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一生最愛古詩詞
《一生最愛古詩詞》古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殿堂一朵美麗的花。古人的哀與樂、悲與歡,都刻印在簡短明了的詩詞歌賦中,或清新婉約,或豪邁灑脫,或激昂澎湃,或淡雅悠揚,隨著每一字、一句的排列變換,將內(nèi)心涌動的情思躍然紙上。后人有幸從灑落一地的瑰寶中,去尋得一縷精魂,去體味一段人生,總有些許片段與今生今世不謀而合,帶著默契,與千百年后的光陰重合,那年明月照在此時,良辰美景,如此相得益彰。本書甄選我國古詩詞史上各個時期最富美感、最具代表性的詩詞作品,讓讀者重溫古典詩詞的精髓所在,發(fā)現(xiàn)中華文明中的詩詞之美,找回自己的心靈家園。
吳玲 一個篤信人心敵得過歲月斑駁的女子。摒棄虛妄和假象,于文字的復雜排列中,尋安心之處。愛詩喜詞,閑散的歲月中常依筆而立,蹙眉念心,尤愛納蘭,愿此生能如此人,筆端有溫度,紙面有感情。
第一章 莫相忘,且行且珍惜 1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001 2 白居易/ 長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 / 006 3 蔡邕/ 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 011 4 蘇軾/ 春 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 016 5 魚玄機/ 江陵愁望寄子安——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 021 6 王之渙/ 送 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 027 7 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 032 8 王昌齡/ 閨 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 037 9 孟郊/ 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 042 10 杜牧/秋 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 047 11 蘇軾/蝶戀花——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 052 12 納蘭容若/木蘭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 057 第二章 情人暖,戀三生三世 13 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 063 14 詩經(jīng)•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 068 15 王建/新嫁娘詞——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 073 16 詩經(jīng)•北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 078 17 李延年/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 083 18 鵲橋仙/秦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 088 19 王維/相 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 093 20 佚名/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 098 21 薛濤/牡 丹——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 103 22 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問世間,情為何物 / 108 23 卓文君/白頭吟——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 113 24 溫庭筠/南歌子——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118 