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關于閱讀的書,是張煒與異域作家的精神對話。張煒透過文字柵欄遙視的一個個作家和詩人的身影,用文字表達對他們的親近和尊敬。在浩瀚的文學星空,眾多的優(yōu)秀作家中,博覽群書的張煒選擇了與索爾·貝婁、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等經(jīng)典作家展開精神對話,選擇即是一種態(tài)度,我們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作家對精神與現(xiàn)實問題的注視和思考。
文學評論家王必勝: 張煒的散文有開闊的題材,不拘形式的文筆,情懷深摯的精神氣韻,以及安然沉靜的禪意。其最大亮點為:知性與識見,情懷與溫度,韌性與持守。 王必勝評論: 絲綹相連的心書 張煒的散文隨筆,不拘一格,或大或小,有專題,也有散章,近四百萬字。其中,不乏早期的青澀之作,但斑駁絢麗的文字方陣,構成了一座恢宏壯闊的文學建筑。張煒認為,寫作是一個“孤獨者的心音”,自喻散文是一本“絲綹相連的心書”,用心去寫,是他獲得讀者認可的原因。他的散文有開闊的題材,不拘形式的文筆,情懷深摯的精神氣韻,以及安然沉靜的禪意。具體而言,體現(xiàn)為以下三個突出的亮點—— 知性與識見。張煒的寫作,被認為是人文精神守護者的寫作。他的小說,有深摯的人文情懷,對歷史和人生,對自然和生命,有著激昂華麗的書寫和高蹈的精神揭示。而散文也承續(xù)著他擅長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體悟和闡發(fā),從社會世相開掘精神層面的意義。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幾乎包括了社會人生方方面面的感悟。尤其是,在對世道人心的闡發(fā)中,他多從普通的生活現(xiàn)象里,從一些平常的事例上闡發(fā)哲理,關注的是一些思想本體的問題,一些生命和生存的意義。這些散文雖是短章,卻從思想的高度、現(xiàn)實的角度,進行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知性寫作也是思想的寫作,是散文中的風骨和精氣神,是文學的鈣質。在散文中,不論是讀史、寫人,還是談藝、記往,張煒都從一個思想者的維度上書寫。時下,有些散文流于故事情節(jié)的平面鋪陳,或者多是些小情小調和夕陽老調,缺少識見與思想的支撐。如是,平庸而軟弱是現(xiàn)今散文的一個常見毛病。張煒的知性書寫,是一種潛沉而深入的書寫,是一種人文精神的表達,惟此,他的散文有了風骨和力量。 情懷與溫度。張煒的散文有兩個精神著力點:對故鄉(xiāng)齊魯文化的敬重和對大自然的謳歌。故鄉(xiāng)故情,吾土吾民,是寫作者的精神原鄉(xiāng),是靈魂的棲息地。早年,張煒作 文學評論家王必勝: 張煒的散文有開闊的題材,不拘形式的文筆,情懷深摯的精神氣韻,以及安然沉靜的禪意。其最大亮點為:知性與識見,情懷與溫度,韌性與持守。 王必勝評論: 絲綹相連的心書 張煒的散文隨筆,不拘一格,或大或小,有專題,也有散章,近四百萬字。其中,不乏早期的青澀之作,但斑駁絢麗的文字方陣,構成了一座恢宏壯闊的文學建筑。張煒認為,寫作是一個“孤獨者的心音”,自喻散文是一本“絲綹相連的心書”,用心去寫,是他獲得讀者認可的原因。他的散文有開闊的題材,不拘形式的文筆,情懷深摯的精神氣韻,以及安然沉靜的禪意。具體而言,體現(xiàn)為以下三個突出的亮點—— 知性與識見。張煒的寫作,被認為是人文精神守護者的寫作。他的小說,有深摯的人文情懷,對歷史和人生,對自然和生命,有著激昂華麗的書寫和高蹈的精神揭示。而散文也承續(xù)著他擅長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體悟和闡發(fā),從社會世相開掘精神層面的意義。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幾乎包括了社會人生方方面面的感悟。