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誕生在文明的源頭。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文明的開始。
\\t可以說,服飾,就是文明的一個LOGO。
\\t各個文明的碰撞、沖突、融合,推動了服飾的進化,促進了衣冠的聚會、色彩的狂歡。
\\t服飾史是一種存在,它又不僅僅只是一種存在。它又是一部變化史,一部流動的傳承史。各種變異,各種改革,在它的腹心深處喧響。那里,交錯著不同的空間與時間,上演著不同類型的“戰(zhàn)爭與和平”、不同形式的悲愁與喜悅。
\\t從遠古到清末,服飾曲折地表達著人類;它以一種外在的形式,表達著民族的內(nèi)在精神,表達著文化的內(nèi)在層次。
\\t
第一章 原始服飾的追求
\\t把骨頭磨成針
\\t紅,從2萬年前涓涓而來
\\t葛的風頭
\\t彩陶上的抓髻娃娃
\\t
\\t第二章 神秘而盛美的夏商周服飾
\\t婦好的首飾
\\t帶鉤的榮光
\\t綈,是一個騙局
\\t流行的指標
\\t周朝的奇裝異服
\\t悲傷的兇服
\\t生虱子的軍服
\\t樹上的劍
\\t“頭衣”那點事兒
\\t怎樣管理色彩
\\t身上的玉
\\t“君子死,冠不免”
\\t戰(zhàn)國的內(nèi)衣
\\t讓人憤怒的襪子
\\t裸國穿什么
\\t穿衣服的規(guī)矩
\\t鞋從何來
\\t深衣:古代的連衣裙
\\t衣服是干啥用的
\\t從敵國引進胡服
\\t絲是樹上生的嗎
\\t脫不下來的衣服
\\t原始涂色筆
\\t
\\t第三章 驚世服飾現(xiàn)秦漢
\\t國色里的名堂
\\t兵馬俑的發(fā)型
\\t火柴盒大的素紗禪衣
\\t青銅錢包的奧秘
\\t簪子“猛于虎”
\\t驚人的金縷玉衣
\\t幘是什么
\\t一簪一珥,一生一世
\\t古代的三角褲
\\t眉有多少種
\\t竊取蠶的機密
\\t漢朝的開襠褲
\\t梳頭的學問
\\t穿在身上的“美德”
\\t肩上的云朵
\\t
\\t第四章 穿在身上的魏晉風度
\\t用錦緞拉車
\\t野藤甲,紙鎧甲
\\t“治絲”是什么
\\t洛神穿什么
\\t薛夜來與曉霞妝
\\t美麗的男人
\\t馬鈞改革織機
\\t五石散帶動飄逸之風
\\t不戴假發(fā),就是違法
\\t走到日本的木鞋子
\\t《女史箴圖》的頭面風光
\\t“賤服”成時尚
\\t孝文帝一怒為服飾
\\t茹茹公主的帽子
\\t
\\t第五章 隋唐五代,衣冠風流
\\t“衣服令”橫空出世
\\t畫錯服飾是大事嗎
\\t半裸的菩薩
\\t額間的花瓣
\\t地宮中的絕世之美
\\t裘皮是“服妖”
\\t腳上風光
\\t眉中乾坤
\\t唐朝的“紅粉女郎”
\\t簪花有多美
\\t面短而肥,裙闊而肥
\\t妃子穿男裝
\\t粉妝里的國家尊嚴
\\t開衩的袍子
\\t歷時最長的病態(tài)美
\\t
\\t第六章 宋遼金元的別樣風華
\\t用霞帔進行暗算
\\t戴11枚戒指的陳國公主
\\t大墓中的一對玉梳
\\t膝褲中有“匕首”
\\t《清明上河圖》中的衫
\\t宋朝的白兔商標
\\t入侵的服飾
\\t神奇的緙絲
\\t遍地“質(zhì)孫服”
\\t
\\t第七章 繁麗的明清服飾
\\t等級森嚴的美
\\t錦衣衛(wèi)特務的制服
\\t胡鬧皇帝引領時裝界
\\t馮保的紅袍
\\t凄楚的鳳冠
\\t地宮里復活的錦繡
\\t云錦天上來
\\t稀罕的花翎
\\t旗袍“統(tǒng)一”全國
\\t只為一塊小“補子”
\\t多少年可制一件龍袍
\\t剝魚皮做衣服
\\t
葛的風頭
\\t皇帝時代,有個大臣,名叫伯余,很愛動腦筋。
\\t伯余在閑暇時,喜歡擺弄麻線。他一邊搓線,一邊思考著線的用途。在不斷的思考中、實驗中,他將線編織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塊布。
\\t他很開心,把這塊布按照自己的身材縫成了一件衣服。這樣一來,他就成了史前時代的時尚人物,引領了潮流。時人向他看齊,跟著他學,也去如此制衣。就這樣,人類最早的布——葛布,流行了。
\\t葛布,來自于葛。那么,葛是什么呢?
