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尊祖敬宗、慎終追遠,對祖先表 現(xiàn)出極大的尊重與懷念。而我國后代喪葬祭祀 文化皆是在先秦禮俗基礎上形成的!断惹貑试崤c祭祖研究》論述 了先秦時期的墓葬、喪服、祭祀等禮俗;探討了先秦時期的墓葬形制、棺槨制度、隨葬禮器 組合制度;研究了喪服中的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等五服制及其在后代的演變;分析 了周代祭祖禮的等級差別及古老的食生風俗等。 研究的時空范圍上至自人類擁有墓葬、喪服、 祭祀制度之始,下迄戰(zhàn)國、秦漢之際;以黃河、 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為主,兼及東北、西北、西南、 東南諸地區(qū)。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緒論
自從人類出現(xiàn)開始,我們的祖先就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代又一代地勇敢頑強辛勤地勞動,與大自然作著艱苦卓絕的斗爭,創(chuàng)造了這個絢麗多彩的世界,為后人留下寶貴的財富。然而天長地久、人生有限,當一個人的生命走到盡頭時,他的勞動果實永遠留在這個世界上,供后人享用。因此,尊重祖先的勞動、懷念祖先的恩德,是后世子孫的必然情結(jié),也是世界上各個民族的共同心理。中國古代尊祖敬宗、慎終追遠,就充分的表現(xiàn)了對祖先的尊重與懷念!蹲髠 成公十三年》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薄叭帧,指的是軍事,是關(guān)系國家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而“祀”,就是祭祀祖先。我國古代把祭祀祖先與軍事戰(zhàn)爭看的同等重要,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對祖先的祭祀是何等的重視。
先秦時期的墓葬、喪服、祭祀等禮俗是我國喪葬禮俗形成的初始,我國歷朝歷代的喪葬禮,皆是在先秦喪葬禮的基礎上形成的。后代的喪葬禮對先秦喪葬之禮有小的改動,而無大的變化。我國古代的喪葬與祭祖禮儀具有強烈的等級性,人的身份不同,祭祀祖先的規(guī)格也不相同;最初是一種親疏的等級,后來演變?yōu)樨毟毁F賤的等級。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態(tài)、政治文化、社會關(guān)系、風俗民情、貴賤等級意識、生產(chǎn)發(fā)展水平等在喪葬祭祀的各種禮儀中都能夠充分的表現(xiàn)出來。
本書分別對先秦時期的墓葬制度、喪服制度、祭祀之禮進行探討。其時空范圍是,上至自人類擁有墓葬、喪服、祭祀制度之始,下迄戰(zhàn)國、秦漢之際;以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為主,兼及東北、西北、西南、東南諸地區(qū)。先秦時期我國各地(如中原地區(qū)、南方的楚地、東夷及吳越、西南巴蜀)的葬俗都有很大的差別。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國各地區(qū)(包括邊境少數(shù)民族)的葬俗雖然還保留著濃厚的地方特色,但逐漸接受中原地區(qū)的影響,與華夏文化融合。秦漢以后,我國的喪葬風俗趨向統(tǒng)一,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一、墓葬制度的起源與等級
