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讀庫:中華典故全知道》根據(jù)各個典故產生的朝代分門別類,從歷代神話故事和傳聞逸事和成語故事中選取了近三百條典故,其中著重選取了實用性強、具有啟發(fā)和教育意義的條目,同時也選擇了部分不是很常見的典故以饗讀者,如“哀毀骨立”、“青蠅報赦”等,力圖使《家藏經典文庫(第2輯):中華典故大全》呈現(xiàn)出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另外,每一個典故下都注明了典故的詞義和出處,可供翻閱查找。
《經典讀庫:中華典故全知道》傳承著歷史,意蘊豐富,集中展現(xiàn)了古人高超的生存智慧和豐富的思想光芒。通過閱讀這些典故,可以使我們感知歷史的曲折與輝煌,探究其深厚的文化淵源和語言藝術。在人際交往時如果能巧妙地引用典故,用最精辟、凝練的話語來表達盡可能豐富的意蘊,也可以顯得既典雅風趣又含蓄有致,使談話更富有感染力。
先秦
共工怒觸不周山
女媧補天
精衛(wèi)填海
望帝啼鵑
鵲橋
許由洗耳
湘妃斑竹
姜太公釣魚
不食周粟
玩物喪志
周公吐哺
烽火戲諸侯
黃泉
問鼎
管鮑之交
老馬識途
風馬牛不相及
唇亡齒寒
介子推綿山守志
秦晉之好
一網打盡
退避三舍
染指
拔苗助長
百步穿楊
不食嗟來之食
高山流水
中山狼
馬價十倍
一鳴驚人
杞人憂天
秦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元
明清
共工怒觸不周山
。ㄡ屃x)形容堅強果敢,不畏權勢,甘于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的精神。
(出處)劉安《淮南子o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顓頊,傳說中“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相傳,顓頊為黃帝之孫,屬姬姓,高陽氏是他的號。顓頊自幼便聰穎過人,開始接觸和處理政務時只有十歲,當上部落首領時只有二十歲。在民眾心中,顓頊的威信非常高,認為他是澤被天下、功德圓滿的首領。其實,在當政期間,顓頊也曾犯過錯誤。當時,顓頊所統(tǒng)治的地域非常廣,向南至南嶺以南,向北至如今的河北,向西至如今的甘肅,向東至東海中的部分島嶼。
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一個小部落。這個小部落位于如今的河南北部,首領是共工氏——炎帝之后。相傳共工氏長著人面蛇身,滿頭紅發(fā),坐騎是兩條龍。共工氏在治水方面非常有研究,非常重視農耕和水利。共工氏有個兒子,叫后土,也很懂得治水。有一年,父子二人一同勘察領地的土地狀況,發(fā)現(xiàn)存在一些地勢過高的耕地,非常不利于澆灌;另有一部分地勢過低的耕地,非常容易被水淹沒。因此,共工發(fā)明了一種叫做“筑堤蓄水”的方法以解決此問題:修筑堤壩,平日儲存水,用于灌溉,雨季時用于排水,以免發(fā)生澇災。另外,共工和后土還率領部落的人將高處的土運到低處,把參差的洼地墊平墊高,如此一來,不但耕種面積擴大了,而且比較容易灌溉,大大利于農業(yè)的發(fā)展。
但是,共工氏的這種方式被顓頊否決了。他覺得,整個部族都應該只聽他一個人的命令,他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的,決不允許共工氏指手畫腳。他以上天不認可為借口,不讓共工氏整理耕地。之后,共工氏和顓頊之間為了爭奪領導權而爆發(fā)了激烈的爭斗。
共工氏孔武有力,顓頊比不上,共工氏才智超群,顓頊也比不上。技窮之下,顓頊用鬼神之說嚇唬民眾,使他們不再協(xié)助共工氏。由于當時的生產力非常低下,民眾對鬼神之說深信不疑,很多人都聽信了顓頊的話,怕如果再幫共工氏整理耕地,真的會觸怒天神,招來災禍,所以站到顓頊那邊的民眾越來越多。
面對如此情景,共工氏仍然不為所動。他認定自己提出的主張是正確的,因此他不低頭,F(xiàn)在顓頊用鬼神之說蠱惑民眾,使得民眾不再信任他,他決心以生命為代價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他傾盡全力撞向高大聳立的不周山,打算撞下不周山的山峰,把平山附近低洼的地方填平。
在共工氏的撞擊下,不周山從中間折斷,頃刻間,山體伴著石塊和泥土傾塌而下。然后,天空開始劇烈搖晃,大地也開始顛簸。原來,不周山是支撐天與地的柱子,如今支柱折斷,原本系著大地的繩索斷了,大地開始向東南方崩塌,天空向西北方傾塌。由于天空傾向西北方,所以太陽、月亮和星星每天東升西落,由于大地倒向東南方,所以江河中的水向東奔流入海。雖然共工氏撞斷了不周山,使得天地為之轉變,但是因為斷掉的不周山填平了洼地,使得我國北方有了大片的平原,促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為了表達對共工氏的景仰,后世將他奉為水師(司水利之神),奉其子后土為社神(土地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