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的歸鄉(xiāng)》“歸鄉(xiāng)”是漢德克努力克服危機的必然歸宿。小說描寫的是地質學家瓦倫丁·索爾格在苦苦思索“緩慢歸鄉(xiāng)”中的心路歷程。它在結構上分為三章,各章都有一個標題。表面上看,它們似乎撲朔迷離,可敘事的內在卻使之絲絲入扣。形成了一條時隱時現(xiàn)此起彼伏的“歸鄉(xiāng)”主線。這也是漢德克一貫采取的敘事結構手段。
小說主人公索爾格是中歐人,幾年來一直在加利福尼亞一所大學工作。小說一開始,映入讀者眼簾的就是一個孤傲不群的形象。索爾格身在幾乎與世隔絕的阿拉斯加腹地孤獨地從事著他所鐘愛的地質研究。他感受著大自然,融合在大自然中。而與此同時,一種尋求“拯救”的欲望襲上他的心頭:拯救心靈上的裂痕,結束與世對立的孤獨,自我與世界重新合一。他徘徊在厭世與充滿幸福的幻想之間,渴望實現(xiàn)某種持續(xù)的平衡。
緩慢的歸鄉(xiāng)
圣山啟示錄
每進入一個新環(huán)境,它展現(xiàn)給人第一眼的印象可能是單調得一目了然,也可能因為有對比而如詩如畫,總之是具體而清晰的。然而待天真地以為熟識了空間的瞬間一過,隨之而來的卻總是感官鈍化的驚異,怎么又一次面對著無遮無掩而且還是熟識的背景。這種驚異好似無可避免,擾亂他的平衡,而且因即使這里也“不是合適之地”的過失感而更加強烈: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停留在戶外,忍受著最初的空寂,通過觀察、繪圖和記錄為自己贏回如此之快就又失去的一個個空間,這已成為索爾格的摯愛。長久以來,他在家里的任何地方都無法重新找回自我。也就是說,在那些地區(qū)將他貶黜為旅游者后無法關在屋子里重新找回自我,因而他將此時此地所在之處看成是自己唯一的希望:如若自己不以某種工作上的努力投身于這個地方(常常心中窩著惱怒),那就不會再有其他道路逃往自己過去的那些空間——在最好的情況下,在充滿快意的疲憊中,他所有的空間,他新近征服的某個空間和從前的那些空問,組合成一個包覆天地的穹頂。這穹頂不僅是一個自我圣地,而且也為其他人敞開著大門。
大自然每一次都是匆匆地顯露一下真容,隨即又隱身避去,索爾格對此感到非常惱火。但在最初的氣憤之后,他又必須以最大的干勁兒投入到它中間去,他不愿意迷失。對周圍的環(huán)境,他必須認真仔細地看待每一個形態(tài),不管它有多么微小——石頭上的一條裂紋,泥土中的某種顏色變換,被風吹到一株植物前的沙粒,只有一個小孩才可能如此認真。這樣一來,他這個幾乎不屬于任何地方、不在其他任何地方負有責任的人才能保持克制,無論為什么人也罷——而他只是在憤憤地自我克制中才偶爾能做到這一點。
那么又是為了何人而保持這樣的克制呢?索爾格清楚地意識到,他努力從事自己的科學活動的同時,他也是在從事一種宗教式的活動:首先是他的工作使他具有不斷地保持著各種關系的能力,讓他具有選擇權,一種雙重意義的選擇權:他可以進行選擇,也可以被選擇。由誰來選擇呢?管他由誰來選擇。他想要的只是可以選擇。
他理解大地形態(tài)并不帶有狂熱,不過十分急切,以致他漸漸將自己也連帶感受為一種特別形態(tài)。這種對大地形態(tài)的理解確實拯救了他的靈魂,因為它將他與那以赤裸裸的變化無常而咄咄逼人的無形態(tài)的大干世界分隔開來了。
……
楊倩 (2022/10/16 19:49:00):感覺1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寫的應該不錯吧,聽名字覺得好聽且
有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