尤其是,在對世道人心的闡發(fā)中,他多從普通的生活現(xiàn)象里,從一些平常的事例上闡發(fā)哲理,關注的是一些思想本體的問題,一些生命和生存的意義。這些散文雖是短章,卻從思想的高度、現(xiàn)實的角度,進行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知性寫作也是思想的寫作,是散文中的風骨和精氣神,是文學的鈣質。在散文中,不論是讀史、寫人,還是談藝、記往,張煒都從一個思想者的維度上書寫。時下,有些散文流于故事情節(jié)的平面鋪陳,或者多是些小情小調和夕陽老調,缺少識見與思想的支撐。如是,平庸而軟弱是現(xiàn)今散文的一個常見毛病。張煒的知性書寫,是一種潛沉而深入的書寫,是一種人文精神的表達,惟此,他的散文有了風骨和力量。 情懷與溫度。張煒的散文有兩個精神著力點:對故鄉(xiāng)齊魯文化的敬重和對大自然的謳歌。故鄉(xiāng)故情,吾土吾民,是寫作者的精神原鄉(xiāng),是靈魂的棲息地。早年,張煒作品中的蘆青河,晚近的萬松浦,都是他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場域。這些散文體現(xiàn)了他執(zhí)著的家鄉(xiāng)情懷,一個來自底層的知識分子的平民情懷。散文專題《芳心似火》,有一以貫之的主題,就是對齊魯文化特別是齊國文化的張揚,以人文立場,描寫這塊浸潤儒文化的土地上眾多的物事與風習,其中多有家鄉(xiāng)的悠悠情懷與拳拳心緒。這些看似散漫,其實有著一統(tǒng)的精神紐帶,那就是對于齊魯大地風華物象絲絲縷縷的情感。閱讀一些篇章,可以感受到他對人文精神的特殊秉持,對傳統(tǒng)文明根脈的敬畏,對喧囂塵世中文化缺失的痛心。這些表明作家注重人文情懷的接續(xù)。另外,他對大自然有足夠的敏感和熱愛。他以人類最親近的關系來描繪萬松浦的動物和植物,寄情于那些原生態(tài)的自然物事,這也與齊魯文化的崇奉自然相一致。張煒作品中的自然情懷和人文情操,浸染著作家細膩的情感。一個作家以其心靈的激情和生命的溫度來書寫,恰是對讀者負責的表現(xiàn)。 韌性與持守。散文是輕快的寫作,多隨意而為,但是,能夠堅持構筑宏闊的文學長廊,需要作家擁有一顆堅韌的文心。惟有沉靜于文學的人,篤定于精神求索的人,才會有如此的創(chuàng)獲與豐收。張煒散文創(chuàng)作的啟示是,一個人能夠堅持四十年的散文歷程,不厭其煩地去關心和表達,言說創(chuàng)作及創(chuàng)作之外的事,才有了散文隨筆中的宏大建構。他對人文世界、生活現(xiàn)場、自然物事等,有較為深入廣泛的涉獵。其中,有創(chuàng)作心得感悟,有人生札記,有對生活中美的褒揚和對丑的鞭笞。張煒的散文題材豐富隨意,但在題旨上卻有自己的獨特考量,體現(xiàn)出他的文學韌性和堅持態(tài)度。他多次說及他對文學始終抱著神圣而敬畏的態(tài)度。這種韌性和堅持,也是一個精神的守望者、文學有心人崇高的文學情懷。在當下文壇中,張煒的寫作不是另類,但至少是一種特別的現(xiàn)象,即不迎合時俗,不遷就流弊,不滿足現(xiàn)實的花花草草,他耕耘的是一片生機鮮活的百草園,他栽植的一株葳蕤蔥蘢的大樹。這種情懷和韌性,值得珍視和尊重。 ——王必勝
自序 這是我三十多年里寫下的散文和隨筆,幾乎是虛構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丟失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漸漸都像迎風奔馳的老馬,背上的一些馱載難免要在路上飛揚四散,再也無從尋覓。
從頭看這大大小小的篇章,讓我時而激越時而黯然,難以平靜。這分明是樹的年輪,是旅痕和足跡,也是由遠及近的心音。比起用力編織的那些故事作品,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現(xiàn)實生存也更有灼疼感。
