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傳:法律思想家、哲學家和社會民主主義者》主要內(nèi)容包括:與吉斯塔夫·拉德布魯赫初遇、人生的困惑、教授和社會主義者、政治活動的時期、魏瑪民主立憲國家、重返教職、在精神的流放中、法的革新、文化與宗教、戰(zhàn)爭與和平、人道主義者·學者·偉人等。
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在中國法學界久享盛名,但是拉德布魯赫的成長經(jīng)歷、他的法學思想的形成歷程以及他曾作為德國兩屆政府內(nèi)閣的司法部長對德國立法的直接參與和影響等等,則不為我們所深入了解,這些正是本書的價值所在。作者作為拉德布魯赫的弟子,在法學思想上脈絡相承而又自成一家,因此在本書中既客觀地反映了拉德布魯赫的真實生活和內(nèi)心世界,又清楚地解析了拉德布魯赫的法學思想的由來,對其中的許多存疑之處也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說。
舒國瀅,男,1962年生,湖北隨州市人。1979年入北京政法學院(現(xiàn)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學習法律,1986年畢業(yè)并獲法學碩士學位。1993-1994年獲中國政府獎學金赴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at Gottingen)進修法哲學和法社會學,F(xiàn)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院法理學研究所所長。兼中國法理學研究會理事、比較法研究會理事、北京市法學會理事、北京市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1995年首批入選“北京市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主要著作:《在法律的邊緣》(2000年);合著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制通史》(1998年)、《中國法理縱論》(1996年)、《中國法理學研究綜述與評價》(1992年);譯著:《法律智慧警句集》(2001年)、《法律論證理論》(2002年)。主要研究方向:德國法哲學、法學方法論、法美學、法律論證理論。
阿圖爾·考夫曼(Arthur Kaufmann,1923-2001),德國著名法哲學家和刑法學家。1923年5月10日生于德國萊茵蘭-法耳茨州。1945年人海德堡大學法學院學習法律,師從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兼修卡爾·雅斯貝爾斯、阿爾弗雷德·韋伯諸名家課程。1952-1957年擔任德國卡爾斯魯厄州法院法官。1957年重返海德堡,學習哲學(伽達默爾)兼修人類學(勒維特),并于1960年以《歸罪原則》論文獲得講授刑法、刑事訴訟法和法哲學的資格,同年任薩爾布呂肯大學正教授。1969年起擔任慕尼黑大學正教授,兼任法哲學與法律信息學研究所所長。曾榮獲日本東京慶應大學(1970年)和希臘雅典大學(1987年)法學名譽博士以及其他大學哲學、神學名譽博士學位。擔任國際法哲學與社會哲學協(xié)會(IVR)名譽主席和該協(xié)會德國分會主席,同時尚兼有德國巴伐利亞州科學院院士及國外一些科學院的院士。他于2001年4月11日在慕尼黑的寓所去世。考夫曼教授一生著作頗豐,是二戰(zhàn)后德國法學界最有原創(chuàng)力的法哲學家之一,與于爾根·哈貝馬斯、尼克拉斯·盧曼、卡爾·拉倫茨、維爾納·邁霍菲爾等人同屬當代德語國家有影響力的法學理論家。其在法律解釋(詮釋)學、法律方法論、法的理論及刑法哲學方面均做出了獨創(chuàng)性貢獻。他的代表作品有:《自然法與歷史性》(1957年);《關于超越相對主義法哲學的思考》(1960年);《歸罪原則》(1961年1版,1976年2版);《法律與法》(1962年);《法的本體論結(jié)構(gòu)》(1962年);《論當代法哲學的處境》(1963年);《法與倫理》(1964年);《法律國一法官國一法治國》(1964年);《自由法運動》(1965年);《類推與“事物的本性”》(1965年1版、1982年2版);《作為解釋學視境的語言》(1969年);《認同與分歧》(1972年);《由自然法與法律實證主義到法律解釋學》(1975年);《罪責與刑罰》(1983年2版);《轉(zhuǎn)型中的法哲學》(1984年2版);《正義論》(1984年);《當代法哲學和法的理論導論》[與哈斯默爾(W.Hassemer)等合著,1985年4版];《正義——通向和平的遺忘之路》(1986年);《對法律邏輯與關系本體論的前思考》(1986年);《正義的程序論》(1989年);《后現(xiàn)代法哲學》(1992年2版);《法哲學》(1997年);《法律獲取的程序》(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