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學通論2:民俗傳播論》是作者多年來潛心專研中國民俗學的一部全面、系統(tǒng)、創(chuàng)新的力作。本卷“民俗傳播論”認為文化人類學、民族語言學、文化史學都或多或少地觸及民俗的問題、要“打通”民俗學與傳播學的通道、民俗傳播——作為一個民俗文化學與傳播學相交叉的邊緣課題、應當被提上科學研究的日程。解決民俗傳播的任務,也理所當然地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中國民俗學通論2:民俗傳播論》是作者多年來潛心專研中國民俗學的一部全面、系統(tǒng)、創(chuàng)新的力作。為了寫好這部著作,作者整整耗費了三十年的心血,從田野調(diào)查到遍讀當代和前人的民俗學著作,作者站在學科前沿和一個比較高的層次,以較開闊的視野,率先提出了構架“民俗文化論”的理淪框架,逐步形成了“民俗傳播淪”、“民俗資源淪”的理論觀點,有別于前人和傳統(tǒng)的民俗學理論體系。對于中國民俗學學科建沒是一個寶貴的貢獻,具有填補學科空白的意義,不論是民俗學者還是民俗文化愛好者,都會從中受益。
仲富蘭,上海市人,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哲學系。曾任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新聞臺副總監(jiān)、高級記者,《新聞午報》主筆,F(xiàn)為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會兼職為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著有《中華風物探源》、《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現(xiàn)代民俗流變》、《民俗與文化雜談》、《圖說中國近百年社會生活變遷》、《民俗傳播學》等30多部著作。
緒論 文化視野下的民俗傳播研究
一、民俗傳播研究緣起
二、“民族志傳播學”的啟示
三、數(shù)字時代的碩大平臺
四、傳播的歷史和民俗尋繹
五、沒有傳播就沒有民俗
六、需要“大膽地朝前走”
第一章 民俗傳播要素與環(huán)境分析
第一節(jié) 民俗與傳播的交叉研究
一、民俗在傳播中形成
二、傳播乃民俗研究之樞紐
三、民俗變革的彈性機制
第二節(jié) 民俗傳播的要素分析
一、構成民俗傳播的要素框架
二、民俗傳播的信源分析
三、民俗傳播的模式分析
四、民俗傳播的傳受者分析
五、民俗傳播的信息內(nèi)容分析
第三節(jié) 民俗傳播研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一、跨界與融合:諸多學科的聯(lián)系
二、民俗傳播的信息環(huán)境
三、新媒體時代的民俗傳播環(huán)境
第二章 民俗傳播與符號理論
第一節(jié) 符號理論的學術史梳理
一、三個關鍵詞與三個研究方向
二、國內(nèi)符號學研究簡述
三、當代符號學研究的文化指向
第二節(jié) 符號理論對民俗傳播的建構意義
一、人是符號和文化的動物
二、符號是民俗傳播的代碼
三、意義結構的解析與傳播
四、民俗體現(xiàn)為各種各樣的符號
第三節(jié) 符號——信息傳達的意義載體
一、民俗符號的意義表達
二、民俗符號的感知原則
三、民俗符號的內(nèi)在結構
第四節(jié) 符號傳播與民俗傳承
一、符號環(huán)境與認知環(huán)境
二、編碼與解碼的互動
三、傳受共通的符號交流
四、傳者與受者的心理積淀
五、媒介與民俗傳承
第三章 民俗傳播:表征與意蘊
第一節(jié) 象征:民俗表征的獨特結構
一、民俗傳播符號的一般結構
二、象征符號的分類表述
三、象征符號的現(xiàn)實指向性
第二節(jié) 諧音:民俗傳播的會意表征
一、諧音民俗產(chǎn)生的社會文化基礎
二、非語言傳播中的諧音文化
三、互聯(lián)網(wǎng)流行詞匯與諧音
第三節(jié) 神話:民俗傳說的歷史意蘊
一、神話等語言類型的神秘符號
二、口頭傳承的原始文化結晶
三、神話傳說與民俗行為敘事
四、原型符號在傳播中的意蘊
第四章 傳播儀式與傳播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儀式:傳播中的時空節(jié)點
一、儀式作為民俗傳播符號
二、儀式傳播的文化內(nèi)涵
三、儀式傳播的空間特征
四、儀式傳播與文化記憶詮釋
第二節(jié) 史前民俗符號的傳播形態(tài)
一、還有民俗的“原生態(tài)”嗎?