許多篇目寫在青春時段,那時的稚嫩和面紅耳赤的沖動,今天看非但不盡是羞愧,而且還引起我多多少少的欽羨。單純直撞的勇氣與昨日緊緊相連,如今這一切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潛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時、在傾聽撲撲海浪和漫漫市聲的無眠之夜,才緩緩地升騰起絲絲綹綹。是的,我仍然為當年人和文學的承諾而激動不已。
我的出生地在半島地區(qū),即那個東部海角。那里曾經(jīng)有無邊的叢林,有大片的松樹,離河的入?诓贿h,又在重要的古港之側,于是被命名為萬松浦。一個人由此地起步遠行,就近的比喻是一條船從這里啟航,緩緩駛入了風雨之中。如果留有一部長長的出航志,那么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都必定連接著萬松浦、開始于萬松浦。
人是一條船,并且始終是獨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長。這部出航記錄未免顏色斑駁,腥咸汗洇,但唯其如此,也才稱得上一本真實的書。
自序 這是我三十多年里寫下的散文和隨筆,幾乎是虛構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丟失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漸漸都像迎風奔馳的老馬,背上的一些馱載難免要在路上飛揚四散,再也無從尋覓。
從頭看這大大小小的篇章,讓我時而激越時而黯然,難以平靜。這分明是樹的年輪,是旅痕和足跡,也是由遠及近的心音。比起用力編織的那些故事作品,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現(xiàn)實生存也更有灼疼感。
許多篇目寫在青春時段,那時的稚嫩和面紅耳赤的沖動,今天看非但不盡是羞愧,而且還引起我多多少少的欽羨。單純直撞的勇氣與昨日緊緊相連,如今這一切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潛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時、在傾聽撲撲海浪和漫漫市聲的無眠之夜,才緩緩地升騰起絲絲綹綹。是的,我仍然為當年人和文學的承諾而激動不已。
我的出生地在半島地區(qū),即那個東部海角。那里曾經(jīng)有無邊的叢林,有大片的松樹,離河的入海口不遠,又在重要的古港之側,于是被命名為萬松浦。一個人由此地起步遠行,就近的比喻是一條船從這里啟航,緩緩駛入了風雨之中。如果留有一部長長的出航志,那么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都必定連接著萬松浦、開始于萬松浦。
人是一條船,并且始終是獨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長。這部出航記錄未免顏色斑駁,腥咸汗洇,但唯其如此,也才稱得上一本真實的書。
記得有一次回到故地,一個辛苦勞作的下午,我疲憊不堪地走入了萬松浦的叢林。當時正是溫煦的春天,飛蝶和小蟲在潔白的沙土上舞動躥跑,四野泛綠,鼻孔里全是青生氣息。這時我的目光被什么吸引住——那是正在冒出沙土的一蓬蓬樹棵嫩芽,它們呈深紫色向上茂長,四周是迎向春陽的新草與灌木……我一動不動地站定。大野熏蒸之氣將我團團籠罩,恍惚間又一次返回了童年。置身此地此情,好像全部人生又在從頭開始,興奮與感激溢滿全身。我仿佛接受了冥冥中的昭示,在心里說:你永遠也不要離開這里,不要偏移和忘卻——這就是那一刻的領悟、感知和記憶。
那是難忘的瞬間感受。也就是類似那個春天下午的一種莫名之力、一種悟想,時不時地在心底泛起,提醒我,并用以抵御生命的蒼老、陰郁和頹喪。多少年來,萬松浦一直伴我吟哦,伴我長旅——它的意義,它與我、與我一生勞作的關系,若以傳統(tǒng)詩歌中的比興手法而論,那么更多的是“興”,而不是“比”。它總是明亮著和激勵著我的整個勞動。
這些文字是系列的短章編年,更是一部絲綹相連的心書,一部長長的書。它們出生或早或晚,都一概源發(fā)于萬松浦的根柢之上。