古代的喪葬文化最早起源于墓葬,而為死者舉行喪禮,為死者服喪服,是隨著民智漸開又興起的禮儀。貴族們認為祖先死后成為神,平民認為祖先死后成為鬼。鬼神對活著的人有保護或傷害的作用,因此祭祀祖先是子孫頭等大事。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逐漸形成了對祖先表示敬意和懷念的各種喪葬禮儀。
遠古時期,部族中有人死去,當是棄之于野。死者的尸體就會被狐貍或其他動物食之、或被蒼蠅嘬之,面目十分難看;钪娜藢嵲诓蝗绦囊姷竭@種慘象,于是把死去的親人埋葬在地下土中,這是人們對死者的最初情誼,于是人類社會出現(xiàn)了墓葬。
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是居室葬,即把死者埋在所住山洞的下室,后來掩埋在曠野中。墓坑的形式有長方形、方形、圓角長方形、凸字形土坑墓的形制,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是主要的形式。死者的葬式有單人直肢葬、屈肢葬、二次葬、多人排葬坑、男女合葬、火葬等。
葬具的形式主要有甕棺葬(主要是夭折兒童使用)、石棺葬、木棺葬等。
古人出于一種友愛心理,把死者當做活人一樣侍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為死者備妥一些食品和器物,讓死者的靈魂到另一個世界中去享用。人類早期的墓葬中,多是隨葬生活用具,如陶罐、砵、盆、瓶、壺、鼎、豆、罐、碗、鬲、杯等;氏族墓葬中也出現(xiàn)大量的裝飾品,如綠松石飾、碧玉耳墜、石珠、骨珠、蚌飾、石環(huán)、石璧、石臂飾、海貝等,還有玉和象牙質(zhì)的裝飾品,如玉璧、玉琮、玉魚、玉玦、玉環(huán)、玉珠、玉璜、玉鐲、象牙手鐲、蚌珠、象牙梳及各種墜飾等。大汶口中期以后的墓葬中流行有葬豬、羊的頭和下頜骨的習俗。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墓葬的隨葬品中有樂器骨笛。
新石器時期墓葬出現(xiàn)一些獨特的葬俗,如割體葬儀、涂朱、拔牙、歸葬等。
夏商時期,特別是商代的墓葬形制日趨復雜,出現(xiàn)墓室、槨室、棺木、壁龕、腰坑、墓道、車馬坑和地上建筑等形式,出現(xiàn)了人祭、人殉;隨葬的青銅禮器鼎、簋、壺、甗、斝、卣、尊等逐漸增加。商墓中隨葬的青銅禮器鼎呈偶數(shù)組合形式;許多樂器,如編磬、銅編鐃也出現(xiàn)在墓葬中。
西周墓葬,人祭幾乎絕跡,人殉有所減少。貴族墓葬多是一槨二棺,隨葬生產(chǎn)用具大大減少,青銅禮器增多。西周晚期,列鼎等級制度已經(jīng)出現(xiàn)形成。樂器、玉器的等級制度也在形成之中。三門峽虢季墓出土九鼎八簋、七璜聯(lián)珠組玉佩、人面形玉覆面等高規(guī)格隨葬品,陪葬有車馬坑,標志著死者身份的高貴。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地的墓葬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色,如周文化、東夷文化、楚文化、秦文化、吳越文化等不同類型的墓葬。周王朝分封出來的諸侯國,包括齊、魯、衛(wèi)、燕、邗、晉、應、韓、鄭、虢和其他姬姓國家,這些地區(qū)墓葬可稱為周文化類型的墓葬。另一類諸侯國,或有的原是殷商的屬國,轉(zhuǎn)而臣服于西周王朝。這些國家雖然臣服于周,但在文化上卻保留自己固有的,不同于周的習俗,特別是在喪葬制度方面,各有自己的葬制和葬俗,因此留下了各種不同的墓葬文化。
春秋以降,由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大批的勞動力用在生產(chǎn)上。又由于民智漸開,人殉已經(jīng)受到社會的譴責,人們開始以“涂車芻靈”、鎮(zhèn)墓獸、人俑為殉,這應該說是社會的進步。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墓葬特色是等級制度的形成,如棺槨制度、用鼎制度、禮器組合制度、車馬坑的隨葬制度等表現(xiàn)出明顯的等級差別。
