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的重要性,很多人已經(jīng)知道。
然而,故事并不僅僅是一種營銷工具。人們不斷強調大數(shù)據(jù),強調批判性思維,而將注重情感表達的故事思維,逐步排斥在團隊之外。但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我們無法通過智力去影響別人,情感卻能做到這一點。”
團隊運行依靠數(shù)字、事實、預測還有流程。這些可能聽起來有些無聊和枯燥,那是因為這些因素難以激發(fā)我們的熱情和欲望,無法激勵我們出類拔萃、敢為人先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最終,只有多樣化而富有激情的團隊才能創(chuàng)造出革命性成果,而這些結果也有賴于人這種因素。
《你的團隊需要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不僅說明了如何學習和增強這項能力的方法,還將故事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啟迪大家來解決問題。
同時,本書帶領你熟悉訓練故事思維的過程,從你的生活、經(jīng)歷和常識中找尋并選擇故事,將這些故事充分地、不摻假地聯(lián)系到工作的主題、信息和目標上。
不懂說話,你怎么帶團隊?1.所謂互聯(lián)網(wǎng) ,不過是比誰更會講故事,講得好的人贏得一切羅永浩: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喜歡看我們的發(fā)布會、關注度這么高?無非就是故事講得好。白巖松:今天,我們才意識到讓傳媒人學會講故事,有點兒晚了;但如果到今天還不好好學會講故事,傳媒就死了!羅振宇:不管是日常社交還是職場,做營銷還是做管理,只要你想影響其他人,那講故事的能力就是你不能缺的核心能力,而很多朋友偏偏缺的就是這個。2.從零開始學習講故事,從自己的經(jīng)歷中尋找、包裝、講好故事從講一個好故事到講好一個故事,找到適合自己的故事,逐步成為會講故事的人。3.講道理不如講故事,有數(shù)據(jù)的時候要會講故事,沒有數(shù)據(jù)的時候要會講好故事遲子建:會講道理的人,永遠打不過會講故事的人。無論家庭、職場、國家,都不是只會講道理就可以的地方,故事可以幫助你靈活應對。4.講故事不僅是一種技巧,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借助故事可以更有效地激勵、說服與影響講一個好故事,你可以打動任何人。
所有剛剛學習講故事的新人都想找到重大的故事,以此抓住組織、候選人、品牌的核心,這也是他們心中的圣杯。在養(yǎng)成講述個人經(jīng)歷的習慣之前,他們就想尋找到一個品牌故事,或是機構內部故事,讓故事囊括撩撥感情的關鍵句,讓人們反復傳頌,瘋狂傳播開來。他們想找到一個既是個人的又是集體的故事,抓取人們關注,讓人們得出的觀點和自己預期的相一致。
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后,“自由在行進”的故事十分具有感染力和激勵作用,這種故事會讓人先入為主地認為,所有的異議都是“反對我們的”。理解復雜的真相要花費更多時間;這些真相似乎會延緩自由行進,因此人們將其理解為自由的喪失。
這個故事在快速傳播,而傳播緩慢和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看法則具有風險,甚至有些被動。但是誰會選擇這樣的故事?他們是怎樣選出的?有哪些同樣有力的故事也曾在考慮之列?了解群組創(chuàng)造故事、選擇故事的過程,和了解精彩故事的特點同等重要。
被選中用來代表一群人或一個目的的故事,必然能反映出整個群體的決策過程的好壞,也能反映出整個群體的思維模式的優(yōu)劣。如果整個群組內部雜亂無章、相互沖突,那么講出的故事也往往是雜亂無章、自相矛盾、軟弱無力的。一個有凝聚力的組織,在面對逆境時能勠力同心、不懼風險、遵守紀律,那么他們則更有可能尋得一個富有意義的故事。
