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老灘嘴遺址2009年考古發(fā)掘簡報
武漢市盤龍城遺址博物館
2009年,為配合南水北調(diào)引江濟漢工程建設(shè),受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diào)辦公室派遣,武漢 市盤龍城遺址博物館負責對沙洋老灘嘴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工作(編號2009SHHL ),本次發(fā)掘 任務(wù)為2000平方米,另有1500平方米的勘探任務(wù),發(fā)掘監(jiān)理單位為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協(xié)調(diào) 單位為荊門市文物局,協(xié)作單位為荊門市博物館,并得到沙洋縣文管所,后港鎮(zhèn)政府大力支 持,田野發(fā)掘工作2009年4月下旬開始,至8月中旬結(jié)束,中間因長湖水位提升,發(fā)掘區(qū)兩度被 淹而合計停工近1個月,實際工作時間98天,本次發(fā)掘獲得了一批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與周代考 古資料,尤其以發(fā)現(xiàn)一處較大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跡最為重要,現(xiàn)將工作情況簡報如下:
一,遺址發(fā)掘概況
老灘嘴遺址位于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后港鎮(zhèn)黃歇村8組,長湖北部汊港的西岸,地理坐標 東經(jīng)112,27'6" (±2"),北緯30,30'22" (±2"),地面高程28 ~ 30米,為一向東伸人湖面的尖 嘴,現(xiàn)距湖面水位0~ 1.5米,且有一部分巳被湖水淹沒,其地勢平緩,為村民耕地,現(xiàn)種植有 油菜,因土地肥沃,油菜長勢喜人,隔湖約1.5千米為毛李鎮(zhèn)(圖一),
荊門是楚文化的核心地區(qū),地區(qū)內(nèi)楚文化遺存很豐富,老灘嘴西南約1.5千米,現(xiàn)存有黃歇 冢等大中型土冢(黃歇在《史記》有記載,為楚國重要人物),其東南10余千米,隔湖相望著 名的江陵天星觀1號楚墓,
2009年4月初,我們對考古區(qū)域進行了初步調(diào)查,并參照荊門市博物館提供的線索和意 見,制訂了工作計劃,
我們采用傳統(tǒng)的象限法,分區(qū)發(fā)掘,在遺址西南部設(shè)一虛擬坐標基點O,以東西向為X 軸,南北向為Y軸,200米x 200米(正方向)為一個區(qū),將老灘嘴地區(qū)設(shè)為若干區(qū),擬定發(fā) 掘的區(qū)域全部在此坐標系統(tǒng)范圍之內(nèi),每個區(qū)的面積為40000平方米,其中老灘嘴遺址屬0301 區(qū),探方編號方法與此相應,以每個區(qū)的西南角為坐標基點O,順X軸與Y軸方向延續(xù),各取兩 位阿拉伯數(shù)字,區(qū)內(nèi)探方最小編號為T0101,最大編號為T4040,
實布5米x 5米探方80個,面積2000平方米,發(fā)掘按《田野考古操作規(guī)程》規(guī)定的方法進 行,其東,北各留1米寬為隔梁,東北角1米x 1米為關(guān)鍵柱,先挖4米x4米面積,必要時除去 部分隔梁,實挖面積為1836平方米,對遺跡的發(fā)掘,除墓葬,灰溝是自上而下整體下挖外,灰 坑,柱洞都是先挖一半,留一半,以備核對檢查,做好相應資料后再掘去其余部分(圖二),
圖一老灘嘴遺址位置示意圖
二,地層和主要遺跡
(一)地層情況