兩周時期,周文化類型的墓葬所隨葬的禮器鼎呈奇數(shù)組合的列鼎形式,《公羊傳 桓公二年》何休注:“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周文化系統(tǒng)禮器組合形式表現(xiàn)出一種陰陽思想,如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特定場合用),士一鼎一簋(專用)。禮器鼎、俎,是用于盛放牛羊豬魚等肉食的器具;牛羊豬魚是天之所生,屬陽;故鼎、俎,用奇數(shù)1、3、5、7、9的陽數(shù)組合形式;而簋、豆、壺、籩是盛放稻麥黍稷水酒的器具,稻麥黍稷水酒是地之所產(chǎn),屬陰,故簋、壺、豆、籩,用偶數(shù)2、4、6、8的陰數(shù)組合形式!抖Y記 郊特牲》云:“鼎、俎奇而籩、豆偶,陰陽之義也!笨诐}達疏曰:“鼎、俎奇者,以其盛牲體;牲體、動物。動物屬陽,故其數(shù)奇;e、豆偶者,其實兼有植物;植物為陰,故其數(shù)偶。故云陰陽之義!敝苋耸褂镁哦Π梭、七鼎六簋等禮器組合形式附以陰陽之義,《禮記 郊特牲》云:“陰陽和而萬物得!敝苋苏J為只有陰陽相和諧,萬物才能滋生繁榮。陰陽意識的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人們對世界、社會認識的深化。
東夷地區(qū)、包括楚文化地區(qū)墓葬隨葬的鼎,承繼殷文化之風俗,呈偶數(shù)的組合形式,如江陵雨臺山的楚墓中隨葬禮器,無論鼎、簋、壺或鼎、敦、壺組合,這兩種組合同出一墓時,大都每種器物出相同的兩件。一墓同出兩種組合的即形成鼎四、簋二(或簠二)、敦二、壺四的情況。鼎、簋、壺、敦皆呈偶數(shù)的組合形式,是受殷文化的影響,表現(xiàn)了殷人的兩極意識和對稱的審美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許多地區(qū)留下許多富于特色的墓葬文化,如東北地區(qū)的石棺葬、積石墓葬、石槨木棺墓、火葬墓等;新疆伊犁地區(qū)的大“土墩墓”、石圈石堆墓,阿勒泰地區(qū)的石人石棺墓,鄯善地區(qū)的“尸床”墓等;巴蜀地區(qū)的船棺葬、川東南地區(qū)的懸棺葬、川南大石墓等;云南“大石墓”的二次叢葬,滇池、洱海地區(qū)的豎穴土坑墓,滇東的豎井墓葬,嶺南地區(qū)的狹長形墓葬、福建武夷山的架整船棺葬等。我國各地的墓葬中既帶著極深的中原文化因素,但又各具地方的特色。這些事實說明,我國各族人民都留下了燦爛的墓葬文化,共同創(chuàng)造了我國輝煌的古代文明。
二、喪葬之禮及反映出遠古風俗
古代當部落中有人死后,即將埋葬之時,活著的人出于一種懷念為死者舉行喪禮。埋葬之后,活著的人穿凝重色調(diào)的衣服,并逐漸演化為不著任何色彩的素服,這種衣服就是喪服。
我國古代的喪禮與喪服制度起于西周,形成于春秋。
春秋時期,當家族中有人死去,所行的第一個儀式就是復禮,即招魂之禮,希望死者能夠重新回到陽世。招魂所用的衣服是根據(jù)他們生前的身份等級而定。招魂之后,用潘水(即煮沸的淘米水)為死者浴尸、穿明衣裳(內(nèi)衣)。設大盤放冰,以防止死者尸首腐爛;為死者飯含(口含),在死者的口中填滿貝、米,貴族飯含用瓊塊(玉)、米;給死者“襲服三稱”,即給死者穿三套衣裳。衣服左衽,不要紐扣;給死者設瑱、幎目、掩、屨、決、握手,冒橐等物。即是小殮之禮。
死者入棺是大殮之禮。
死者入棺之后,要在庭院的西階處掘一坎,棺柩在坎中停留一定的時間再行埋葬,這種形式叫殯。殯和葬是兩個具有不同意義的葬儀。
死者生前的身份等級不同,殯期也不相同!抖Y記 王制》曰:“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
但是根據(jù)《春秋經(jīng)》的記載,春秋時期無論是天子、還是諸侯的殯葬期皆沒有按照《禮記 王制》所說的殯葬期進行。
