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地球系列中的一本?藙谒埂ざ嗥澰谶@本書中對冰的文化、自然屬性、地理特性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探討了我們在日常社會生產和學習生活(如美術、文學、體育、電影等領域)中對冰的利用和開發(fā)。這本書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其中插圖就有100多幅,帶領讀者探尋自然的奧秘,揭開自然的神秘面紗,幫助讀者了解一些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發(fā)生的來龍去脈
《昔日的世界:地質學家眼中的美洲大陸》是一本普利策獲獎圖書。書中記錄了一次跨越20年的旅行。作者約翰·麥克菲偕同不同的地質學家在美國北緯40度附近取一個橫截面,來回穿行,描述這個截面里的一個個地質地貌,解讀一個個地質故事,挖掘一篇篇歷史。作者游覽了一個個風貌各異的地理省區(qū),描寫所見景點的景色,寫陪同他旅行的地質學家,穿
地球科學,源起自人類對周遭環(huán)境最原始的好奇,成長于人類對周遭環(huán)境的實際認識、了解,今天更進一步闡述著全球環(huán)境遭遇到的破壞和變遷,牽動著全人類的生存。它和歷史文化、生活藝術都息息相關。本書根據(jù)作者多年工作中積累的地球、天文知識,綜合對國學、歷史的深入了解,加以梳理,結集成40余篇精簡而完整的專題文章。題材廣泛,從地球科學
《地球的故事》是一部有關地質知識的經典科普讀物。主要講述了地球的年齡、地殼的形成、地質力學的發(fā)展、冰川的起源等地質問題,也包括古生物及古人類、人類起源地等地質學交叉學科生物學的問題。全書既有科學性,又具趣味性與可讀性,書中不僅展現(xiàn)了我國的一些基本地質歷史及風貌,也展露了作者嚴謹治學、腳踏實地做人的科學精神。
如果將地球46億年的歷史展現(xiàn)在鐘表盤上,人類竟然在最后一分鐘才出現(xiàn)!地球是如何從茫茫宇宙的一片死寂變成如今這顆生機勃勃的星球?本書是知乎人氣答主地星引力的作品,書中按照地質紀年的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將地球的演變分為四章,講述從地球誕生一直到人類第一次核爆炸發(fā)生過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32個重大事件,完整地呈現(xiàn)了
流星攜帶著太陽系形成之初的物質,是研究太陽系形成的重要信息載體。有的流星也攜帶著豐富的水和有機物,以及構成生命的碳、氫、氧和磷等元素,對研究地球生命起源有著重要意義。當前,歐洲、北美,以及澳大利亞等地已經在構建自己的流星監(jiān)測網。這些流星監(jiān)測網不但可以提供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推動相關研究進展,同時也能面向公眾進行廣泛的科普宣傳。本書
本書提供了巖石內部三維結構的動態(tài)圖像,共包含50個典型巖石樣品,每個樣品除了手標本照片、薄片照片及相應文字描述外,還提供微觀CT掃描圖像及層次豐富的三維結構可視化圖像。通過掃描書中提供的二維碼,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巖石內部三維結構,獲取巖石中不同成分、結構的具象化信息。
本書分為上、下兩冊,系統(tǒng)介紹射電天文干涉測量與綜合孔徑技術的原理和方法。下冊(第9~17章):第9章對VLBI的特點和工作原理進行介紹;第10章介紹如何測量可見度函數(shù)并反演亮度分布;第11章主要分析圖像處理算法,包括壓縮感知技術;第12章介紹取得極大進展的天體測量技術;第13章介紹傳播路徑上的湍流等中性介質對干涉測量的
本書分為上、下兩冊,系統(tǒng)介紹射電天文干涉測量與綜合孔徑技術的原理和方法。上冊(第1~8章):第1章簡要介紹射電天文干涉測量的發(fā)展歷程;第2章介紹干涉測量和綜合孔徑的基本原理及傅里葉變換原理;第3章分析干涉儀響應和測量方程,討論互相關函數(shù)和互功率譜的關系;第4章介紹坐標系統(tǒng)和一些重要參數(shù),構建了統(tǒng)一的陣列定標框架;第5章
本書闡述了滇東南紅石巖-荒田地區(qū)存在加里東早期海底火山噴流沉積型鉛鋅銅多金屬成礦系統(tǒng)與燕山期中酸性巖漿熱液型鎢多金屬成礦系統(tǒng),揭示了多類型礦床成礦規(guī)律和成礦作用機理。在此基礎上,綜合應用礦床成礦模型、礦田地質力學理論與方法、構造-蝕變巖相學填圖等找礦技術方法組合,圈定8個重點找礦靶區(qū),在50km2的勘查區(qū)內相繼發(fā)現(xiàn)和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