張煒,1956年11月出生于山東省龍口市,原籍棲霞縣。1975年發(fā)表詩,1980年發(fā)表小說。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專業(yè)作家。發(fā)表作品一千余萬字,被譯成英、日、法、韓、德、瑞典等多種文字。在國內及海外出版單行本四百余部,獲獎七十余項。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外省書》《柏慧》《能不憶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十部);散文《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文論《精神的背景》《當代文學的精神走向》《午夜來獾》;詩《松林》《歸旅記》等。
1999年《古船》分別被兩岸三地評為“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百強”和“百年百種優(yōu)秀中國文學圖書”,《九月寓言》與作者分別被評為“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十作家十作品”。《聲音》《一潭清水》《九月寓言》《外省書》《能不憶蜀葵》《魚的故事》《丑行或浪漫》等作品分別在海內外獲得全國優(yōu)秀小說獎、莊重文文學獎、暢銷書獎等多種獎項。
大河小說《你在高原》獲得華語傳媒年度杰出作家獎、鄂爾多斯獎、出版人年度作者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特等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等十余獎項。
一輯
冬天的閱讀(上篇)
里爾克,里爾克
愛的浪跡—
木車的激情
思念和隱秘
詩人的命數(shù)
牽掛
山凹之月
耕作的詩人
誤解
夢中的鐵路
污濁的旋流
在復旦
憶想那個春天 一輯
冬天的閱讀(上篇)
里爾克,里爾克
愛的浪跡—
木車的激情
思念和隱秘
詩人的命數(shù)
牽掛
山凹之月
耕作的詩人
誤解
夢中的鐵路
污濁的旋流
在復旦
憶想那個春天
逼近
艱辛和收獲
華師大之夜
友誼
我的自語打擾了你
規(guī)避和尋找
從高原到天堂
回答自己
簇擁和掩藏的九月
你的生命之光
理解
二輯
冬天的閱讀(下篇)
不倦的水
大地的引力
浪漫的時代
憐憫
你在不為人知的田園中
一個夢想
秭歸的精靈
理性與浪漫
稷下之夢
人與事
古河之聲
純粹
從熱烈到溫煦
在激流中
東方的水潭
土與籽
撫摸
奇遇
奔騰
南方的水
無為而有為之書
無望的愛
爐火
永恒的向上
三輯
域外作家小記(上篇)
索爾·貝婁
米蘭·昆德拉
略薩
厄普代克
海明威
福克納
尤瑟納爾
屠格涅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夫·托爾斯泰
蘭波
普魯斯特
葉芝
哈代
毛姆
薩特
加西亞·馬爾克斯
阿斯圖里亞斯
博爾赫斯
阿克薩科夫
紫式部
亞瑪多
喬伊斯
卡夫卡
艾特瑪托夫
阿斯塔菲耶夫
聶魯達
……
四輯
五輯
一輯
冬天的閱讀(上篇)
在倍感孤單的寒冷中,聽到懸掛的冰凌跌落的脆響,聽到風聲,就更加渴望和求助于一種閱讀……
閱讀是沉吟和對話,與自己,與他人,與這個世界和未來……
里爾克,里爾克
誰能理解他和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
這是在地球的某個角落里寂寞著、激動著、熱愛著的一個人。一個比他更年輕的詩人收到他那著名的十封信*之后寫到:“一個偉大的人、曠百世而一遇的人說話的地方,小人物必須沉默!
是的,我們都是一些應該沉默的人?墒俏覀儾荒軌,因為我們偶爾也像里爾克一樣寂寞。冬天里的寂寞,春天里的惆悵和秋天里的傷感,就像當年加在里爾克身上一樣,也會加在我們身上。
隨著落葉的卷動,寒冷來臨。屋檐上的冰凌被呼嘯的北風掃在地上,像玻璃一樣碎成雜屑。我們真的、實實在在地觸摸到了那種寂寥。一個在旅途上疲憊已極,卻不得不遙望沒有盡頭的土路,悄坐一塊青石休憩……