\\t葛是一種植物。它的生長速度很慢,但很有韌性;它喜歡潮濕溫暖的山間,葉大而有藤,攀援其他植物生長,開著紫色的小花,非常美麗。起先,原始人沒有注意到它可以用于制衣,只是挖掘它的根莖吃。他們看到藤條很結實后,又用藤條來捆綁東西。
\\t有一次,他們?nèi)肷酱颢C,收獲不菲。為了便于把獵物帶回山洞,他們用葛藤把獵物捆綁起來,扛在肩上興沖沖地回去了;氐搅松蕉矗麄冇掷塾逐I,為了快點兒填飽肚子,不把藤條打開就把獵物給煮了。
\\t不一會兒,撲鼻的香味飄過來。他們把藤條扒拉到一邊,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t他們一會兒砸吧砸吧嘴大口喝湯,一會兒抓著骨頭大啃,很快就將肉都吃光了。就在他們想把殘羹也都吞掉時,忽然發(fā)現(xiàn)煮熟的藤條已經(jīng)稀巴爛,漂散著絲絲縷縷的纖維。
\\t他們很好奇,圍在一起議論紛紛。有人建議用它搓成繩子,有人建議用它編成網(wǎng)捕鳥、撈魚。
\\t他們便把以前扔掉的藤條都撿回來,再次煮爛分離,搓成繩子、織成網(wǎng)。
\\t這個發(fā)明,讓他們非常高興。他們圍著火堆又唱又跳,直到天亮還處在興奮當中。
\\t受到網(wǎng)的啟發(fā),他們又琢磨著,何不把它紡成線呢?
\\t于是,他們又把葛防成粗線,然后,加工成片,制成了衣服,穿在身上。這種衣服比以往的樹葉衣、獸皮衣,都舒服。它不像樹葉衣那樣容易壞,也不像獸皮衣那樣不透氣。它很適合夏季穿,既結實,又透氣。
\\t采集葛藤相對要容易些,但制作葛布衣卻很繁瑣。他們要先把葛藤搗碎,提取纖維,再織成布,再制成衣。這顯得很麻煩,所以,他們并沒有大量制葛布衣。
\\t至5000多年前,仰韶人很偏愛葛布。他們將葛布的經(jīng)度,調(diào)整到每平方厘米約10根,緯度26~28根。他們還發(fā)明出新奇的紡織法,用扭絞和環(huán)繞的方式,織出回紋、條紋、暗花,精美得令今人都不止贊嘆。
\\t原始時代,很多部落都是相對獨立地生活在密林中,彼此接觸很少,文化交流幾乎不存在。所以,當仰韶人追求葛布衣時,其他地方的人甚至還不知道什么是葛布。
\\t皇帝的大臣——伯余,智慧超群,善于思考。他也發(fā)現(xiàn)了葛藤可以用于制衣,他便以身試“衣”,這才使葛布更廣大地盛行起來。
\\t葛布衣,開辟了服飾文化的第一道大門。
\\t它的出現(xiàn),提高了以花草樹木為原始衣物的技術含量。
\\t不僅如此,在逐漸的發(fā)展中,它還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因素。
\\t周朝時,平民以鮮嫩的葛葉為食,權貴以葛藤制成衣物。周朝以后,為了確保采葛、制葛、織葛的質(zhì)量,還設立了專門的官員。僅是《詩經(jīng)》中,有關葛的種植和紡織,就有40多條,記載十分細致。
\\t漢朝時,云南人發(fā)明了腰機,使紡織技術得到更大的改善。
\\t這種原始的織機,也叫“踞織機”,是指坐在地上紡織。女子們常常坐在冰涼的地上紡織,身體受到很大傷害,導致許多人生病。
\\t后來,有人發(fā)明了“足蹬機”,這才使人不再受沁涼之苦。她們只要站在足蹬機上,固定住腰身,腳踩經(jīng)軸紡織就可以了。
\\t這樣一來,葛布衣迎來了黃金時代。這也是服飾史上的一個高峰。
\\t只是,葛藤生長的速度太慢了,供不應求。另外,它的加工難度也大。因此,到了唐宋時,葛布有些落后了。在絲、麻、裘等面前,它顯得很“土氣”了。
\\t葛布“淪落”變成了稀松平常之物,不再那么光鮮了。只有一些偏僻的南方深山,還在留戀著它。
\\t甚至古人在獲得官職時,還以“釋葛”來命名,意思是脫掉了葛衣,穿上更柔軟的衣物。