25 詩經(jīng)/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122 第三章 這一生,不過風波里 26 項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 / 127 27 北朝民歌/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 132 28 陸游/書 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137 29 李白/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 142 30 荊軻/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 / 147 31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 152 32 李紳/憫 農(nóng)——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 157 33 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 162 34 賈島/劍 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 16735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 172 36 岳飛/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177 37 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182 38 馮延巳/謁金門——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 187 39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192 40 王安石/梅 花——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 197 41 李賀/致酒行——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嗚呃 / 203 42 崔護/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208 43 李煜/浪淘沙令——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 213 44 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217 45 柳永/鶴沖天——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 221 第四章 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46 李益/寫 情——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 227 47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 233 48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 238 49 李清照/聲聲慢——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 243 50 武則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 248 51 柳永/雨霖鈴——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 253 52 李商隱/無 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258 53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 263 54 陸游/釵頭鳳•紅酥手——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 269 55 元稹/離思五首——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 274 56 納蘭容若/浣溪沙——當時只道是尋常 / 279 57 林逋/相思令——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 283 58 李商隱/錦 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 287 59 歐陽修/玉樓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 292
白居易 / 長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朦朧月色,婆娑樹影,清冷的明月和山水倒映在伊人眼中,極目所見盡是哀愁。船經(jīng)汴水,再經(jīng)泗水,一去不返。月光傾瀉,美人憑欄遠望,搖曳在臉上的不再是眉彎淺笑,不再是傾世溫柔,僅剩月下斑駁樹影,將心中的離愁一絲一絲抽出。樊素,詩中的女子,冷冷清清的名字。樊素乃白居易的家姬,極有才華,能歌善舞,字詩云: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在《舊唐書•白居易傳》中樊素也被提到:樊素、蠻子者,能歌善舞。能在以嚴謹著稱的《舊唐書》中留下頗具贊賞的一筆,足以證明此女子非同一般。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宗大歷七年(772)生人,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鄭州新鄭東郭宅,家中世代為官。白居易幼年時期河南地區(qū)爆發(fā)了一場戰(zhàn)爭,民不聊生,為了讓白居易躲避戰(zhàn)亂,家人將他送至宿州符離,白居易就是在這里開始了讀書生涯。公元807年,白居易出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又經(jīng)多次升遷,814年于長安任左贊善大夫。后又貶謫江洲,任職蘇杭,最終仙逝于洛陽,可謂一生跌宕坎坷,起起伏伏。而在白居易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樊素的相伴給他的一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樊素初為白居易家姬時, 不過十幾歲,小女子初出深閨,情竇初開,雖然那時的白居易已約半百,但老爺子對樊素的珍愛樊素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直至白居易病臥床榻,催促樊素速速離開快點嫁人,樊素依然依依不舍不肯離去。古代女子的忠貞在樊素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她雖然只是家妾,沒有正當?shù)拿,但是卻始終不忘最初的、自己自年少時就服侍的那個人,不論日月輪轉,不論生老病死。白居易對樊素可謂是視為掌中寶,當時劉禹錫曾想將樊素從白居易手中買去,作詩云“終須買去名春草,處處將行步步隨”。就是表達了想將樊素變?yōu)榧河校⑺麨榇翰,時時刻刻帶在身邊的意愿。但是白居易果斷回絕,雖然對方是多年好友,但要奪走自己心愛之人,那可不干。于是白居易回詩道“還攜小蠻去,試覓老劉看”。小蠻是當時白居易身邊另一位備受寵愛的家姬,白居易毫不猶豫地告訴老友劉禹錫,我不能離開樊素,要是非要不可,就把小蠻給你吧。由此可見,白居易老爺子對樊素姑娘情深意切,無論如何都不忍離開。要知道,古時女子地位之低,男子是可以隨意將自家的家妾送給他人的,更何況是劉禹錫這般好友。直至白居易被歲月帶至生命盡頭,在病榻上依然念念不忘樊素的相伴,并作詩云:“病共樂天相伴伍,春隨樊子一時歸。” 隨處充斥著恢宏霸氣氣勢的大唐,詩人們大都或吟詠河山,或抒發(fā)壯志,而白居易,數(shù)首詩中都流淌著有關樊素的點點滴滴,她的美,她的溫柔,她的離開。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一連兩個“流”字啊,這是多么深切的哀愁,江水流走,樊素乘著一葉小舟,隨著江水消失在視線盡頭,過去的點點滴滴,兩個人相伴時的溫存,都隨著江水一并流走,留下的人,和離開的人,都是滿心纏綿悱惻的無盡哀愁。樊素祖籍杭州,吳山地處杭州,白居易遠望吳山,不由心生離愁。與至親至愛之人分別,極目所見都能引起無盡相思,江水不再是江水,山川不再是山川,全部都幻化為相思的寄托之物。在這時的白居易的眼中,逝去的江水倒映著離去的你,洶涌的江水載著安靜的你,一去不返;遠望到吳山就想起了你,與你的距離,同吳山一樣遠。