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是一門面向高等學校全體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以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為主線,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tǒng)治、實現(xiàn)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案例》選擇從鴉片戰(zhàn)爭至今的近代史教學案例,供教師們參考與借鑒。
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一、馬嘎爾尼眼中的“康乾盛世”
二、火燒圓明園
三、辛酉政變
四、鎮(zhèn)南關大捷
五、魏源與《海國圖志》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洪秀全創(chuàng)立拜上帝會
二、《天朝田畝制度》
三、跛足的先行者:江南制造總局
四、公車上書
五、戊戌政變
第三章 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一、五大臣出洋
二、“革命軍中馬前卒”
三、武昌起義
四、溥儀剪辮子
五、袁世凱皇帝夢的破滅
第四章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一、“三只兔子”會北大
二、為中國引來天火的人
三、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四、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五、汀泗橋戰(zhàn)役
第五章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一、揭開蔣家王朝的面紗
二、秋收起義:毛澤東為啥要當“山大王”
三、鄧小平舌戰(zhàn)“喝過蘇聯(lián)洋墨水”的中央代表
四、遵義會議上“關鍵的一票”
五、《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節(jié)選)
第六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
一、草鞋峽的屠殺
二、撤退悲壯奇跡——記盧作孚的抗日救亡創(chuàng)舉
三、臺兒莊戰(zhàn)役:血與火的歷史豐碑
四、毛澤東與華僑領袖陳嘉庚
五、美,英、俄、法如何看待中國抗戰(zhàn)
第七章 為新中國而奮斗
一、重慶談判六十周年記
二、“接收強盜”
三、民盟被迫解散的前前后后
四、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冒著三個死來做這件事
五、毛澤東:“進京趕考”——我們不當李自成
第八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一、八大胡同的前世今生
二、嵖岈山人民公社誕生記
三、共和國肅貪第一大案
四、新中國的第一輛國產(chǎn)汽車
五、榮毅仁回憶同共產(chǎn)黨的合作和社會主義改造
第九章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
一、1956年的反冒進
二、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講話
三、“大躍進”運動
四、農(nóng)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五、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
第十章 改革開放與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
一、《光明日報>發(fā)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二、中國共產(chǎn)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
三、鄧小平南方談話
四、香港、澳門回歸祖國
五、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就
從本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太平天國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中國歷史上,以宗教為外衣來組織與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的現(xiàn)象比較常見。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閱讀了英國倫敦布道會傳教士米憐的助手、中國人梁發(fā)所著傳道書《勸世良言》,后即自行施洗,信仰上帝,以上帝為獨一真神,排斥佛教、道教。幾年后,又在廣州從學美國傳教士羅孝全處得讀新、舊約圣經(jīng)。這期間,他與馮云山在廣西傳教,宣傳拜上帝可避禍得福、有衣有食,信徒日眾,形成“拜上帝會”。1851年起義后,太平天國聲討不敬上帝的清朝統(tǒng)治者的罪行,以恢復上帝之綱常為號召,舉凡軍政大事、日常行政,莫不以上帝為名而行,拜上帝教教義也愈益與政治密切相關。太平天國朝中軍中經(jīng)常的宗教活動有每日祈禱,禮拜日祈禱,災病喜慶、喪葬及動土、堆石、蓋房、作灶等祈禱或用牲饌茶飯供祭上帝,還以“講道理”的活動向軍民宣傳宗教和政治。拜上帝教與西方基督教同以耶和華為上帝,但拜上帝教的上帝實際上是中西合璧的。拜上帝教認為:中國古代所崇拜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但中國自秦漢以來,佛道邪教流行,誤人歧途。洪秀全和太平天國即以掃除邪神、使人民重新信仰上帝為己任。拜上帝教的上帝是有喜怒哀樂的人格神。其因怨世人不敬信和陷溺于邪教之罪,曾派長子耶穌降凡為救世主。洪秀全在起義后,自稱上帝次子,耶穌胞弟,由上帝派遣下凡做主救世,又以首義諸王并稱上帝的子婿。拜上帝教以上帝為人和一切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主宰者。上帝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的始祖,而且賜予每個人以靈魂,故又稱天父,耶穌又稱天兄。由此而有“天下一家”的理論,以為所有人都是上帝子女,相互間都是兄弟姐妹,應該有無相恤,患難相救,衣食與共;更由此推衍出入無私財、田產(chǎn)均耕的社會理想。但盡管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兄弟姐妹,但他們也是分類分等的:君長被認為是長子、能子,庶民是愚子,善正(即善人、正人)是肖子,強暴是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