\\t明清時,葛越來越深地隱入到歷史背后去了。無論北方,還是南方,都遺忘了它,棉花被推到了尊崇的位置上,代替了它。
\\t擴展閱讀
\\t蓑衣,取材于樹皮纖維和草葉等。它是樹皮衣的延展,是樹皮衣進化的結果。古人在勞作中,不斷接觸植物,積累了大量知識,既豐富了植物學,也豐富了服飾史。
\\t
\\t
\\t流行的指標
\\t齊桓公喜歡紫色,所以,也喜歡穿紫色衣服。他這一穿,便穿出了流行趨勢,沒幾個月,民間便都穿起了紫衣。這在通訊不發(fā)達的古代,流行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
\\t這樣一來,紫色布匹的價格直線飆升,1匹紫色面料,比5匹其他面料還貴。齊桓公察覺到這個問題,他擔心無法調(diào)控經(jīng)濟,便問管仲該怎么辦。
\\t管仲告訴齊桓公,辦法很簡單,只要齊桓公不穿紫色衣服就可以了;另外,齊桓公可以對侍從說,自己討厭紫色染料的味道,這樣的花,侍從就不會再準備紫色衣服了。
\\t齊桓公無奈,只好脫下紫色衣服,把它扔到一邊去了。官員們見狀,以為紫色落伍,也開始不穿紫色衣服了。
\\t幾乎在一天的時間內(nèi),都城就沒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沒幾天,紫色面料的價格降了下來,恢復了正常的經(jīng)濟流通。
\\t古代服飾的流行,往往都與政治有關,但凡等級高的人帶頭穿什么,下面就會有人效仿。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地流行下來,導致全國的百姓都跟著效仿。
\\t就齊桓公“惡紫”之事來說,紫色好看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國君喜歡什么,國君的好惡,才是時尚的標桿,才是服飾走向的標志。這其實是一種心理因素在作怪。而這種可以影響服飾史的因素,自服飾史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迄今仍未消失。
\\t在邾國,國君特別喜歡佩戴長帽帶,他身邊的侍從見了,也爭相效仿。之后,民間也開始模仿。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帽帶的價格就開始上漲了,鄒君不禁憂慮起來。
\\t他接受了旁人的建議,將長帽帶剪短了,在全民面前做了個表率。不久,面見的長帽帶之風就消除了,問題迎刃而解了。
\\t可見,哪一種服飾的流行,并不在于它是否美麗,也不在于傳統(tǒng)的沿襲,而在于領袖的思想變化,以及民眾的趨從心理。
\\t楚靈王是一個有特殊審美觀的人。他非常喜歡腰細的人,于是,從朝野到民間,從皇帝到普通百姓,一律都“省吃儉用”,每頓飯只吃幾粒,甚至只吃些菜,根本不多吃稻谷。官員們一天只吃一頓飯,然后,在深呼吸后系上腰帶。他們餓得有氣無力,只有扶著墻才能勉強站起來。如此過了一年,朝臣和百姓的臉上,都呈現(xiàn)出深黑色,嚴重營養(yǎng)不良。當戰(zhàn)爭爆發(fā)后,由于士兵們沒勁兒,以至于大敗而歸。
\\t國君作為政治權力的主宰,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的服飾會帶來模仿的風潮,這是古代服飾發(fā)展中的一種流行趨勢,在服飾史上占據(jù)重要的地位。
\\t擴展閱讀
\\t冰紈,是指一種純凈、美麗的絲織品;方空觳,是指有著方格花紋、紗薄如空的絲織品;吹絮綸,是指細致、輕柔似絮的絲織品。它們都是漢朝的符號性絲織物。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