白居易在60多歲光景的時候,罹患風疾,導致半身麻痹,自己思量著無法照顧樊素后半生,要為她尋一個后路,于是將自己最好的馬賣掉,為樊素籌了盤纏,要樊素離開自己,找一個好人家嫁了。白居易當時內(nèi)心的悲痛與不舍可想而知,曾經(jīng)無論如何也不愿割舍的至親之人,需要何等的決心,才能這樣放手,讓她去尋找別處的幸福。有靈性的馬兒似乎感受到了白居易心中的悲痛,仰天嘶鳴,如泣如訴,徘徊不去。樊素見此情景,悲從中來,止不住落下眼淚,滿心悲切地對白居易說:“主人乘此駱五年,凡千有八百日。銜撅之下,不驚不逸。素事主十年,凡三千有六百日。巾櫛之間,無違無失。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又無虺隤。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雙去,有去無回。故素將去,其辭也苦;駱將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 樊素此言,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對白居易的深切感情。與白居易相伴數(shù)十年,十年之情哪能輕易舍下?這份感情,是馬兒都難以舍下的,何況樊素呢?一旦離去,便是永別,樊素苦苦哀求,我和馬兒都舍不得離你而去,難道你偏偏要強迫我們離開嗎?在旁人看來,這位女子著實有著極高的文采,語言懇切又不失修養(yǎng),如此女子,如何叫人舍得下!此時的白居易,雖病臥在床,但并沒有壽命將盡,此后又過了十余年,才駕鶴西去。但在此情況之下,白居易義無反顧地決定讓樊素離開,想必考慮甚是周全。此時樊素20幾歲,雖在古代已不是女子嫁人的最佳年紀,但也還是年輕貌美,不難嫁個好人家。但若再等待十余年時光過去,30多歲、年老色衰的樊素又如何能再為自己尋一個安穩(wěn)人家。一生最愛古詩詞雖然人已老去,疾病纏身,幾乎自身難保,但心里確實在為樊素考慮,執(zhí)意要看到她生活安穩(wěn)了才肯老去似的。樊素的一片心意沒有白費,白居易也對她傾注了幾乎畢生的感情。一個人能將另一個人的幸福擺在自己的生死之前,這該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后來,在種種原因的影響之下,樊素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白居易。白居易作《別柳枝》:“兩枝楊柳小樓中,裊裊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后,世間應不要春風。” 伴君千日終須一別,離別是世間最無法避免的事情。樊素陪伴白居易多年,直至老爺子半截身子入了黃土。想必當年兩人相遇時,白居易雖年事較高,但也是英姿勃發(fā)的吧。然后有這么一個女子,陪伴他到青絲白發(fā),枯骨成沙。樊素離開的時候,白居易痛徹心扉地作了《不能忘情吟》:“駱駱爾勿嘶,素素爾勿啼;駱反廄,素返閨。吾疾雖作,年雖頹,幸未及項籍之將死,何必一日之內(nèi)棄騅兮而別虞姬!乃目素兮素兮!為我歌楊柳枝。我姑酌彼金,我與爾歸醉鄉(xiāng)去來。” 馬兒呀不要再悲鳴,樊素啊不要再流淚。馬無論奔馳多遠,終究要回到馬棚歇息。而樊素你,終將歸屬一個安穩(wěn)的家,兒女繞膝,兩人共同終老。這首詩中,白居易引用了霸王別姬的典故,將自己和樊素與項羽和虞姬相對比,對樊素說,雖然今日你我分別,我老病纏身無法再照顧你,但是相比霸王和虞姬的生死離別,我們要好得多,還好我沒有像項羽那樣直到離開人世前一刻才向愛人告別!稐盍Α肥欠刈畛3那,白居易在詩中說,再為我歌舞一曲《楊柳枝》吧,我要一醉方休,送你離開。幾年之后,兩人分別許久,而白居易對樊素心心念念,始終不能放下。開成五年,即公元836年,白居易作《春盡日宴罷,感事獨吟(開成五年三月三十日作)》思念舊人:“五年三月今朝盡,客散筵空獨掩扉。病共樂天相伴住,春隨樊子一時歸。閑聽鶯語移時立,思逐楊花觸處飛。金帶縋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勝衣。” 此時的白居易已是古稀之年,長年的病痛折磨得他如枯葉般蕭索。一次宴請賓客結束后,看著杯盤狼藉、賓客一一離去,在繁花盛開的陽春三月,屋外是萬物繁榮,而屋內(nèi)是人去樓空,頓時傷懷,悲從中來,無法停止地思念樊素。無法想象白居易是如何度過人生的最后十幾年的,十幾年前,送走了樊素,迎來了纏身至生命終結的病痛。然而,身體的疼痛遠遠無法與內(nèi)心的苦楚相比,思念太盛,就成了心病。“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思念是沒有盡頭的,離愁也是沒有盡頭的,綿綿悠悠。白居易在詩中說,這痛徹心扉的離愁,直到樊素有一天回來,才會結束。但是他心里明白,伊人一去不返,這一別,就是永遠。