2006年荊門市博物館曾在此試掘過一個3米x 3米探方(位于本次發(fā)掘的T1729內(nèi)),當 時認為遺存堆積主要為新石器至周代,本次發(fā)掘表明,當時對遺址堆積年代的判斷大致是正 確的,
整個遺址的地層比較簡單,大致上以西起T0629與T0630之間,東至T1729與T1730之間為 界,北部區(qū)域有第1,2層,下面即為新石器時代遺跡;南部區(qū)域有第1,2,3,4層,下面有和 北部區(qū)域相當?shù)男率鲿r代遺跡,但最南部一線的幾個探方,地勢又低些,故其探方北半部有 第3,4層,南半部只有第1,2層,因此,北部各探方新石器時代遺跡,雖有打破現(xiàn)象,總體層 位關(guān)系比較簡單,不似南部較為復雜,
現(xiàn)以探方T1728為例,說明遺址的地層情況:
第1層:灰土,現(xiàn)代耕土,厚6 ~ 27厘米,分布全方,含有植物根莖及少量碎石塊,
第2層:黃褐土,明清地層,距地表深6 ~ 27,厚5 ~ 25厘米,分布于探方東,北部,出土 少量陶瓷片,
第3層:灰白土,周代地層,深15 ~ 52,厚4 ~ 28厘米,分布全方,出土少量陶片,
第4層:黃褐斑土,新石器時代地層,深25 ~ 90,厚0~ 24厘米,分布于探方中東部,含紅 燒土顆粒,出土少量陶片(圖三),
老灘嘴遺址探方分布及編號示意圖
主要遺跡
本次發(fā)掘,以發(fā)掘出21座新石器時代的較為完整的房址最具特色,另有一些灰坑,灰溝與
墓葬(圖版一,1),
清理出房址21座,它們是老灘嘴聚落遺址中的一部分,其中F1 ~F19為圓形房址,F(xiàn)20, F21為方形房址,另有大量柱洞遺跡,因早期破壞嚴重而無法歸人某一具體房址,這些房址大 都處在一個平面層位上,建造與使用的年代接近,各房址的門,F(xiàn)20,F(xiàn)21均向東開,其余圓 形房址有向東,南,東南開3種情況,各房址以T0631 ~T1631 —線為界(稍偏西北一東南走 向),明顯可分南北兩區(qū),中間有一條3 ~ 4米寬的地帶未有該時期遺跡,南區(qū)圓形房址的面 積稍大于北區(qū),南區(qū)房址面積3.5米x 4.5米左右,北區(qū)2.5米x 3.2米左右,方形房則是F20在南 區(qū),面積達4.5米x7米;F21在北區(qū),面積約6米x 8米,圓形房跡一般在表面見圓形柱洞與居 住面,僅F1例外,F(xiàn)1在表面是只見半邊柱洞,解剖證實是一窖穴式房址,推測其原來是先挖 窖穴,上部四周挖柱洞,其東部留一門道,其有兩種可能:一是有蓋頂?shù)慕蜒?二是既是窖
0 100厘米
1 I I
圖三T1728北壁剖面圖
穴,又是房子,即下面儲物,從地平架木梁或圓木,上鋪草葉,再住人,平時人在上面住,物 品置于身下窖穴中,其既有利于保護財產(chǎn),又有利于人體健康,因南方潮濕多雨,這種居住方 法,有可能是南方鋪木地板房的濫觴,坑中的黃土,應是后來再對其改造時的鋪墊,在2000平 方米的范圍內(nèi),能一次發(fā)現(xiàn)這么大片的房址,在湖北地區(qū)還是首次,它對研究新石器時代聚落 內(nèi)部的布局與人們的生活習俗,了解社會發(fā)展的程度,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資料,
墓葬54座,多分布于南部,均為小型長方形土坑墓,新石器墓葬與周代墓葬中,大都空 無一物,僅少數(shù)墓葬有少量石器或陶器,這也許是受發(fā)掘地域的限制,沒有發(fā)掘到較多隨葬 品的墓葬,
灰坑154個,主要屬新石器與周代,新石器灰坑可分圓形直壁平底,圓形斜壁平底,圓口 弧壁圜底,圓口直壁方形平底,方形圓角直壁平底等幾種,其大多較規(guī)范,少量不規(guī)則形,
灰溝9條,時代為新石器,周代,形狀不規(guī)則,
三,重要遺跡介紹
下面,我們選取新石器時代F21和H51,在此作一介紹,
(一)新石器時代F21
F21位于T1234的南部,T1133的東部,T1132的東北部,T1232的北部,T1332的西北角, T1333的西部,T1233整個探方,