二、史前民俗傳播形態(tài)
三、古老信息的符號“刻畫”
第三節(jié) 傳播三態(tài):本真態(tài).再生態(tài)。新生態(tài)
一、從本真態(tài)到再生態(tài)
二、從再生態(tài)到新生態(tài)
三、上古社會媒介形態(tài)演化
第五章 民俗傳播的機制分析
第一節(jié) 傳播機制的三個要素
一、社會組織與主導意識形態(tài)
二、傳播運行的“媒介操縱者”
三、地方名人介人民俗傳播
第二節(jié) 民俗媒介的傳播機制
一、約定俗成的口耳傳播
二、公共空間與傳播機制
三、標志程式的共性傳播
四、民俗藝術的視聽傳播
第三節(jié) 民俗傳播的載體與組織
一、家族教育與家學傳播
二、幫會行規(guī)的精神依附
三、信仰聚會的傳播紐結
第六章 傳播語境與信息擴散
第一節(jié) 傳播的語境、情景與口碑
一、傳受雙方的會意語境
二、意義生成的傳播情境
三、人際傳播的褒揚口碑
第二節(jié) 色彩斑斕的傳播流向
一、跨文化傳播交流渠道
二、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傳播輻射
三、空間中的擴播流向
四、時間上的遞傳流向
第三節(jié) 力度受制的傳播流程
一、傳受雙方從興起到接受
二、信息的擴散與回饋
三、市井散播和文化濾篩
四、習慣制涉和地域抗衡
第七章 民俗信息的語言編碼
第一節(jié) 蕓蕓眾生的傳播“編碼”
一、副語言習俗:人類早期的“編碼”
二、以物代意到文字的出現(xiàn)
三、作為信息單元的文字符號
四、傳播編碼與信息儲備
第二節(jié) 信息編碼的意義表達
一、系統(tǒng)、形象與邏輯表達
二、編碼與解碼的集體性
三、“簡單一復雜一簡單”:編碼與時代
第三節(jié) 編碼的語言載體
一、民間口語、俗語與熟語
二、方言與地方民俗傳承
三、民間行話與秘密語
第八章 民俗信息與非語言傳播
第一節(jié) 非語言傳播的特殊符號
一、非語言傳播的概念
二、值得探究的史前媒介生態(tài)
三、標志語與實物記事
四、招幌標志與商業(yè)生活
五、特殊音響的非語言傳播
第二節(jié) 非語言傳播的媒介形態(tài)
一、時間媒介和空間媒介
二、媒介形態(tài)的融合
三、非語言傳播媒介分析
第三節(jié) 地緣特征、人口流動與非語言傳播
一、傳統(tǒng)民俗地緣的一般特征
二、近代農(nóng)民向城市流動及境遇
三、人口流動與民俗變革
第九章 社會記憶與心理結構
第一節(jié) 考察社會記憶的傳播特點
一、集體記憶與社會記憶
二、歷史瞬間的珍貴記憶
三、社會記憶的異同共生
第二節(jié) 傳播過程中的主體心理結構
一、主體心理結構認知
二、心理結構的傳播層次
三、心理“共通意識”及其改造
第三節(jié) 主體心理積淀與社會記憶
一、獨具特色的傳播結構
二、“主體心理積淀”及其形式
三、人與環(huán)境互動的認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