白居易始終幻想著兩人再次相聚,登上亭臺樓閣,相互依偎,憑欄遠望!堕L相思》中沒有像以往的詩一樣直接提及樊素,描寫她的曼妙姿態(tài),滿篇盡是蕭瑟的山水景色,悲悲切切,如泣如訴,傾吐內(nèi)心如刀絞般的離愁。我看山,山是你,我看水,水是你,唯有你歸來,再看我一眼,才能斷了這離愁。此時的白居易,大概是如此的心境吧。時至今日我們看到《長相思》這首詞,仍能感覺到情感的翻騰,仿佛能夠看到滿眼離恨立于江邊久久不肯離去的白居易,和淚眼婆娑心痛地離去的女子樊素。此時此刻,此情此景,盡現(xiàn)我們眼前。唯愿這對離人至死相互惦念,黃泉下相見,再續(xù)前緣。蔡邕 / 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夢見在我旁,忽覺在他鄉(xiāng)。他鄉(xiāng)各異縣,輾轉不可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蛷倪h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長相憶。春天本身似乎就自帶不用言說的明媚和盎然,天地萬物擁著大好春光,吮吸著甘甜的露水,悄然間拔節(jié),某些隱秘的思緒也伴隨著生長中的變化開始慢慢張揚起來。此刻,是誰的思念在空氣中蔓延?那久久無人問候的少婦,與空閨日夜相伴,望著河畔兩側的青青草色,對丈夫的惦念順著河流奔騰的方向,綿延不斷,乘著微風,飄散到遙遠的地方。胡思亂想成了每天的例行工作,腦海中雜念叢生,理不清,也剪不斷,固執(zhí)蠻橫地霸占著她的思想。不知道他現(xiàn)在身在何方,不知道他是否過得好,滿腹愁思卻無處安放,只得任它堆積在胸口,在每個傍晚侵蝕著她的靈魂。昨夜他悄然入夢,就守在她的身邊,耳鬢廝磨,有說不完、道不盡的體己話。下一段夢里,她又追隨他到了許多地方,一路相伴相隨。夢中的安穩(wěn)是短暫的,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不真切的相逢,敵不過真切的夢醒時分,落寞與寂寥一股腦涌上來,叫人無處躲藏。世人皆道“草木無情”,殊不知枯桑和海水,也并非麻木無知,殘敗的落葉也會憂愁,永不結冰的海水也會隨寒熱變化。對她而言,最殘酷的莫過于孤凄冷清的時光,無人對答,無人響應,最是神傷。蔡邕寫下這首《飲馬長城窟行》,用文字勾勒出一位少婦的煩惱和憂愁,讀罷全詩,感同身受的思緒油然而生。蔡邕,后人因其官拜左中郎將而稱他為蔡中郎。他滿腹詩書,頗有遠見,卻并不留戀功名利祿,一心向往豁達超然的生活狀態(tài)。擁詩書入眠,與音律格調相伴,便是不可多得的片刻閑靜。大好河山的擁有者屢次向蔡邕拋出橄欖枝,征召他出仕,并許下高官厚祿、錦繡前程。如若換作他人,定是要把酒歡歌的,可他卻多次拒絕征召,主動放棄別人熱切期望可以獲得的名與利,隱于市井。后若不是司徒橋玄再三征召,他斷然不會出任河平長。悵然天地,終歸是要面對的,這任重道遠的歷史使命,也終歸是要扛在肩上的。東漢靈帝時特召拜他為郎中,這是他在官場之上施展才華的開始,是不期而遇的機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的一聲令下,成就了董仲舒,也成就了儒家新的高度。孔子又一次走上神壇,儒家書籍遂被奉為經(jīng)典,并成為法定的教科書,設立專門的博士官講解書籍內(nèi)容,成為當時判斷一切是非的標準,也是一切大事小情的決策依據(jù)。儒家地位顯赫,甚至決定著社會前進的步調,與黎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被天子定為官學的儒學,自然與之相呼應的便是要有一部標準正確的刊本,而作為評定正誤的依據(jù)。既然是由人制訂的標準,便逃不過個人的私心雜念,受利己動機的驅使,皇家藏書樓里的標準本“蘭臺漆書”不可避免地遭到偷改。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難以根治的頑疾。既是被定為標準本,自然承擔著分辨正誤、判明是非的責任,如今標準不再,又要如何去踐行它應有的使命。鑒于標準本不夠標準,蔡邕向漢靈帝提出校正經(jīng)書正誤,并親自刊刻于石的奏請。一國之君漢靈帝聞之自是欣喜,便應許了蔡邕的建議。六經(jīng)文字校對更正的完成,是蔡邕與同僚夜以繼日的成果。文人雖不抵武將驍勇善戰(zhàn),卻開辟出另一片天地,灑下文化的種子,等待它的破土、發(fā)芽,祈盼它的茁壯成長。蔡邕命工匠以小字八分將校正的經(jīng)文書寫于石碑之上,稱之為熹平石經(jīng)。立于太學門外,供學子抄錄。錯誤得到更正,真理才會廣為人知。熹平石經(jīng)并非簡單的石字石書,它是一雙訂誤正偽、平息紛爭的手,為讀書人提供了儒家經(jīng)典教材的范本。