在發(fā)掘探方T1132時,在灰坑H120的南北兩端發(fā)現(xiàn)有兩條平行線,線內(nèi)土色一致,并在 H120的南部向東轉(zhuǎn)向形成一直角,為弄清這一遺跡現(xiàn)象,我們對探方T1132的東部相鄰的探方 T1232也進行了鏟刮,也發(fā)現(xiàn)兩條平行線向北拐角,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對探方T1132和探方 T1232以北的探方進行了全面鏟刮,弄清了房跡F21的平面分布情況及形制,其層位關(guān)系如下:
上面的層位圖中,F(xiàn)21上,下都有新石器時代灰坑,這些灰坑出土的陶片大多為紅陶系 列,與H51 (見后述)所出陶片年代相近,這就限定了房址的年代屬于新石器時代較早時期,
F21平面呈長方形,南北向,南北長約8,東西寬約6米,坐西朝東,由北室,南室,墻 基,門道,柱洞和居住面組成(圖四;圖版一,2),
圖四F21平,剖面圖
北室: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5,南北寬2.5米,北室的西北角有一似圓形的紅燒土遺 跡,直徑0.8米,北室的北墻基被灰坑H52,H67破壞;北室的北墻基和東墻基分別被H64, H79破壞,
南室:平面呈長方形,比北室略寬,東西長5,南北寬4米,在其西北角有一紅燒土坑,直 徑0.8米,南室的南墻基被灰坑H129,G8破壞;南室的東墻基分別被H63,H129破壞;南室的 西北部分別被灰坑H80,H81,H72,H110嚴重破壞,
墻基:分為北,東,南,西,中五墻,中墻將房子分為南北兩室,
北墻:東西向,長6,寬0.5 ~ 0.6米,墻基上有6個柱洞(D17~D22),
東墻:南北向,長7,寬0.5 ~ 0.8米,在其南部有一門道將東墻分開,墻基上有8個柱洞 (D1,D2,D23 ~ D28 ),
南墻:東西向,長5.5,寬0.5 ~ 0.9米,墻基上有柱洞7個(D3~D9),
西墻:南北向,長7.5,寬0.5 ~ 0.6米,墻基上有柱洞7個(D10-D16),
中墻:東西向,與南,北兩墻平行,長4.2,寬0.5 ~ 0.7米,墻基上有5個柱洞 (D29 ~ D33 ),
門道:有三個,其中東墻上有兩個,中墻有一個,
門道^■:位于中墻東端,與東墻形成^'過道,寬0.8米,
門道二:位于東墻北部,即東墻北端與北墻東端形成一過道,寬0.75米,
門道三:位于東墻南部,將東墻分為南北兩段所形成的過道,寬0.8米,
居住面:主要為次生褐灰土,部分為次生黃土,土質(zhì)較硬,應為人工夯堅,內(nèi)無陶片等人 工遺物,厚度15 ~ 24厘米,自西向東逐漸由厚變薄,因其距地表較淺,居住面表層因耕種被部 分破壞,
柱洞:F21有柱洞33個,平面形狀多呈圓形,均在墻基之中與門道兩側(cè),只是直徑和深度 有異,柱洞直徑一般在40厘米左右,最大的60厘米,最小的20厘米,填土中發(fā)現(xiàn)有少量紅燒 土,未見陶片一類遺物,
從清理發(fā)掘過程可以看到,F(xiàn)21筑房的過程是先在生土上挖基槽,再在基槽中立柱,然后 筑墻建房及在屋內(nèi)填上居住面,居住面之上,北室的西北角有一似圓形的紅燒土遺跡,可能與 生活中的灶膛有關(guān),F(xiàn)21面積較大,房主應屬當時當?shù)赜幸欢ㄉ矸莺蜕鐣匚坏娜耍?br />
(二)新石器時代H51
H51位于T1330西部偏南,其上被H76打破,灰坑之東0.3米是F14,南0.4米是H130,
1.形制與結(jié)構(gòu)
灰坑開口形狀作不規(guī)則的圓形,口徑160厘米,坑底作不規(guī)則形,底徑100 ~ 105厘米,坑 口至坑底深為85 ~ 110厘米,坑底部有一層生土臺階,周壁較陡(圖五),灰坑內(nèi)堆積為質(zhì)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