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方皇家園林的代表,頤和園的建園史可以追溯到乾隆中期的清漪園(1750年),由于受到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的破壞,慈禧太后于1888年重修清漪園并改名為頤和園。在重修中,有的建筑改變名稱,有的建筑改變用途,有的建筑位置有所移動……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頤和園實際上是經過歷次維修和增補以后的結果,對比于鼎盛時期的清漪園,其實體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頤和園測繪筆記》以專業(yè)眼光審視構成園林的四片區(qū)域:宮廷區(qū),前山前湖區(qū),后山后湖區(qū),湖區(qū),以及各片區(qū)域內的精彩片段;將時空由眼前所見的頤和園景物(包括遺址),引申到清漪園時期的繁盛面貌。其中所記錄的測繪生活和工作狀況是目前建筑專業(yè)開展的古建筑測繪課程的真實寫照,也是對現(xiàn)場測量部分的完整記錄。
目前的古建筑測繪成果多以圖紙的形式呈現(xiàn),以供其它學者做進一步相關研究,這里首次將一組建筑群的測繪生活形成文字并展示給世人。對于那些喜歡中國古典園林的人來說,了解頤和園的園林史和其中使用的造園方法僅僅是深入理解這座園林的基礎,而深入了解真實發(fā)生在園林里的故事則可以看到從晚清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一段近代史。書中引用和披露的“樣式雷”圖檔和乾隆御制詩,以及其它相關史料,增強了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本書還配有豐富的圖片,包括現(xiàn)場照相、文獻圖片、作者的速寫以及水彩寫生。書中還有頗多現(xiàn)場感很強的對話和趣事,頗有可讀性。與目前可見的相關出版物相比,具有內容豐富,圖文并茂,文字鮮活,可讀性強的特點,特別適合于那些想了解頤和園,讀懂頤和園的讀者。
《頤和園測繪筆記》是天津大學建筑學教授梁雪帶學生近距離觀察、測繪頤和園后,以筆記形式呈現(xiàn)的作品。
書中有師生測繪生活的真實記錄,并通過專業(yè)目光,將頤和園的時空由眼前景物引申到清漪園時期的繁盛面貌。
對于那些喜歡中國古典園林的人來說,了解頤和園的園林史和其中使用的造園方法僅僅是理解這座園林的基礎,而深入了解真實發(fā)生在園林里的故事,則可以看到從晚清到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一段近代史。
在古典園林中,池塘、樹木、疊石和建筑是四個基本的組成部分,其中的疊石具有模擬自然山水的意象,以達到園主脫離塵世,與自然景物相通的目的。品評一段園林疊石的層次,主要是欣賞它是否搭建出真山真水的脈絡氣勢以及是否符合山水畫法中的皴法向背。在園林史中,從清初發(fā)展起來的疊山家,如張南垣、計成等,他們運用石包土的土石山手法再現(xiàn)了大自然的真山一角,創(chuàng)造出有如截溪斷谷的“平崗小坂”、“陵阜陂陀”等意境,有別于宋元以來疊山家對真山全貌的小尺度模仿和縮移。
我從少年時開始習練書畫,對山水畫與畫論均有涉獵,為認識和理解古典園林打開了一扇方便之門。
在我讀本科三年級時(1983年),建工出版社曾組織過一場針對全國建筑系學生的論文競賽,以提高工科同學讀書和關注學術研究的熱情。記得當時國內高校中開設建筑學專業(yè)的學校不多,評委會最后共收到來自二十五所大專院校的論文三百三十篇,最后選出三十五篇論文作為優(yōu)秀作品發(fā)表在次年出版的《建筑師》雜志(總18期)。當時我寫了一篇題為《試論中國山水畫對古典園林的影響》的文章投給評委會,后來與天大的其他九篇論文一起被評為優(yōu)秀作品,很讓當時關心我們的老師高興。應該說,這次活動既是我研究古典園林的開始,也是親近頤和園的開始。