歷代石經(jīng)的先河就此打開,給捶拓方法以創(chuàng)作靈感,成為雕版印刷術的先驅。自古為人臣子,能做到忠信二字即為可貴。蔡邕為人剛正不阿,清廉自守,并敢于諍言直諫,更是在皇帝面前針砭時政,大有無所畏懼之風。皇帝畢竟是居于朝堂、萬人之上的君主,聽到臣子大談江山社稷,矛頭處處指向自己,自然是不會愉快接受的。奸佞之臣早已對蔡邕恨之入骨,卻又奈何他身居高位,只得忍耐。久而久之,但凡蔡邕對時政提出些許激進的意見,皇帝身邊的奸臣便趁此時機伙同宦官誣陷蔡邕,勢必要將他置于死地。貴為天子的皇帝啊,也總是被私欲迷了心。他寧可相信小人之言,卻不肯相信忠貞之臣。良藥苦口卻對疾病有益,忠言逆耳卻對社稷有益。他卻未能明白這樣的道理,大抵來說,人都是不喜歡被批評的吧,哪怕明知句句切中要害,還是要一意孤行,保全自己的威嚴臉面。蔡邕被流放至朔方——寒冷至極的北方。既然皇帝心意已決,那任憑他再多辯解也無濟于事,心灰意冷下他攜帶全家前往流放之地,從身居要職的文官變成了亡命天涯的罪臣。天地之大,竟然無法再以自在之身存活。也許流放未必是多么無法接受的壞事,幾經(jīng)周折,蔡邕隱居于吳郡12年。12個春去冬來,看盡云卷云舒、花謝花開,日子過得也并非如一般流亡那般凄慘,一家人隱姓埋名在吳郡過著遠離戰(zhàn)火的生活,也未嘗不是一件幸事。蔡邕的女兒名叫蔡琰,也叫蔡昭姬,晉朝時為了避司馬昭的諱而改為蔡文姬,曾寫下《胡笳十八拍》的千古絕唱,她的一言一行,深受父親的影響。如山般偉岸的父親在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是父親挺起胸膛,用肩膀扛起一個家庭的延續(xù),為小蔡文姬撐起一片無憂無慮的天空。他有著顯赫的聲望與地位,不依靠權勢也不是因其富有,是他的滿腹才華造就了這鵲起聲名。蔡邕是梁武帝口中“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的大書法家。篆書行筆圓轉,線條勻凈而長,如行云流水,將美麗莊嚴的風格流于紙上。隸書講究波、磔之美,筆畫左行如曲波婉轉,右行的筆鋒開張,捺筆形如燕尾。長橫起筆如逆鋒切入,中間行筆又帶有俯仰之波勢,并以磔尾收尾。方、圓、藏、露間筆勢飛動,將寬博的氣勢和獨特的韻味演繹得淋漓盡致。自創(chuàng)書體“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古樸天真之趣,可謂獨樹一幟,在書法筆體上頗有見地。將心中所想所感悉數(shù)由筆尖呈現(xiàn)在眼前,那些慷慨激昂也好,那些憂郁悲憤也罷,就化作筆筆勾畫的筆畫,躍然跳動。12歲時,蔡文姬便沿襲了父親在書法上的豪情逸致,每一筆每一畫都精致精細,那不是漢字簡單的整齊排列,而是一種釋懷,一種情愫。穩(wěn)重端莊,卻又不失飄逸頓挫,可謂字如其人。玄云黯以凝結兮,集零雨之溱溱。路阻敗而無軌兮,途濘溺而難遵。彤云密云間,在泥濘不堪的路途中,背負風雨前行。將社會的黑暗與那世道的艱難隱喻其中,王朝的盛衰更迭牽扯著蔡邕的心,正處窮途末路的大漢王朝搖搖欲墜,濃烈的憂思油然而生。蔡邕是漢代綿延四百余年中的最后一位辭賦大家,憤懣之事抑或愉悅之情,借以寄托其中,述而成賦。這就是語言的魅力所在,所述之事皆來自于生活瑣碎,不矯揉不造作,用簡短清新的寥寥數(shù)語直抒胸臆。這是屬于文人的驕傲,也是他們在這濁世之間唯一擁有的一片澄凈。“嘆茲窈窕,生于卑微。盼倩淑麗,皓齒蛾眉。玄發(fā)光潤,領如螬蠐。縱橫接發(fā),葉如低葵。修長冉冉,碩人其頎。綺繡丹裳,躡蹈絲扉。盤跚蹴蹀,坐起昂低。和暢善笑,動揚朱唇。都冶武媚,卓礫多姿。”這是蔡邕所作《青衣賦》,將對傾慕之人的愛慕之心表露無遺。泛濫成災的相思擾得人夜不能寐,在庭院中久久徘徊。愛她念她卻不能相見,門第之差將彼此相愛的兩個人隔在了銀河的兩邊。溫熱的人情世故與冰冷的封建禮教之間,總是矛盾重重,有著難以化解的沖撞隔閡?墒篱g唯有愛情和思想無法禁錮,與她的心心相印無法割舍。也許會有來自世人的抨擊譏笑,“文則可佳,志卑意微”,如若愛情是卑微低賤的事情,那天地之間,男歡女愛難道只是為了繁衍生存、延續(xù)后代嗎?既然愛的種子在心中種下,相思會給予它養(yǎng)分,給予它不斷生長的力量,直至有一天這份積聚在內(nèi)心的感情難以抑制,那要如何收場。蔡邕的這份情懷直接感染了蔡文姬的成長,那是敢愛敢恨的勇氣,那是義無反顧將一片真心全部奉上的無所畏懼。光陰荏苒,歲月靜好。就在不言不語的光陰流轉后,滿腹詩書化作一身芳華,出眾的氣質,橫溢的才華,成為難得一遇的女子。仿若從詩畫中走來,一顰一笑帶著大家閨秀的超然氣度。獨立于天地間,不卑不亢地將生命化作不朽的頌歌。蔡邕以無可比擬的卓越才華成為洛陽文壇的領袖,一言一行皆成典范。為人處世自成一派,不媚權貴,不欺平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官場魚龍混雜,爾虞我詐,他卻有自己堅持的原則。