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有近三十年教育經驗的幼兒園老師和多年咨詢經驗的心理咨詢師,作者日益發(fā)現,當今的家長們正迷失在各種教育咨詢的洪流當中,大多數幼兒家長都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并不惜高投入,但很多孩子卻并不快樂,甚至越教孩子問題越多。
問題究竟出現在哪里?一方面家長大多數是主導型的教育,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孩子,根本沒有考慮孩子是否接受;另一方面,孩子在家長的主導下,從生活到精神上都失去了獨立性,所以作者鄭重地澄清家長的教育角色,請他們用“引導式教育”而非“主導式教育”來教育孩子。
本書闡述了家長在面臨各種緊急的教養(yǎng)問題時,如何用引導式的教育來矯正自己的角色,從而能真正幫助孩子,避免錯誤的方法致使孩子受到二次傷害。不僅如此,作者將自己多年的幼教經驗和心理咨詢經驗傾囊相授,讓父母們了解幼兒教師在對教育孩子的整體性方面的技巧以及心理咨詢師理解孩子行為的技巧。通過這些技巧,父母們既能擺脫教養(yǎng)焦慮,又能輕松幫助孩子,與孩子相處,做回真我本色。
擔任幼兒園老師近三十年,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有豐富的親子幼兒教育、咨詢經驗,并擔任電視臺、廣播電臺心理類、育兒類欄目嘉賓。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psyparenting
第一章 教孩子最忌走老路子
《龜兔賽跑》的新結論
孩子眼里的《農夫與蛇》
千萬別說“我都說了多少遍了……”
把快樂還給“古怪”的孩子
誰能比誰更有理?
有時候要坦然說“不”
在別人面前不要先數落孩子
家長的石頭孩子的腳
不要讓孩子二選一
禁止等于負強化
事不過三
美錯——讓錯誤變得美麗
詢問的姿態(tài)——問與答
詢問的姿態(tài)——問與聽
第一章 教孩子最忌走老路子
《龜兔賽跑》的新結論
孩子眼里的《農夫與蛇》
千萬別說“我都說了多少遍了……”
把快樂還給“古怪”的孩子
誰能比誰更有理?
有時候要坦然說“不”
在別人面前不要先數落孩子
家長的石頭孩子的腳
不要讓孩子二選一
禁止等于負強化
事不過三
美錯——讓錯誤變得美麗
詢問的姿態(tài)——問與答
詢問的姿態(tài)——問與聽
教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讓孩子得到愛,更要享受愛
第二章 媽媽不稱職PK孩子不一樣?
何時可放手?度在哪里?
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我該帶他回老家嗎?
孩子做事拖拉怎么辦?
孩子叛逆、任性怎么辦?
孩子不愿去幼兒園怎么辦?
孩子對“打人”一事反應太強烈,怎么辦?
我被獎勵套牢了,怎么辦?
孩子一哭鬧,家長就苦惱
如何面對耍賴的孩子?
民主就是為了讓孩子說“不”嗎?
怎么做故事迷兒子的故事媽媽?支個招吧!
