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病,故菩薩病”,《維摩詰經(jīng)》如此明確且殷切地說明了:菩薩感應一切眾生之病苦,如是之故,生慈悲心!皾谰热,慈悲為懷”,正是慈濟的精神中心與志業(yè)之所向。四十年倏忽而過,四大志業(yè)依序而進,同時并行,粲然有成,花開多瓣!直心即道場,“做慈濟”更是道場,慈濟人充分踐履師志,人間即靈山,自可拈花而微笑。
第五個十年的開始,證嚴上人提醒:不忘回到慈濟志業(yè)創(chuàng)辦之初的“竹筒歲月”,提醒慈濟人不忘本心、發(fā)心如初。希望慈濟人能做中覺知,知行合一,祛除根本無明,而見天心月圓。
因覺知眾生之苦,悲心相契,因救拔眾生之苦,而同體大悲,人命有其局限,慧命卻可無窮,追求慧命的路上,證嚴上人帶領新舊慈濟人一路而行,隨機逗教,法語如雨,可以洗去胸中之垢之塵,證嚴上人之言可以內(nèi)求解脫,外助他人,勇猛精進,不憂不畏不怖矣!
證嚴上人說:“心寬是善,念純是美,心寬念純就是美善,就能令人歡喜;這就是人文的根本。”期待更多發(fā)心發(fā)意的菩薩以真誠的愛心、純真與寬大的心胸,共同成就美善的人間。
心寬是善,念純是美,心寬念純就是美善,就能令人歡喜;這就是人文的根本。
證嚴上人,臺灣著名宗教家、慈善家,是慈濟基金會的創(chuàng)始人與領導人,開創(chuàng)慈濟世界,含括“慈善” “醫(yī)療” “教育” “人文”四大志業(yè)。二○一○年,被臺灣民眾推選為“最受信賴的人”。
一九三七年,出生于臺灣臺中的清水鎮(zhèn)。一九六三年,依印順導師為親教師出家。師訓“為佛教,為眾生”,奉持不懈。一九六六年,創(chuàng)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一九六六年以后的數(shù)十年來,慈濟世界在上人慈悲呵護下,一步一步,堅實的茁壯如今遍布全球的慈濟人,出現(xiàn)在全世界許許多多有災難與苦痛的地方,親手拔除人們的苦與痛,秉慈運悲行于菩薩道,同心實踐證嚴上人三愿:人心凈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曾獲頒——二○○九年國際慈善論壇“國際慈善功德人物獎”、二○○八年世界佛教友誼會“全球佛教貢獻獎”、二○○七年日本庭野和平基金會“庭野和平獎”、二○○四年加州美國亞裔聯(lián)盟“亞美人道關懷獎”等眾多國際性榮譽。
編輯緣起
1 真正的富有
2 為善要競爭
3 圈圈里的人間事
4 現(xiàn)在不做,等待何時?
5 鉆石與粗石
6 丑公主的因緣
7 深心是道場
8 菩提心是道場
9 人生沒有永遠
10 一百歲的出家人
11 三世因果,十二因緣
12 人生為善最美
13 多力五百與老比丘
14 不可缺少一個我
15 放下心中的弓箭
16 分別心帶來痛苦
17 決心改過就是佛心
18 發(fā)心如初
19 心如白布
20 吃苦了苦,化苦為平常
21 佛魔一念心
22 希望要踏實
23 自然境界即妙法
24 佛陀與牛群
25 自己開拓菩薩道
26 老和尚與小沙彌
27 造福的因緣
28 任勞任怨,歡喜付出
29 用煙條換鋼條
30 盲人修鐘
……
記得有一次去看兒童夏令營的小朋友。在那里看他們上課的情形,那天的課程是“目連救母”,由輔導員扮演目連尊者、目連之母及阿難的角色。演出的內(nèi)容大略是:目連之母很貪心又常殺生,目連要做善事,她總是阻止,斷他的善緣。不久之后,目連之母死了墮入餓鬼道,目連很孝順,極力想救母親。目連之母看到目連就說:“我肚子好餓!”目連很心酸,趕緊拿一個碗盛飯要給媽媽吃,但是他媽媽看了卻說:“飯這么燙,好像在燃燒一樣,怎么吃呢?”目連很難過,但也無可奈何。
戲演完了,輔導老師問小朋友:“為什么目連的媽媽不能吃這碗飯呢?”小朋友不假思索地說:“目連尊者為什么不把飯拿進冰箱冰一下呢?”另一位接口說:“那時候怎么會有冰箱?”小朋友的對話多么天真可愛。第一個小朋友代表現(xiàn)代小朋友的知識,因為現(xiàn)在家家戶戶都有冰箱,東西要涼,放進冰箱是很自然的動作。第二位回答的就是智慧,智慧是全盤的了解,而知識只是生活狀況的了解。
人有了知識往往就會比較,比如:我家沒有冰箱,你們怎么有?有計較之心,煩惱就會增加。有智慧則又不同,智慧可以博通古今,了解過去的人怎么生活。以前的人,天氣熱時用扇子,一扇在手就已心滿意足。白天他們過的是農(nóng)忙的日子,晚上到戶外乘涼,如此他們已經(jīng)覺得很享受了。
現(xiàn)代人卻多數(shù)都沒有大自然的環(huán)境可乘涼,看看那些高樓大廈,有一二十層樓的,根本無法接觸到大自然,夏天需要冷氣,冬天要用暖氣;以前家家戶戶有煙囪,現(xiàn)在用的是四四方方的微波爐。雖然物質(zhì)生活水準提高,而人心卻常常不滿足,這都是智識比較的結(jié)果,因此把天真自然完全破壞了。學佛要學得不去比較、計較,而且過任何一種生活都要能安然自在,日常生活可應用智識,但待人則應運用良能智慧。
事物一定要經(jīng)過六識再融人生活中;六根接觸六塵,然后分別冷、熱、香、臭等,待人則不可有計較之心,要想如何利益人群?普度眾生?這是學佛者應有的心量。
看到一群天真可愛的小朋友,我們?nèi)绻材芑貧w天真的本性,生活回到自然,多么美好可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