正是他的這份不屈服,教會了女兒為人正直,與人友善。他的言行舉止將剛正不阿帶進了她的一生,她秉承父親的品格,將堅韌不拔貫穿此生悲歡離合的始終。蘇軾 /春 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世上總有那么一個詞,仿佛是為了一個特定的人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蘇軾的整個人生,都被冠以豁達的名號:他做事是豁達的,他寫詞是豁達的,似乎他生來就是為了無拘無束。對他而言,萬事皆可入詩詞,他寫煙雨,寫樓閣,寫荒原,寫人世百態(tài)。后人癡迷于蘇詞的數(shù)不勝數(shù),皆沉浸于他天地任我馳騁的廣闊胸懷。讀蘇詞,仿佛立于萬丈懸崖之上,迎接一陣狂風,時而烏云密布,時而晴空萬里。這是蘇軾獨有的人格魅力,他的一首詞,甚至一句話,都可以激蕩起讀者心中的驚濤駭浪。然而這個人又是多面的,像一顆水晶,每一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他的豪放背后,是起起落落的坎坷人生,時而平步青云而又多次被貶黜。在來來往往起起伏伏的人生中,他縱情高歌,就算處于人生的低谷,他也“一蓑煙雨任平生”。古來文人,各有各的不同,而文人們在官場上的命運,卻又驚人的相似。他們都是驕傲的,驕傲到明知不隨著風氣順流而下就會遭到致命的排擠,卻還是堅定自己的信念。在這一點上,蘇軾并不是特立獨行的。一生最愛古詩詞他之所以特別,之所以為人稱頌,是因為他從不在意時代給他壓上的枷鎖,他無所謂身處杭州或汴州,無所謂身處都城或偏遠,他無論行至天涯何處,都可以“千騎卷平崗”,橫掃所有所到之處。蘇軾僅僅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是。我們心中的經(jīng)典蘇詞,是從哪里開始的?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詞之所以令人癡迷,是因為它包羅萬象。自晚唐五代以來,詞只不過被稱作“小道”,而自蘇軾起,詞的魅力迸發(fā)出來,延展出了無盡的可能。沒有他,宋詞也許會黯淡許多吧。這首七言絕句,似乎并不是蘇軾慣有的豪放風格。然而細細品味,其字里行間,都是蘇詞的韻味;ㄓ星逑阍掠嘘,文字仿佛不再是橫豎撇捺,而是細致描摹的工筆畫,牡丹花下,青石街旁,曉風殘月。這樣的美景,即使僅僅存在于想象,就足以令人醉了,更何況是身臨其境。如此花好月圓的春夜,多么寶貴,應倍加珍惜。今夜過去,就再不會有相同的月色。蘇軾的詩詞有著令人難以捉摸的情懷,他在汗青史冊中是一個高昂著頭永遠向前的形象,在這個昂揚的光環(huán)之下,蘇詞有時也會流露出婉約的一面,蘇軾剛毅的眼神也會凝視飛鳥花蟲、亭臺樓閣。整首詩都飄蕩在綿綿柔情中,樹叢掩映中的貴族庭院,穿過曲曲折折石板路,盡頭是華美的樓閣,青磚漢瓦,朱門飛檐,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藝將其雕琢得宛若仙境。在這仙境當中,必定也住著高高在上的仙人吧。透過窗欞,可以看到樓閣內(nèi)燈火通明,絲竹聲聲,笑語聲聲。婉轉悠揚的古箏,激昂清脆的琵琶,與舞女身上的音鈴聲聲聲相和,飄飄如仙樂。人世最極致的享受也莫過于此,月色配美酒,醉臥軟榻,醉眼賞美人歌舞,何其樂哉!“千金”這個詞,用得豈止是精準,至于此情此景,簡直可以說是天衣無縫。這堪稱奢華的享受,千金難覓。蘇軾畢竟是蘇軾,不是什么御用文人,怎可能只著重于描寫糜爛與浮華。此時夜已三更,這座官宦院落,已在夜色中靜靜睡去,草木無語,花落無聲,吐出的氣息吹開一片氤氳,在夜色中顯得無比凝重。府中的下人們,在偏僻的院落和衣睡著,屋內(nèi)沒什么特別的擺設,有些墻角還掛有蛛網(wǎng),屋外擺放著雜物,甚不講究。長工們直接側臥在草棚下,拉過半張草席蓋在身上,發(fā)出陣陣鼾聲,鼾聲被微風掃過,穿過樹木枝丫,消失不見。月色下的庭院,仿佛熟睡的嬰兒,沒有一絲聲音,偶爾冒出一陣樹木的沙沙聲,飛鳥的振翅聲,在寂靜中劃開一道裂口,然后悄然愈合,重歸寂靜。然而歌舞升平的聲音是一道愈合不了的傷口,透亮的燭光撕開黑夜,在黑暗的院落中突兀地搖曳;婉轉的歌聲穿破寂靜,在寂靜的宅院里悠悠地回蕩。這確實是一道傷口,貴族鞭打在平民身上的傷口?v然宋朝是高度開化,經(jīng)濟文化極其繁榮的朝代,但封建的頑固思想無法根除。平民始終是被壓榨的對象,日日辛苦勞作,卻無法獲得與付出相應的回報。他們的勞動成果,化為統(tǒng)治者、奴役者的資產(chǎn),用于無盡的揮霍,無盡的奢華享受。蘇軾深深地厭惡醉生夢死的生活狀態(tài),對于貪圖享樂、奢華糜爛的權貴十分鄙夷,雖然字面在說如此美妙的春夜值千金,但是卻在暗諷沉醉于美酒歌舞的人。