在省委宣傳部關于“持續(xù)打造出版精品”精神的指導下,積極落實“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推出一批展現(xiàn)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讀物”的指示精神,打造“大家學術文庫”系列圖書,此次申報為第二輯,包括歷史與文化研究、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哲學與思想討論、科學與教育四個領域,是
本選題延續(xù)“大家學術文庫”系列圖書前兩輯品種,品種包括歷史與文化研究、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哲學與思想討論、科學與教育幾個領域,是對前兩輯選本進行的補充。本輯涵蓋20世紀初至中期的知名學術大家的經(jīng)典著作,所收書目雖曾有出版,但零散不成規(guī)模。此次結集是對學術文化典籍的一次梳理,對豐富大眾閱讀,傳承學術經(jīng)典起到了推動和促進作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討論有關老子哲學的詮釋,共有三篇,主要論及韓非及王弼對老子哲學的詮釋和比較。第二部分探討有關黃老哲學的研究,共有五篇,討論《黃帝四經(jīng)》《管子》《尹文子》與《鹖冠子》的道法思想和哲學。本書所涉及范圍包括《老子》《黃帝四經(jīng)》《管子》《尹文子》《鹖冠子》《韓非子》及王弼的《老子注》,均為與道、法、
全書以“變古”為軸心貫穿中國先秦法家思想史,系統(tǒng)性地縱論了先秦法家思想的脈絡,并據(jù)陳啟天先生的主張以管仲、子產(chǎn)為法家思想的先驅(qū)。子產(chǎn)“鑄刑書”,開啟了中國的法治制度。至戰(zhàn)國時期,更有魏李悝集諸國法典造《法經(jīng)》,商鞅、吳起分別實施變法,而兵強國富。后商鞅雖死,其法未變,經(jīng)數(shù)代經(jīng)營而統(tǒng)一六國。由于公布法而產(chǎn)生罪名與罪刑相符
近代西方文化東來與中國本土文化磨合,產(chǎn)生中國文化的變遷,而有現(xiàn)代化和傳統(tǒng)主義的沖突。在古代中國也曾發(fā)生過從宗法封建制到中央集權專制統(tǒng)治和從井田制到公田制的轉(zhuǎn)變,也曾發(fā)生過文化變遷。代表保守周制文武之道的是儒家,主張尊君法治新制的是法家。面對“禮崩樂壞”的混亂,儒家主張“克己復禮”,以恢復宗法封建制結束亂局;法家則主張“
《干常侍易注疏證》,清方成珪撰,據(jù)溫州市圖書館藏稿本一種、浙江大學圖書館藏鈔本一種合并影印。方成珪(1785—1850),字國憲,號雪齋,亦號瑤齋,瑞安人。少博覽群書,鉆研小學。著有《集韻考正》《字鑒校注》《韓集箋正》《唐摭言校正》等。干寶,字令升,晉散騎常侍,善《易》,史傳載其著《周易注》十卷、《周易宗涂》四卷、《周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讀書札記類文章的合集,主要圍繞涉及易學和經(jīng)學文獻。全書收文10篇,論述《周易》之“易”或釋作符號,辨析《周易》“貞”字之義,辨《尚書》令命同字及其本字,論古書緇、純形訛及其影響,辨《孟子》之“糞田”和糞分通假,論述伯唐父鼎銘文的考訂仍有值得商榷處,理想化的“周禮”和孔子—論敦煌吐魯番唐寫本《論語鄭玄注》
本書為“一帶一路”國家《論語》譯介工程中外文對照本《論語》系列之一。本工程由中國孔子基金會與青島出版集團合作實施。本書的推出,旨在通過各類文化交流活動走出國門,為外國友人學習儒家經(jīng)典、了解中華文化提供幫助;方便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誦讀和研習《論語》,搭建“民相知、民相親”的橋梁,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本書將會
在新舊世紀之交,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湯一介就反本開新這一哲學命題,指出中華文明的復興之路在于抓住當今中西文明對話、激蕩的契機,反思、自省其傳統(tǒng),打通古今中西,從而使國人在華夏文明豐厚遺產(chǎn)的基礎上重構價值理念。本書對儒學的一些重要問題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探討,它不僅對所涉及的問題進行了歷史的考察,還注意到它的現(xiàn)實意義。儒學自孔子
這是一部以通俗文言文深入解讀《道德經(jīng)》的作品,旨在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本書分為三部分,共計28萬字。各部分按照《道德經(jīng)》原八十一章序列,分別解析。第一部分是“明道解意”,主要對《道德經(jīng)》的每一章進行原文解讀和闡釋,幫助讀者理解其深層含義。第二部分是“求理悟真”,從更廣闊的角度探討老子思想,提煉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