在里爾克的世界里,在他的自語之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兩個詞匯是“寂寞”和“愛”。他認為寂寞是美的,因此人應該寂寞,必須寂寞。他認為愛是最美好的,同時又是最艱難、最高和最后完成的事情。所以他說一個年輕人是不應該急匆匆去愛的,因為他需要學習,需要懂得很多之后,才能夠完成這最后的壯舉。里爾克把愛看得那么神圣。只有這種愛,這溫柔和煦的目光掃過時空,掃過遙遠的世界的時候,一個人才能夠證明自己是活著的——這個特異的生命,這個多病的自小孱弱的陸軍生,在一種不可思議的歡樂和沉寂之中愛著、思索著。
他的呢喃留給了極為遙遠和荒涼的一個世界,以致于在幾十年、幾百年之后的另一個角落里,還會濺起輕輕的回響。
后人因為他的存在而神往和沮喪,熱烈和絕望。一個完美的人,一個抑郁和溫柔的人,一個懂得愛的人,你的思想讓人翻來復去地閱讀;你的思想像美麗的絲線一樣將人纏裹。
雨夜,聽著北風,低吟你的詩句,抵擋襲上心頭的什么。許多痛苦退遠了,溫柔像遠方的海波一樣推擁過來,覆蓋過來。
……想起蘇聯(lián)另一位類似的詩人,帕斯捷爾納克,還有那個美麗的命運多劫的女詩人茨維塔耶娃——他們三個人的美麗過往和難忘的友誼。他們互相愛著。他們都是深深懂得愛的人,可愛的人,自我憐憫和自我驕傲的人。他們也懂得自豪,他們常常沉思和寂寞。
光彩四溢的詩人在著名的十封信中對另一個更年輕的詩人說:“親愛的先生,你要愛你的寂寞。”天哪,我們什么時候聽過這樣要命的字眼,這樣特殊的勸慰啊。
他接著寫道:“負擔它那悠揚的怨訴給你帶來的痛苦。你說,你身邊的都同你疏遠了,其實這正是你的周圍擴大的開始。如果你的親近都離遠了,那么你的曠遠已經(jīng)在星空下開展得很廣大;你要為你的成長歡喜……”
我們不知道還有什么比身邊的人同我們的疏遠更能引起自身的磨損和痛苦?墒抢餇柨藚s說,“這正是你的周圍擴大的開始”。我們的親近離遠了,可是我們的“曠遠已經(jīng)在星空下開展得很廣大”,是“值得歡喜”的一種成長。這是何等自信的理解。這種真正的、不容動搖的自尊,這種由于長久地守護善良而引發(fā)的感慨和自豪,并不是很多人所能擁有、所能理解的。
在里爾克看來,那些離開的人都是一些“落在后面的人”。怎樣對待他們?他說:“要好好對待那些落在后面的人們。在他們面前你要穩(wěn)定自若,不要用你的懷疑苦惱他們,也不要用你的信心和歡悅驚嚇他們,這是他們所不能了解的!笔堑,他們不能了解,這也是他們離去的一個原因。面對這種離去,一個人有時候難免顧慮重重、充滿矛盾。我們只有聽從里爾克的勸解,才會稍許安定一些。
他接著又鼓勵我們:“要同他們尋找出一種簡單而誠摯的和諧。這種諧和任憑你自己將來怎樣轉變,都無須更改。要愛惜他們那種生疏方式的生活,要諒解那些進入老境的人們;他們對于你所信任的孤獨是畏懼的。”
一個對人類多么體貼入微的人才能有這樣的理解;對人,對世界,對生活——這個時世還會有誰對他人能夠這樣地體貼入微?我們很少看到,也很難看到。
他擁有了自己所信任的孤獨,而又愿意諒解那些畏懼這同一種孤獨的人。對于那些“進入老境”的人,畏懼的人,那些在詩人看來過著一種“生疏”生活的人,他都愿意與他們“諧和”?梢栽O想,世上無論有多少種美麗的因素,都是從這種諒解與諧和之中產(chǎn)生的。
里爾克對世界和人生,對愛和寂寞這種種人生最大問題的思索之時,才剛剛三十左右歲?墒且环N驚人的思維,獨特的思路,特別的溫柔和極度的內向,超常的敏感,一種飽滿充實,都已生成,并從這呢喃之中透露出來。這幾乎是一個奇跡。這不能不讓我們想到生命質地的不同,天才與庸人的不同,特立獨行者與世俗凡人的不同。
曾經(jīng)在哪里看過里爾克的一個頭部雕像。美麗的五官棱角分明,完全像一個圣者。是的,他是在這黑暗中默默遠行的、不可多得的一個圣者。遠行者和圣者的思維總向宇宙的遠方升華,進入不可企及的高度和縹渺。他太愛我們了,所以他要離去。他的愛太廣大了,所以他的靈魂要離去。
可是當有人因他的吟唱勞而無功而發(fā)出訕笑、驚訝和感慨的時候,他的臉上又會閃爍出憐憫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