真正寶貴的,是寸寸光陰,理應用寶貴的時間去感受自然感受生命,或去實現(xiàn)遠大的抱負。人生來被賜予的時間是公平的,每一秒每一刻都是美妙的,但時間又是不公平的,有人用來游歷山川,有人用來誨人不倦,有人用來報效國家,而有些人,依仗權勢,依仗財富,用寶貴的時間沉醉于糜爛浮華,飲酒作樂,荒淫無度,無法自拔。蘇軾摒棄這一切糟粕,甚至惱怒于這些骯臟的事物毀壞了本應好好享受的良宵。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本該美好,就如這良辰美景,值得人細細品味,慢慢享受。而這些美好,被惱人的銀鈴絲竹打破,仿佛花容月影都被吸入一個深深的漩渦,令人無從享受。蘇軾的性格就是如此,誓死不趨附于權貴,永遠在自己的路上走。也正因他固執(zhí)地走自己的路,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很多波折。在王安石變法時期,與王安石政見不和,極力反對新法,遭到排擠而被迫離京。被貶黜后又多次上書表明新法弊病所在,而此刻王安石正為宰相,手握大權,蘇軾此番舉動觸怒了王安石,于是屢次遭貶,從杭州到密州到徐州再到密州,在偌大的中國土地上來來往往。在熟稔于人情世事的人看來,也許這種心境是無法理解的。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目標竟能做到如此堅定,決不讓步。當時的蘇軾,深受歐陽修的賞識,在歐陽修的舉薦之下名聲大噪,順風順水。若他在變法時期沒有“站錯立場”,投入了王安石的陣營必定可以平步青云,大展宏圖的吧。然而他的思想與舊派相合,他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最后卻落得孤身離去的下場。天下已不是當年的天下,變法帶來了巨大的革新,也出現(xiàn)了巨大的弊端。被貶黜后的蘇軾,依然上書反對變法維新。也許以有些人的眼光看來,這份執(zhí)著實在有些孩子氣。在這段時期,蘇軾因政治斗爭被一貶再貶,卻還是堅持舊派的政治理論。文人在政治中總帶有很多的浪漫情懷,總渴望著改變時代,將其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傻弁醪贿@樣想,權貴也不這樣想;鹿賯冄壑袥]有什么未來的藍圖,他們眼中是當下的利益。蘇東坡他如何會看不破?他冷靜地看透了世事,看透了一些昏庸的官員僅僅在追求金錢的享受,浮華的生活。這讓他深深地厭惡。行走官場這些年,從最初的雄心勃勃,渴望一個平和的時代,到望穿世間百態(tài),經(jīng)歷了多少坎坷;蛟S,若他成為一個圓滑處事的人,今日亭臺樓閣間,他也是舉杯暢飲、把酒言歡的其中一員吧。人生在世,人人都有渴望、有追求,而每個人的追求又大不相同。蘇軾這一生,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無論流落至何處,他的精神不倒,苦中作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蘇軾活的是一個“苦”字,品的卻是一個“樂”字,這個人一生顛沛流離,62歲高齡時還被放逐海南,這在常人眼中是多么無法忍受的屈辱和痛苦,然而蘇軾卻能苦中作樂,把放逐之地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開辦起了學堂,大批學子不遠萬里拜至他門下。蘇軾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奇人,幾乎全中國都留下了他的腳印,所到之處,為人稱頌,最后還能桃李滿天下,這樣的人生,豈不快哉。所以蘇軾有理由蔑視權貴,摒棄糜爛的生活。曾在官場走過,被中傷、被排擠。被迫離開,這樣倔強的人,官場不順并不是因為個人能力不足,只是他沒能隨波逐流。他厭惡這種虛度光陰的生活,厭惡這種破壞了良辰美景的鶯歌燕舞。文人眼中的美,在乎山水之間,在乎花前月下。也許只是一片落花,一縷月光,就能使人觸景生情,潸然淚下。然而再美妙動人的樂曲,加上了金錢物質的渲染,都令人想要敬而遠之。春宵一刻值千金。在蘇軾的一生中,真的貫徹了惜時如金地做事情,被貶至蘇杭就修筑蘇堤等諸多長堤;行至常州,便盡享山水美景,吟詩作賦。與其說他作出了貢獻,不如說他會玩會享樂。他的享樂,要么造福了人民,要么璀璨了文化,真是一舉兩得的快事。所以他最有底氣,抨擊當朝權貴夜夜笙歌,尋歡作樂。多年之后,無人再討論蘇東坡一生是否失意過,是否失敗過,只記得他一腔豪情,功名利祿皆不入他眼,起也好落也好,揮揮衣袖如過眼云煙。在他眼中,世間無崎路,只要美景依然,山河壯麗,他東坡居士定能仰天長笑,笑看世間萬事。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