第三章 讀懂孩子的心——學點最簡單的心理學方法
草蛇灰線尋蹤跡(游戲式敘事療法)
當我是老虎時(游戲式敘事療法)
抓住條條“毛毛蟲”(游戲式敘事療法)
臭臭的黃金先生。ㄓ螒蚴綌⑹炉煼ǎ
小牛的心思。ㄒ庀髮υ挘
找到最后一根稻草 (繪畫與敘事療法)
困在三年級。ɡL畫與敘事療法)
給緊鎖的門一把拉手。ɡL畫與敘事療法)
可我不是男孩 (繪畫與敘事療法)
向前走、向后走。ɡL畫與行為療法)
我是美女我最大 (繪畫與敘事療法)
有這么一個實驗。
一位生物學家把一只跳蚤放進一個玻璃瓶里,這時,它可以輕而易舉地從里面跳出來。接下來,他在瓶子上蓋上一個透明的玻璃板,跳蚤每次起跳,都碰到玻璃板上。經過無數次的“碰壁”以后,跳蚤就想當然地以為玻璃板的高度就是它彈跳的極限。最后,玻璃板不存在了,可跳蚤卻依然只能跳到玻璃板在時的高度,再也跳不出玻璃瓶了。
另一則卻是實例。
人們都知道大象的力量,它是現在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可以用鼻子輕松地挑起一噸重的貨物。然而,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卻順從地被拴在一個小木樁上。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原來,在大象幼小無力時,就被沉重的鐵鏈拴在無法動彈的鐵樁上,當時不管它用多大力氣去拉都無法掙脫。年復一年,小象已成為大象,但只要身邊有木樁,它總是俯首帖耳。
如果把瓶里的跳蚤和其他的跳蚤放在一起,你能要求它和它們跳得一樣高嗎?如果把馬戲團的大象放回原始叢林,你能期待它和野生大象一樣覓食和求生嗎?
仿如一首歌:星星不是那個星星,月亮也不是那個月亮。同樣,跳蚤已不是那個跳蚤,大象也不是那個大象。
當然,這并不是說跳蚤和大象都不可能恢復原生狀態(tài)。只是,必須加以相應的訓練,這種訓練用心理學的說法,叫做“去習慣化”。
所謂“去習慣化”,是指刺激發(fā)生變化而引起反應增加的現象。個體對某種刺激習慣后,又出現新的刺激,這時個體又恢復了反射行為,表明個體能將新刺激和舊刺激加以區(qū)別。這種恢復了對新事件興趣的現象叫“去習慣化”。
也就是說,讓瓶子里的跳蚤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首先得讓它對玻璃板的習慣不再存在。對大象而言,是要使它對木樁的習慣不再存在。
而這,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養(yǎng)成一個習慣有多久,去除一個習慣就可能有多久。
《國家地理雜志》曾介紹過一些動物學家,他們并不是將解救來的已被人馴養(yǎng)的野生動物簡單地放回大自然(那樣它們會很快死亡),而是先帶它們在自然環(huán)境中進行一系列訓練,直到確認它們恢復了野性才讓它們離去。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曾從事一項“制約情緒反應”實驗研究,實驗對象是一個11月大的男孩子艾伯特,他開始并不害怕小動物,且喜歡小白鼠。在經過華生一段時間的條件反射實驗以后,小艾伯特不僅對小白鼠形成了恐懼的條件反射,從此也害怕狗、兔等其他有毛皮的動物。再后來甚至就連圣誕老人面具上的胡子、皮大衣上的皮毛和醫(yī)用棉球都能引起小艾伯特的恐懼反應。這一試驗可以說是華生事業(yè)上的一大成功,然而這一成功也同時為人們所指責,因為華生并沒有將艾伯特的恐懼行為再消除,在人們看來,使孩子形成了恐懼卻沒有再替他消除是非常不人道的事情,因為這孩子可能將帶著這恐懼度過一生。
這一切無不說明,當“舊”與“新”相對立時,如果你已經養(yǎng)成了“舊”的習慣,首先要做的是破除“舊”習,而不是直接換個新環(huán)境進行“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的學習。
然而,在目前紅紅火火的家教市場中,我卻看不到有除“舊”意識,仿佛我們的教育者和教養(yǎng)者內心從來都未曾有過“玻璃板”和“木樁”似的。我以為這也是家教書籍琳瑯滿目、言之鑿鑿而使用起來卻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因為尚未“去習慣化”的跳蚤是跳不出瓶口的,尚未“去習慣化”的大象也仍舊可以被小木樁拴住的,而對于尚未“去習慣化”的艾伯特,無論你懷抱著多么可愛的小白兔,說著多么優(yōu)美的語言,他也一樣心懷恐懼,不敢接近。
所以,此書的第一篇為破“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