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視角看電磁精神控制:事實還是幻想?》主要內容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腦磁圖、經顱磁刺激、標準磁刺激、微波聽覺效應、腦電波監(jiān)控、腦機接口、亞微米水平磁感受體、磁場與分子靶標的相互作用、非平衡態(tài)和電磁場生物敏感性等。
弗拉基米爾·賓吉(Vladimir N.Binhi),俄羅斯科學院普通物理研究所物理學教授,是生物電磁學、磁生物學方向的著名專家學者,在電磁場生物學、分子系統(tǒng)磁過程、磁測量等領域具有25年以上的豐富研究經驗,曾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和研討會上就“電磁場對生物系統(tǒng)的影響”主題作大會報告。賓吉教授在各類有影響力的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學術成果50余篇,其中包括《物理評論》《歐洲物理快報》《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報》《生物電化學》《國際放射生物學雜志》《電磁生物學與醫(yī)學》《物理學進展》《生物物理學》等刊物,其撰寫的專著《磁場生物學》由諾貝爾獎得主普羅霍羅夫作序,至今在磁生物物理學領域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賓吉教授1977年畢業(yè)于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專業(yè)方向為電子工藝,此后憑其在理論磁生物學方面的研究成就先后獲蘇聯(lián)科學院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博士和莫斯科國立大學物理與數學方向自然科學博士學位。20世紀80年代以后,賓吉教授潛心致力于生物磁感受體的物理過程研究,現任俄羅斯科學院普通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實驗室主任,主攻磁感受體作用基本物理機制的實驗方法研究。
第1章 引言
精神控制
讀腦
電磁武器
神經技術
文獻篩選
第2章 歷史回顧
美國
俄羅斯
第3章 腦控制
功能磁共振成像
腦磁圖
經顱磁刺激
標準磁刺激
微波聽覺效應
腦電波監(jiān)控
腦機接口
第4章 電磁精神控制的實驗基礎
極低頻磁場
地磁變化
微波電磁場
電磁場的神經效應
第5章 超弱電磁場能影響生物體嗎
亞微米水平磁感受體
磁場與分子靶標的相互作用
非平衡態(tài)和電磁場生物敏感性
第6章 討論
電磁靶向
反對意見
支持意見
第7章 超越科學
科學方法的局限性
重復性
第8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從科學視角看電磁精神控制:事實還是幻想?》:
精神控制
“精神控制”(mindcontrol)這一關鍵術語的內涵是什么,人們很有必要達成一致意見。目前,精神控制的概念及其對個體可能的影響程度都尚未確定。在科學文獻中“精神控制”一詞很少出現。通常,精神控制的定義只是一系列有爭議的理論或技術的統(tǒng)稱,通過這些手段能夠削弱個體對其自身想法、行為、情感及決策的控制力,甚至操控他人的意識。
精神控制是否可行及其可能使用的方法也存在爭議,社會心理學將精神控制視為對已知交流法則的系統(tǒng)利用。根據這一定義,人們說服他人或把想法強加給他人,在一定程度上即完成了精神控制。但社會心理學并沒有考慮到個體的意識控制不僅可以通過交流過程本身來抑制,如交談、閱讀、電視、媒體和催眠等活動,還可以被其他非交流的外部因素抑制,例如不同的化學物質、能夠降低自我控制程度的生化因素(精神病藥物、氣味等),以及可見光、聲音、溫度、電磁場等物理因素。而且,上述因素也可能被組合使用。
從物理角度來考慮,對于精神控制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一是讀腦,本質上是一種能夠秘密獲取或讀取他人頭腦中思考的信息、思想的方法;二是將信息傳遞和植入到他人大腦。
在所有的精神控制技術中,最吸引人的技術是使用電磁場和輻射作為精神控制信號的傳遞載體。電磁輻射雖然易于運用,但遠距離使用會導致大量人群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受到意外照射。在一定的條件下電磁輻射也可以聚焦到局部目標上。更廣義來說,電磁精神控制可理解為是一種通過電磁輻射手段掃描意識并閱讀大腦的技術。電磁精神控制隱含有以下基本和獨有的特征:它是一種遠程控制技術,能夠輻照大面積區(qū)域,并能迅速調整和定向。電磁精神控制最重要的特征是隱蔽性,受照射人對其受電磁作用并未察覺,認為行為仍由自身控制,他們不會意識到某些精神意念已經來源于外部施加的作用。超聲有時也與電磁場一樣被認為是能夠成為輸送隱藏信息的載體,但電磁場比超聲具有高得多的穿透力。
《從科學視角看電磁精神控制:事實還是幻想?》的研究對象僅包括電磁精神控制和讀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