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肇敏,光緒十八年至光緒二十七年曾任廣東按察使司經(jīng)歷。其《日記》十四卷,今藏于北京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前十二卷連續(xù)記光緒十八年至二十三年事,后兩卷記光緒二十七、二十八年事!度沼洝分饕涊d日常交游往來等生活片段以及清朝按察司衙門中層吏員的工作細節(jié)等內(nèi)容,展現(xiàn)了晚清頗具廣東特色的中體西用生活畫卷,從中不僅可以看到傅肇敏本人的
本書是俞鴻籌1949-1955年的寓滬日記?箲(zhàn)勝利后,俞鴻籌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上海支團部佐理,1946年辭職,遠離政治,閉門讀書著述!队狲櫥I日記》,原題《讀書日記》,故主要內(nèi)容為俞氏的讀書札記,涉及史學(xué)、文學(xué)、小學(xué)、版本學(xué)、目錄學(xué)、金石學(xué)、考古學(xué)、書畫諸多領(lǐng)域;還包括晚清的歷史掌故。此《日記》對俞鴻籌隱居期間的身心狀
姚福奎日記名《姚星五日記》,五冊,稿本,藏南京圖書館,收錄姚?饩w五年至光緒十五年間的日記。姚?中俏,清咸豐元年舉人,歷任松江府婁縣教諭、常州府學(xué)教授等,歸里后掌教游文書院。姚氏日記主要記載清末中下層文士的日常生活,如交游、購書、出行等。十余年間日記較為完備,幾無闕漏,便于日常生活史的研究,了解晚清江南地區(qū)中下層
《尺牘友聲》《尺牘偶存》是清初人張潮編纂、刊刻的其與友朋往來的書信匯編。始自康熙十八年(1679),約截止于張潮去世之前不久的康熙四十六年(1707)。前者收錄友人寄給張潮的書信,共1004通。后者收錄張潮寫給友人的書信,共454通。通信人數(shù)合計約340人。此次整理,對每封信進行編號,考察《友聲》與《偶存》中書信的對應(yīng)
這是一本散文集。共計40篇散文,寫得短小精悍,卻又富有生活情趣、詩意盎然。以寫景抒情為主,兼懷人之作。全書共分為兩部分,部分多是作者對過往生活瞬間的抓取與記述,寫作者眼中的大千世界、感動時光,寫與友人的相處,寫心中的四季與生命的交替;第二部分則是作者游歷祖國各地的所見所聞,尤以江南游記為主,寫出了江南的溫婉恬靜、沉醉迷
本書以散文的形式記錄了作者家鄉(xiāng)過去的一些人和事,其中有作者祖輩的故事,有為改變農(nóng)村面貌而默默奉獻的人們的故事,有鄉(xiāng)村愛情故事,還有普通人與命運抗?fàn)幍墓适?hellip;… 作者在本書中思考了死亡與人性等話題,透過這些話題,可以看到人性的本真、生命的延續(xù)。走進本書,你能見到生命的悲喜,也能見到時代的
此書原題《給青年詩人的信》,是楊牧對詩歌思考的整體展現(xiàn)。全書結(jié)構(gòu)采用書信體,共十八封信,每封信圍繞詩歌的一個主題,比如詩人的抱負、大自然、記憶等等,可以說涵蓋了一首詩得以完成的諸多重要方面。從目錄中能夠看出這些論題平易近人。書稿的文風(fēng)質(zhì)樸中透著典雅,思想仿佛隨著文字自然流淌出來,極具可讀性。
《我們曾在青春的路上相逢》是暖心作家丁立梅老師的散文精選集。文字暖心,故事用心,感情真心,以柔軟而美好的視角和絕妙而生動的語言,帶領(lǐng)讀者重溫青春時光,既有對雨露花草的真情感觸,也有對生命脈動的全新領(lǐng)悟,更有對韶華芳菲的無限追思。作品寓芳華于美景,以青春抒溫情,帶領(lǐng)讀者體味青春的哲思之光,收獲豐盈的精神滋養(yǎng)。
本書是一部散文集。分為“蒹葭深處”“不醉不休”兩輯。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簡約的文字,淡淡的筆墨,描摹了冀北的山川風(fēng)貌,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深沉的感情。“蒹葭深處”通過對燕山大地獨特的地理風(fēng)貌、自然景觀、獨特建筑的描寫,深刻挖掘這些自然或人文景觀所蘊含的人文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不醉不休”則側(cè)重描寫作者深處冀北所經(jīng)歷的人生故事和
本書主要內(nèi)容包括:《西出陽關(guān)》《從上甘嶺到羅布泊》《基地初建者》《模范氣象站》《羅布泊的守井老兵》《原子世家》《大漠的眼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