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北京與文化書寫北京題材影視劇研究(1978-2018)》系北京文化研究叢書之一種。本書稿主要研究80年代以來的北京題材影視劇,總結出北京文化符號的三種表現(xiàn)形態(tài):一是老北京、民國北京,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前的北京歷史與文化形象,如胡同、四合院等空間;二是革命北京、紅色北京,主要是50年代到70年代與社會主義北京有關的歷
《夜短夢長:毛尖看電影》是著名作家毛尖在《收獲》雜志上連載的電影文章的集結,以“電影?人生”為母題,以中外影史中的精彩佳作為對象,以奇思妙想、率性幽默的文字為載體,書寫當下讀者現(xiàn)實生活與個體性靈中真實的面向。 寫事,毛尖的視角低到塵埃里,外遇、謀殺、男人、床,都是書中樂此不疲的主題,卻在毛尖相互勾連的筆下,生出關乎人
如果你想創(chuàng)造數(shù)字繪景,并將它無縫地融入實景拍攝畫面中,那么此書就是你wan美的指南。作者DavidB.Mattingly是迪士尼工作室繪景部門的負責人,曾在《黑洞》(TheBlackHole)《至尊神探》(DickTracy)和《我,機器人》(I,Robot)等主流影片中擔任繪景藝術家。他將在這本獨特的指導書及隨書DV
本書通過對好萊塢電影文化在中國傳播的主要內容、主要渠道、以及傳播過程中的不同權力因素的考量和受眾接受的個案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電影要取得市場上的成功不僅僅是依靠資金、技術、甚至不是人才,而必須在內容上取勝,而內容的表達*終還是依靠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雙重訴求的實現(xiàn)。中國電影文化傳播是全球電影文化傳播體系的組成部分,中國電影
《電影中的動作元素: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在前面的章節(jié),筆者從電影中暴力產(chǎn)生的根源到梳理其發(fā)展脈絡,從暴力元素在不同類型電影中承擔的功能和作用到剖析集體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同分工對成片中暴力展現(xiàn)的影響,從分析具體導演的具體作品回歸暴力之所以被觀眾接受的原因等五個方面,對電影中的暴力從縱向發(fā)展到橫向比較、從宏觀到微觀做了立體和較充分
本書特色: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跨文化知識架構一方面,以往有關英文影視賞析的書籍,多數(shù)重點對影片本身進行剖析,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由此呈現(xiàn)的文化點都比較松散,沒有系統(tǒng)性。另一方面,現(xiàn)有的跨文化類圖書,多為理論性知識,缺乏具體事例的應用,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一定的難度,極大削減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趣味性。鑒于此,本書將英文影視
本書對1998央視版《水滸傳》的劇集風格、演員表演、拍攝手法、武打編排等各方面的藝術,進行了精彩透辟的賞析品評,認為1998央視版《水滸傳》強調對原著的精確解讀,忠于原著的作品風格,是一部非常具有藝術美感的作品。作者既有戲劇表演、影視藝術方面的理論素養(yǎng),又擅長觀察、品析、表達,善于將劇集藝術、演員演藝的精微深美行之于書
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逐漸發(fā)展出一套與觀眾交流的語匯。然而觀眾是否知道電影的視聽并非都來自真實,而是源于電影人的設計與安排?本書以此為出發(fā)點,引導讀者從三方面觸摸電影媒介的獨特性:電影通過怎樣的形式設計構建銀幕世界;觀眾如何理解電影并與之互動;電影如何將藝術性與商業(yè)性融于一體。本書第1版面世于1997年,歷經(jīng)數(shù)次修訂,最
本書介紹了有關電視劇的人物615人,包括編劇和演員(214人);導演、相關藝術工種和衍生門類(211人);傳播媒體和制片發(fā)行(190人)。
在《給孩子的動畫實驗室》里,勞拉?貝爾蒙特和埃米莉?布林克貢獻了許多令人興奮的藝術項目,用到的材料和道具都很普通,但只要稍加引導,孩子們自己就能創(chuàng)造出驚艷的視覺效果,學會用多種動畫技術來講故事,這些技術包括: 動畫入門:從基本的動畫制作方法,到對裝備、技術、鏡頭、音效的介紹 傳統(tǒng)的動畫技術:西洋鏡、手翻書、賽璐珞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