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為上海音樂出版社引進意大利RICORDI出版社的一套傳記類圖書,共十二本,每本書約10萬字,囊括了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世界最著名的鋼琴家——霍羅維茨、里赫特、古爾達、拉赫瑪尼諾夫等。這些鋼琴家都是國內(nèi)音樂愛好者比較熟悉和喜愛的,且他們的演奏風格、擅長演奏的曲目各不相同,研讀他們的傳記可以啟發(fā)鋼琴演奏者和鋼琴教師的演奏和教學,也可以滿足音樂愛好者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讀書興趣。皮耶羅·拉塔利諾編著的《帕德雷夫斯基(原版引進)/偉大鋼琴家系列》為其中一冊,講述了偉大鋼琴家帕德雷夫斯基的音樂傳奇。
愛國精神
華沙
柏林
維也納
巴黎一倫敦一柏林
美利堅
羅 馬
俄國與澳大利亞
不安
技術(shù)
以及藝術(shù)
從“一戰(zhàn)”到“二戰(zhàn)”
注解
演奏曲目
唱片信息與錄像資料
電影
錄像
唱片標簽索引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召開。同盟國戰(zhàn)敗了,俄羅斯帝國戰(zhàn)敗了,奧匈帝國也戰(zhàn)敗了。維也納的皇帝、柏林的掌權(quán)者、圣彼得堡的沙皇和君士坦丁堡的蘇丹陸續(xù)退出了歷史舞臺。戰(zhàn)爭的勝利者聚集到一起,向失敗者宣布各自的條件,并在6月28日那天于凡爾賽宮——這座路易十四的城堡——簽訂了著名的《凡爾賽協(xié)議》。與會方除了那些得意的勝利者之外,還有民眾代表。他們渴望取得或者重獲自由,并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外交界和政界精英,經(jīng)濟學、統(tǒng)計學、地理學、民族學以及史學專家紛紛匯聚到巴黎,匯聚到凡爾賽宮。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各自領(lǐng)域的頭面人物。其中有一位,他來自音樂界。雖然在其他方面他可能一無是處,但在鋼琴領(lǐng)域卻有著極深的造詣。他被選為波蘭的代表,因為他除了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名人外,還是一名相當激進的愛國者。他叫伊格內(nèi)西·簡·帕德雷夫斯基(IgnacyJanPaderewsb)。在他寬闊的肩膀背后,是58歲的年齡和53年的愛國精神。
李斯特的父母都是奧地利人,但他卻出生在奧匈邊境數(shù)公里外的一個匈牙利小鎮(zhèn);因此,即使他不是一個正宗的匈牙利人,也依然懷著對匈牙利的愛國之心走完了自己的藝術(shù)人生。將波蘭視為祖國的帕德雷夫斯基出生于波多利亞(Podofia)的一個小村莊——庫里洛瓦卡(Kurylowka),現(xiàn)位于烏克蘭西部,但曾經(jīng)——用帕德雷夫斯基的話來說——“屬于波蘭共和國”。(事實上,他所說的共和國并非1918年成立的那個波蘭共和國,而是1659年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議會在盧布林達成協(xié)議后建立的波蘭共和國。)他的故鄉(xiāng)莊稼遍地,尤其是成片的果園,一望無際。五顏六色的水果先是被存放在倉庫,然后分批運到城里,芬芳四溢的果香“有時比最美麗的花朵散發(fā)出的香味還要濃郁”。在這幸福的波多利亞,統(tǒng)治階級由波蘭人組成,耕作的農(nóng)民則大多來自魯塞尼亞。在這兩個民族間,基本保持著相安無事的狀態(tài),至少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看,沒有階級斗爭。村莊里的生活寧靜古樸,村民們快樂地歌唱跳舞,沒有鐵路,沒有火車轟隆聲的打擾。他們很少出行,即使出門,所用的交通工具也無非是馬車、雪橇或是馬匹。而帕德雷夫斯基的父親——簡,則管理著一片巨大的封地,并雇用了數(shù)干名耕田栽種者。