借鑒一下神話傳說,這些較宏大的故事是一些原始意象的編撰,能觸發(fā)更深、更個人的認知,因為這些故事突出了體驗和反應的普遍規(guī)律,能夠引起注意力,讓人找到意義和歸屬感?謶质且环N十分強大的心理規(guī)律,都市傳說證明了恐怖故事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關愛、希望、信仰的故事則需要花費更多精力,添加更多畫面感,甚至還需要相應的自我修養(yǎng)才能像恐怖故事一樣傳播得那么快。
如果群體塑造故事時是嚴格對“故事”進行分類或者公式化地拼接的,那么這會給你一個假象,讓你以為自己深刻理解了集體的創(chuàng)造力和觀察力。沒有現(xiàn)成的公式能教會你如何統(tǒng)一群體意見,也沒有一個“標準流程”讓你明確知道缺少了話太多的人,話太少的人等。即便你僅靠一人之力就創(chuàng)造出了完美的故事,那么你還是需要讓群體中其余人員相信,你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故事”。
了解了群體討論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之后,你才能在左右推諉、翻江倒海的群體情緒波動中自由航行,找到故事創(chuàng)想。因為,一個好的故事,如果需要經(jīng)過集體同意之后才能講述出來,往往會缺失統(tǒng)一性和魔力。
要選擇恰到好處的故事,一方面要依靠團隊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依靠團隊利用主觀思維做決策的能力。但要注意,團隊在面對圖像、意象、情緒這類不太熟悉的領域時,經(jīng)常會過度簡化這些不可測量的價值,將其轉換為某些可以計量的標準。這種依賴數(shù)字的做法并不能創(chuàng)造出好故事,只不過是讓決策變得輕松了而已。
另外一種人們經(jīng)常選擇的逃避方式就是,過于依賴團隊里最有權勢的人的想法來決定故事。如果這人恰巧是個講故事好手,那么這種方式也行得通。類似馬丁·路德·金、亨利·福特、史蒂夫·喬布斯的天才領導人曾講述過精彩的故事,激勵了成群的人們進行行動,將愿景變?yōu)榱爽F(xiàn)實。
然而,大部分像我們這樣的平平之輩只能困于團體之中,在悖論、沖突的價值觀、多元化中掙扎,這讓我們在所有重大決策上都缺乏凝聚力,包括在尋求“什么是屬于我們的故事”的決策上也是如此。這些團隊傾向使用數(shù)據(jù)、規(guī)則、運算,只為了讓自己的決策變得更加“理性”。
在埃倫·蘭格(Ellen Langer)所著的《學學藝術家的減法創(chuàng)意》一書中,引用了針對“控制感的假象”的研究,她冷酷地解構了我們的思維定式,利用原則和認知框架來提高決策質量。尤其是在商業(yè)領域,讓決策過程更輕松的“慣例”可能會讓我們錯過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但更引人入勝的體驗。
我們的行為變得越機械化,我們的故事就會變得越缺乏內涵。
并不存在什么神奇的公式。生命中許多重要的事情都是模糊不清的、主觀的。你的文化背景、年齡、社會經(jīng)濟地位、性格,還有最近經(jīng)歷的事件,決定了你的目標和對成功的定義。我曾看到過許多團隊陷入激烈的爭論中,似乎在尋找“正確”答案。
主觀問題往往有著不止一個“正確”答案。要想找到一個故事,讓目標市場用戶覺得受到重視,取決于你們所處何處、所為何人,取決于你們所處的時間,取決于你決心影響他們的目的,取決于他們報以回應的原因。
所以在群體決策中,無論你是自愿選擇了問題的答案,還是被迫選擇了問題的答案,即便最終的結果并不是你想要的答案,你也一定要從自己的角度發(fā)現(xiàn)這個故事的意義所在。
數(shù)據(jù)確實能回答我們的一些問題。然而,我們利用典型小組、實驗性活動來選擇和檢驗故事創(chuàng)想時,或是直接講述故事創(chuàng)想時,一定要清醒地意識到,從這一刻開始,一切都將由群體內決策人員的主觀意愿做決定。在這樣的主觀環(huán)境下,我能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議就是,要投入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