梁雪,1962年4月生,1987年畢業(yè)于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現(xiàn)任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普任美國密歇根大學訪問教授,長期從事設計與理論研究,承擔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當代西方建筑形態(tài)研究”的課題,一直關注的問題:城市設計、環(huán)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結合與關系,著有《三城記》、《美國城市中的風水》等。
引言:疊石與緣分_1
01 游園,分配測繪任務_003
02 仁壽殿,九卿房_012
03 仁壽殿和北配殿的內部_020
04 北九卿,北配殿,仁壽殿_027
05 仁壽殿,轉輪藏,涵虛牌樓_033
06 北配殿,涵虛牌樓,東宮門外影壁_042
07 仁壽門,東宮門,戊戌變法_050
08 北配殿,東宮門門匾,觀賞石_060
09 德和樓,涵虛堂,北配殿,多寶塔_066
10 北配殿,仁壽門_076
11 花承閣遺址,賅春園遺址,二龍閘遺址_083
12 西堤,暢觀堂,耕織圖,北大未名湖_093
13 景福閣,補測數(shù)據(jù)_099
14 花承閣遺址,宜蕓館,玉瀾堂_108
15 玉瀾堂,宜蕓館_117
16 養(yǎng)云軒,無盡意軒,北宮門,后溪河,鑒遠堂_128
17 后溪河,蘇州街_143
18 十七孔橋,玉帶橋,景福閣_151
19 介壽堂,聽鸝館,畫中游_162
20 福蔭軒,樣式雷,假山_176
21 安頓住處,熟悉測繪點_186
22 諧趣園,矚新樓_192
23 諧趣園,霽清軒_204
24 文昌閣,琉璃塔,清可軒,霽清軒_214
25 魚藻軒,西所買賣街,大船塢_221
26 玉琴峽,霽清軒一角,諧趣園假山_231
27 諧趣園,暢觀堂,西堤上的橋_240
28 諧趣園里的知春堂,養(yǎng)云軒與無盡意軒_250
29 霽清軒的垂花門,樂壽堂_257
30 諧趣園宮門前,清華軒,畫中游_266
31 畫中游,聽鸝館,益壽堂_277
32 勸農軒,益壽堂_286
后記:隔湖相望,六橋鎖煙水_293
“二龍閘”距離我們居住的三隊小院很近。如果在頤和園東側圍墻外面找,可以發(fā)現(xiàn)石制圍墻的下部與外部京河的交界處有一道圓形拱券,拱券上方有“二龍閘”三字。如果在頤和園東側圍墻的內部看,出了頤和園食堂的過道門折而向南,沿著東堤走不多遠就可以看到在東堤和東側院墻之間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水道,水道上架著兩座小橋:架在東堤上的為兩孔平橋,架在兩者之間的是兩孔的八字橋,F(xiàn)在,當年的水閘鐵制構件已經難覓蹤影,石橋的側面也長滿了藤本植物,但這個當年的水利設施遺址卻保留了下來。
由于兩孔的八字橋部分位于東堤平橋的下方,如果想仔細觀賞就得順著一段臺階繞到東側低于八字橋的平面上,上上下下地有點麻煩,使得跟著導游游覽的游客并不會留意這個地方。倒是有時看到幾個老人會依著上面的橋欄對下面的遺址指點一番。
晚飯后,以門廊下嬉戲的小貓為模特畫速寫。
開始時還好,貓兒吃飽后洗臉、舔毛,這時它的身體主干基本保持不變,或者變化的幅度較小,只是頭部的姿勢變化較大;清理完毛發(fā)后就躲在石階上趴下休息,看來它也怕熱,這樣趴著可以多借些石頭上的涼氣。
一個帶過設計課的女生看它跑遠了就過去把它抱過來,好讓我接著畫,但它并不情愿在人多的地方休息,過了一會兒就又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