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清華大學從境外搶救入藏了一批戰(zhàn)國時期竹簡,學界稱之為“清華簡”。清華簡的內容多為早期的經(jīng)史類典籍,其中除了可與《尚書》等傳世古書對照的篇目外,更多的則是已失傳兩千年之久的前所未見的佚篇,對于準確認識先秦古籍的原貌、重建中國早期歷史均有重要學術價值。清華簡所帶來的新知識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認識的更新,已經(jīng)引起了
本書講述了唐前及唐五代石刻、宋代石刻、元代石刻、明代石刻、清代石刻、民國石刻等六章內容。
本教材重點以展示良渚古城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這一主題、倡導世界遺產(chǎn)的傳承與保護為目的,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明、樹立文化自信,打造中華文明起源史教育的普及性文化品牌。這其中,又以青少年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結合旅游文化和研學旅行活動,協(xié)助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培養(yǎng)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全書分為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種低溫鉛釉陶器,造型雄渾大氣,釉色奇幻絢麗。作為唐代藝術的一個重要代表,唐三彩從人物俑、動物俑、生活器具到建筑模型、宗教祭器,無所不有,包羅萬象,反映了唐代繽紛多彩的社會生活和藝術創(chuàng)作,也使今人對唐代的文化、社會充滿了想象。 本書作者通過對博物館藏品和已發(fā)表資料的研究,依據(jù)考古報告和歷史文獻,從功
2016年,為配合吉林省集安市洞溝古墓群墓葬文物本體保護維修工程的實施,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館對山城下墓區(qū)288座墓葬進行考古清理。本書全面梳理了本次考古工作,對288座墓葬的地理位置、保存現(xiàn)狀、墓葬類型、出土遺物等進行系統(tǒng)介紹,圖文豐富,內容翔實,豐富和充實了洞溝古墓群墓葬資料,為今后開展墓葬研究提供了
本書通過對天津市薊州區(qū)盤山全境摩崖石刻的實地田野踏查,在獲取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力圖真實記錄盤山摩崖石刻的分布情況和保存現(xiàn)狀,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結合歷代盤山史料分別對石刻加以著述著錄,介紹盤山摩崖石刻所包含的歷史信息,以期厘清歷代盤山摩崖石刻的發(fā)展脈絡,并**限度彰顯其文化價值。
本書以兩周青銅器裝飾藝術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兩周青銅容器的造型設計、器表裝飾、地域風格及審美觀念與裝飾風格的嬗變等方面的系統(tǒng)考察,力求在宏觀把握兩周青銅器裝飾藝術總體面貌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對兩周青銅藝術豐富內涵的認識和探索。
寨堡是古代先民為抵御外敵侵犯而營建的防御性聚落,具有高墻厚筑、環(huán)形設防等特征。本書從歷史地理學視角,以正史、方志、文集、奏議等資料為基礎,重視文物普查、碑刻等資料的運用,并輔以大量的田野調查,對寨堡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時空分布的規(guī)律、選址特征、類型、管理模式等方面展開深入分析,并將四川寨堡與陜西寨堡進行對比研究,以期加深對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長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帶青銅時代的墓葬。全書總結了長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帶青銅時代墓葬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概況,并根據(jù)墓葬的構筑特點和存在方式不同,將該地區(qū)青銅時代的墓葬劃分為洞穴墓、石棺墓、石棚墓、積石墓、大石蓋墓、封石墓、土坑墓、甕棺墓八大類別,對各類墓葬的分布范圍、內涵和特征進行了分析和歸納。在墓葬分類的基礎上對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的主要工作是將英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的,數(shù)百年前的或一千多年前的手寫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即佛教典籍以外文獻)全部按號釋錄成通行繁體字,并對原件的錯誤加以校理,盡可能地解決所涉及文書的定性、定名、定年等問題,每件文書釋文后附有說明、校記和90年來學術界有關該文書的研究文獻索引。故這個項目的最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