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研究《文心雕龍》的文學專著,在《文心雕龍》研究史上,第一次專門以其文學思想淵源為研究對象,從全書內證出發(fā),完整、全面而立體地分析了先秦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縱橫家、陰陽家、讖緯神學、魏晉玄學等哲學思想流派對《文心雕龍》成書的思想影響,間或論及劉勰對音樂、書法、繪畫等藝術理論的取法與化用。
本書主要運用新興的文學地理學研究方法,以成都這一歷史文化名城及其杰出文學作家為例,第一次對文學批評名著《文心雕龍》中的城市文學作家群體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深入研究。在結構上,本書首先簡述文學地理學視野下《文心雕龍》當前研究的現狀;其次根據豐富的歷史文獻記載,簡述了與巴蜀文學區(qū)系密切相關的伏羲、五帝系列人物、大禹、夏代文學名家
本集刊為中國古代文學、文獻學、語言學研究的學術園地,旨在發(fā)揚章培恒先生的學術精神。本卷《薪火學刊》由"講學篇""風范篇""切磋篇"等部分組成。其中章培恒先生的《磬山法乳序》,為新發(fā)現的逸作;邵毅平教授的《關于東亞文化圈的綜合性考察》,對在新時代建立東亞文化圈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陳先行先生的《上海歷代著述總目弁言》,對版本
劉師培是清末民初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其文學思想涉及“藻繢成章”的本質觀、“歸于雅馴”的語言觀、三維一體的功能論和“駢文正宗”的文體論等多個方面,同時他也展示了對多種文學研究方法的理論重視和實踐運用。本書在全面梳理劉師培文學思想的基礎上,多維探討促使其文論生成的文化語境,其中既有家學、鄉(xiāng)學和傳統文論的積淀浸潤,也有西學融
本書是河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團隊培育計劃“中國近代文學”項目。所收演講內容是中國近現代文學界的名家如吳福輝、王達敏、陸建德、關愛和、解志熙、孫之梅、馬衛(wèi)中、周興陸、左鵬軍、杜桂萍、孫克強、彭玉平等人,關于近現代文學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演變,以及有關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內容豐富,涉及近代文學與現代文學的流變及各領域研究前沿
中國電影發(fā)展的歷程中,本國文學名著作品是影片生產機制中十分重要的文本資源。借助文學經典作品的通俗化和藝術化的改編,不同時期的中國電影進行了商業(yè)化和民族化的嘗試,并有力地推進了電影精品的創(chuàng)造。本書主要內容是透視中國文學名著作品的當代電影化生產過程,研討文學資源以何種方式介入當代電影生產,以及如何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電影機制
《文心雕龍》被推為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之圣典,其研究也被稱之為“龍學”,但近世對其也存在較多誤解。本書即是著名學者龔鵬程先生多年精研《文心雕龍》的會心之作,以“講記”的形式、深入淺出的語言,對劉勰的身世,《文心》宗旨,劉勰文學觀、史學觀、文體論、文勢論等內容進行了精辟透徹的剖析梳理;辨析糾正了前人對《文心雕龍》的誤讀之處
《想到更遠的地方:大家筆談竇志先》主要內容包括一枚酸酸的甜甜的果實,寫在無字碑前的字,繁星的光譜,熱愛生活,人性的堅韌與凄美,對軍旅人生的深沉思索,旋渦上,飄過呼哨,感情的位置,一枝一葉總關情,等。
該書所收文章的文字均有其時代特徵,具體內容包括:文學說例;小說叢話;孔子之美育主義;文章源始;文說序;人間詞甲稿序等。
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是1999年12月首批入選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本書稿是該研究中心丁帆教授的個人學術論文自選集,通過梳理現代啟蒙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關系,來探討中國啟蒙思潮發(fā)生發(fā)展的軌跡和規(guī)律。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哲學為理論基礎,拒絕溫情主義,強調懷疑與批判的精神,對中國當代文藝批評生態(tài)、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