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大轉型的邏輯起點是“傳統(tǒng)中國”!皞鹘y(tǒng)中國”是由“小農(nóng)經(jīng)濟”、“帝國政治”、“儒家文化”與“士紳社會”形成的四位一體互為強化的有機整體。本書首先從“小農(nóng)中國”、“帝制中國”、“儒教中國”與“士人中國”四個層面,深度剖析了傳統(tǒng)中國的構造機理及其運轉機制;然后,以潑墨山水的手法,勾勒了中國社會政治轉型與重鑄的大脈絡,包括:“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從差序格局到平權格局”,“從為民作主到人民民主”,“從權力政治到政治文明”,“從官本到人本的文化建設”,等等。目前,中國的社會轉型與現(xiàn)代重鑄仍在持續(xù)。
《中國社會政治分析》在長期進行農(nóng)村調查的基礎上,通過當下農(nóng)村觀照傳統(tǒng)中國,進而建構起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理想圖式”。這種傳統(tǒng)中國的“理想圖式”或韋伯講的“理想類型”,是中國社會轉型的邏輯起點,也是社會科學研究文本敘事的邏輯起點。
朱新山,1969年生,山東青州人,教授,法學博士。1994年入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攻讀研究生,于1997年和2000年分別獲得法學碩士、博士學位,F(xiàn)在上海政法學院國際事務系任教,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政治理論和中國基層政治研究,在《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研究》、《開放時代》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三部。
引言
第一編傳統(tǒng)中國
第一章小農(nóng)中國
第二章帝學中國
第三章儒教中國
第四章士人中國
第二編轉型與重鑄
第五章社會危機與整體轉型
第六章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
第七章從差序格局到平權格局
第八章從為民做主到人民民主
第九章從權力政治到政治文明
第十章從官本到人本的文化建設
結語
建議閱讀書目
問題,事實上就存在皇權與相權之爭。由于皇帝是帝制中國的真正中心,因此,在皇權與相權的關系結構中,皇權最終不可避免要占上風;蕶嗯c相權的關系能否協(xié)調均衡,某種程度上要看君主的雅量。黃仁宇先生引用《貞觀政要》的記載說,李世民有一次與臣下商議之后怒氣沖沖地自言自語:“有朝一日我要殺掉這老農(nóng)夫!”他的皇后問他何所指,原來心直口快的魏征,因為皇上的寬容,經(jīng)常在大庭廣眾之下揭舉御前的錯誤。這次皇后機靈應變,趁換著朝服時,慶賀至尊有此不怕死的忠臣,實為社稷之福。黃仁宇先生進而指出,這故事也暴露李唐政體的合理化,其立場仍至為狹隘。它代表著皇帝之意志力,乃是一種人身上的品德,而非組織結構上之力量①。因此,到宋代,較之唐代,相權就有所降抑。唐代是先由宰相在政事堂擬定詔稿,用書面送皇帝用印,皇帝所有的只是一種同意權。宋代則由宰相開具意見,當面先呈請皇帝意旨,再退下正式起草,因此皇帝在頒布詔敕上,事前獲得了更大的發(fā)言權。但這并不說,皇帝就能亂來,前代皇權與相權分工制約的結構仍大體延續(xù)下來②。在皇權與相權關系上發(fā)生制度大變的為明朝。朱元璋正式下令廢止宰相,改用內閣大學士。錢穆先生指出,照法理講,內閣只是皇帝的私人辦公廳,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內閣學士也只是皇帝的內廷秘書,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職。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變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領袖。一切最高命令,全由皇帝發(fā)布。但皇帝的命令,因于傳統(tǒng)政治習慣之束縛,依然必先經(jīng)過內閣。另外,照法理論,內閣大學士的身份也決非真宰相,但就當時實際情形論,內閣大學士卻逐漸變形站到以往傳統(tǒng)宰相的地位上去了。然而,有人若以大學士身份而真正執(zhí)行宰相職權,那在明代的政治法理上講是越權的,張居正便吃了這個虧③。由此看來,傳統(tǒng)中國中樞權力的運行,自有一套言之成理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