《禮記 曲禮下》曰:“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然而《春秋經(jīng)》、《左傳》、《公羊傳》、《谷梁傳》等古籍所記載,晉、齊、楚、秦、衛(wèi)、陳、宋等春秋諸侯國君之死都沒有稱為“薨”;其死皆曰卒,與大夫相同。根據(jù)《春秋經(jīng)》及《左傳》的記載,只有魯國的國君之死曰“薨”,而且魯國君的夫人之死也曰“薨”。為什么只把魯國君與國君夫人之死稱為“薨”呢?筆者認為,這是因為《春秋經(jīng)》、《左傳》、《公羊傳》、《谷梁傳》皆是魯國史書,記載的是魯國的殯葬禮儀。
先秦文獻《春秋經(jīng)》、《左傳》、《公羊傳》、《谷梁傳》等與《禮記 王制》記載的殯葬期禮制產(chǎn)生很大的差別,并不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情況下造成的!抖Y記 王制》記載的殯葬期等級制度才剛剛出現(xiàn),沒有完全形成!抖Y記 王制》之說有理想化的構(gòu)擬,亦有漢代以后的禮制。
停殯期滿之后,卜筮葬地和葬日。葬前二日的晚上,與埋葬之日隔一天,稱為既夕。這天,孝子等人哭泣,將開殯之日以告于賓客。
葬前一日,棺柩要朝祖廟,死者將要與祖先匯合了。孝子在祖廟要設祭奠,用柩車拉上死者的靈柩,朝祖宗之神靈。之后,人們對柩車和棺進行裝飾,即在棺木的四周和上面掛上綴貝的帷幔,用布做成一個承溜般的池,池上掛著銅魚。死者生前的身份等級不同,棺飾也不相同。
當把棺木、隨葬品下葬于窆之后,再依次實土。自孔子之后,墓上開始起墳丘,以為標識。埋葬完畢;乃反哭于祖廟。
死者行將就木被埋葬之時,要對他的一生行跡,蓋棺論定、概括總結(jié);或褒、或貶、贈之以號,曰謚。謚號,只贈予有爵位的人。天子、國君、卿大夫死而有謚號。士之謚,稱為誄。后代,庶人之死,亦有誄文。
至此,喪葬之禮結(jié)束。
在整個喪禮、及喪禮之后的三年之中,死者的親屬要按親情血緣的遠近服喪。
喪服的形式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
周代喪服制反映出遠古文化的風俗。
周代喪服制表現(xiàn)出親親尊尊原則。斬衰之喪是最重的一種,兒子為父親服斬衰三年,表現(xiàn)了骨肉之情是至親至重的;但是媳婦為公婆,因沒有血緣關(guān)系,僅服齊衰期年。
周代喪服制表現(xiàn)出鮮明的貴賤等級原則,如臣為君服三年斬衰,視同子為父,說明君的至尊地位。
周代喪服制表現(xiàn)出宗法嫡庶觀念!案笧殚L子”服斬衰三年,長子將來可以在宗廟中繼承先祖之位,為一代宗廟主,因此為其服斬衰三年;為嫡子服喪超過對母親的喪服等級,與子為父、臣為君的喪服等同。另外,為嫡子、嫡婦、嫡孫、嫡孫婦、宗子、宗婦所服喪服的等級是很重的。
喪服制表現(xiàn)出“夫權(quán)至上”觀念,子為父親服斬衰三年,父在為母只能服齊衰期年,而不能三年;由于父在,兒子不能充分表達對母親的哀痛之情。周代喪服對父黨血統(tǒng)也非常重視,反映出一種夫權(quán)至尊的意識。
周代喪服制反映了遠古婚俗,如為舅服緦麻三月,為從母(姨)服小功五月。舅、姨皆屬于母黨,喪服的輕重卻很大差別。姨比舅親,是遠古時期外婚制婚俗的遺存。
后代這種情況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如父為長子、臣為君服斬衰三年的制度消失。唐朝武則天時期,為母亦服齊衰三年;明朝朱元璋時期,為父、為母皆服斬衰三年。“婦為舅姑”齊衰期年變?yōu)閿厮ト,妻子與丈夫同制。自唐朝始,舅與姨的喪服相同。
后代喪服制的變化,與社會關(guān)系的變化、意識觀念的演變有密切的關(guān)系。
三、祭祀之禮及反映出的遠古思想意識
對祖先的祭祀自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開始了,但是由于沒有文字記載,包括夏代已經(jīng)無案可籍了。目前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