掌管大權(quán)的父親擁有自己的一片藝術(shù)天地:他有時會拉小提琴,有時作畫,有時又會以宗教題材進行雕刻,然后把作品贈送給教堂。他是一位美男子,對宗教相當虔誠,勤勉、高尚,還極為幽默。母親波麗謝娜·諾維奇(PolixenaNowicki)是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一位教授的女兒。教授因為政治原因被流放到了俄國,美麗聰慧、知書達理的波麗謝娜也因此出生在了那里。然而,民族的界限與政治的邊境不盡相同,因此,出生于波多利亞的帕德雷夫斯基從不會因為自己是波蘭人、擁有波蘭血統(tǒng)而感到窘迫。在他之前,他的父母還生過一個女兒,名叫安東妮亞,而我們的伊格內(nèi)西·簡是在1860年11月6日出生的。因為始終沒有從難產(chǎn)中恢復,母親在他出生后數(shù)月就去世了,只剩下父親一人獨自撫養(yǎng)兩個孩童。
3歲時,帕德雷夫斯基開始慢慢接觸鋼琴。因為在庫里洛瓦卡根本沒有鋼琴教師,父親只好請來一位小提琴演奏者,臨時充當起這個連他自己都不太精通的樂器的老師。帕德雷夫斯基在3歲那年不僅展露了自己的鋼琴天賦,還顯現(xiàn)出愛國精神。1861年沙皇簽署的廢除農(nóng)奴制度的法令在農(nóng)村激起了各種矛盾,尤其引起了土地主階層強烈的不滿情緒,叛亂之風悄然蔓延,一觸即發(fā)。俄國當局毫不猶豫地將這一“陰謀”扼殺在了搖籃里。在一個不幸的早晨,一群哥薩克士兵包圍了帕德雷夫斯基家的房子,為了尋找禁書、具有煽動性的布告還有軍裝,他們將屋子翻得雞飛狗跳。最后,他們把伊格內(nèi)西·簡的父親抓了起來,將他扔進監(jiān)獄關(guān)了一年之久。
看到房子被包圍,父親又落在了一群“匪徒”手中,年幼卻懂事的帕德雷夫斯基迫切想要了解其中的原因。雖有些膽怯,他還是堅定地走向了一名哥薩克士兵。因為此人最高,所以在帕德雷夫斯基看來,他很有可能是團伙的首領(lǐng)。士兵見他走來,便猛烈地揮舞起手中的鞭子,像是要把人剁成肉塊。盡管受到不小的驚嚇,帕德雷夫斯基依舊不屈不撓,繼續(xù)朝這位首領(lǐng)走去,問他:“我父親究竟怎么了?”沒有人回答他,帕德雷夫斯基卻仍然堅持,最后挨到了“猛烈地鞭打”,還伴隨著響亮的嘲笑聲。用后來他自己的話說:“和俄國當局的第一次接觸是我記憶中永遠都無法抹去的痛苦經(jīng)歷。首先是肉體上的痛苦(當時我?guī)缀醣淮虻闷ら_肉綻),更重要的是,在我心里,那是對一個還不滿4歲孩子的自尊心的凌辱,它深深傷害了我的心靈!痹诟赣H遭到監(jiān)禁的那段日子里,帕德雷夫斯基和姐姐一起住進了一位阿姨的家中,還跟隨一名對鋼琴幾乎一竅不通的小提琴師習琴。4歲那年,帕德雷夫斯基學會了用波蘭文和俄文書寫,還學會了用法語交流,因為在阿姨家任職的教師恰好是法國人。除此之外,他幾乎每天都會爬上果樹,尤其是梨樹,似乎多汁的香梨對他永遠有種無法滿足的誘惑力。作為一名藝術(shù)家,他對水果表現(xiàn)出的癡迷遠遠要多于他對花朵的熱愛。
許多曾經(jīng)的農(nóng)奴遞交了請愿書——我說過,在那里沒有階級斗爭——替帕德雷夫斯基的父親求情。經(jīng)過一年的牢獄生活,他終于獲釋。
P1-3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