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fā)展觀與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
李逸舟
和平發(fā)展共識的深化與兩岸共同治理
劉國深
經濟理性、政治認同與共識累積
林 岡 吳維旭
對進一步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若干思考
朱衛(wèi)東
增進兩岸政治互信與觀念創(chuàng)新
倪永杰
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制度化建設及框架內涵探索
嚴安林
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制度建設的五個面向
陳鴻惠
未來四年兩岸關系面臨的矛盾與挑戰(zhàn)
科學發(fā)展觀與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
李逸舟
和平發(fā)展共識的深化與兩岸共同治理
劉國深
經濟理性、政治認同與共識累積
林 岡 吳維旭
對進一步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若干思考
朱衛(wèi)東
增進兩岸政治互信與觀念創(chuàng)新
倪永杰
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制度化建設及框架內涵探索
嚴安林
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制度建設的五個面向
陳鴻惠
未來四年兩岸關系面臨的矛盾與挑戰(zhàn)
黃嘉樹
馬英九第二任期的兩岸關系展望
楊立憲
未來四年兩岸關系的機遇與挑戰(zhàn)——戰(zhàn)略視角的審視
郭振家
兩岸關系可持續(xù)和平發(fā)展的動力機制與路徑選擇
李 鵬
新時期兩岸關系的歷史思考和發(fā)展趨勢
張仕榮
馬英九兩岸政策探析
曾建豐
臺灣政治格局與兩岸關系發(fā)展趨勢
陳 星
未來四年臺灣政治發(fā)展與兩岸關系
仇朝兵
從理解到化解: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時期爭取臺灣民心工作探析
嚴 峻
關于當前爭取臺灣民心工作問題之研究
陳先才
“寄希望于臺灣人民”方針的歷史考察
崔 萍
臺灣南北差異的形成及對選舉之影響
單玉麗
做南部臺灣工作與爭取島內民心的關系
許 川
“一國兩區(qū)”與兩岸關系的政治定位
張文生
?“一個中國認同”在兩岸關系中的功能簡述
劉 紅
臺灣民眾“國家認同”的解析與構建
葉世明
從臺灣“統(tǒng)派”現狀看臺灣民眾的國家認同問題
郭 艷
世代、歷史敘事、集體記憶、認同與行動
——評蕭阿勤《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zhàn)后
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
雷玉虹
中國主權理論的發(fā)展與擴大臺灣國際空間的思考
俞新天
馬英九當局“活路外交”簡析
修春萍
涉臺外交:經驗與啟示
童立群
新時期的歐臺關系:變化與觀察
童立群
美國重返亞太對兩岸關系的影響
白光煒
馬英九執(zhí)政后的臺灣政局演變趨勢
劉 紅
國民黨轉型分析
孔小惠
民進黨社會基礎的現狀與趨勢
彭維學
民進黨的世代交替問題及其前景
胡文生
從基本盤構成看民進黨轉型前景
鞠海濤
從黨魁之爭透析民進黨大陸政策調整的阻力及前景
周麗華
淺析民進黨大陸政策調整前景
陳凌雄
貧富分化與選舉政治—探索全球金融危機下臺灣選舉路線的演變
鄭振清
從2012年“大選”選民投票行為看臺灣民意脈動及其對兩岸關系的影響
張 華
中間選民與臺灣選舉政治發(fā)展的新趨勢
嚴 泉
臺灣政黨“中間化”趨向探析
王鶴亭
城市化與臺灣的人情式民主
李 秘
排除外力干擾,推進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進程
鄭 劍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的意義與啟示
張冠華
兩岸經濟關系發(fā)展的宏觀環(huán)境與重點合作領域選擇
單玉麗
加快ECFA后續(xù)協(xié)議商簽 促進兩岸經貿關系發(fā)展
劉相平
海峽兩岸貿易結算貨幣的選擇與前瞻
曹小衡 劉玉人
兩岸法律適用問題研究-----一個政治與法律互動的視角
劉文忠
兩岸青年交流的現狀與展望---以政治社會化為視角
唐 樺
。ㄒ唬┗窘涷
從過去幾十年,特別是2008年以來我們推動爭取臺灣民心工作的進展及成效來看,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經驗值得肯定:
首先,在對臺政策上把爭取臺灣民心作為對臺工作的主攻方向,使我們對臺工作有了明確的方向與著力點。
和平統(tǒng)一臺灣是我們在本世紀的重要任務,而在對臺工作中,民心向背無疑是最終的決定性力量。隨著臺灣島內政治體制的急劇變化以及選舉制度的確立并逐漸完善,從目前臺灣的政治生態(tài)和社會結構來觀察,臺灣政黨的發(fā)展完全要以民意為依歸,但它又反作用于民意,這應是臺灣政黨政治發(fā)展中基本明確的方向。也就是說隨著臺灣政治的發(fā)展,民意已成為影響和決定臺灣政治發(fā)展的關鍵力量。因此,我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必須以爭取臺灣民心為主要方向,所有對臺工作都要服務于并服從于它。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爭取民心是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必然要求,也是從根本上解決臺灣問題的內在要求,正是基于此種認識,從20世紀90年代到進入21世紀,我們黨和政府就一直在不斷強化爭取臺灣民心工作的力度。
其次,我們及時把握住兩岸關系發(fā)展的歷史機遇期,積極推動一系列惠臺政策的出臺與實施。
2008年5月以后,隨著國民黨重返執(zhí)政位置,兩岸關系迎來了重大的發(fā)展機遇期,在這種情勢下,大陸審時度勢,及時調整對臺政策,主動宣布了一系列惠臺政策,大幅度提升爭取臺灣民心工作的力度。例如,2008年12月21日在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閉幕式上,中臺辦、國臺辦主任王毅宣布10項惠臺政策措施,內容包括支持因陷入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下的大陸臺資企業(yè)在融資轉型升級、雙向投資、產業(yè)合作,以及支持兩岸開展農業(yè)合作,擴大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等方面給予臺商及相關業(yè)者實際的支持!洞箨10項惠臺政策提供逾千億融資服務》,參見中國新聞網。此后,隨著兩岸關系的快速升溫,大陸在開放游客赴臺旅游的基礎上,繼續(xù)組織各省市的參訪團赴臺采購以及洽談投資等事項,有效地幫助臺灣經濟擺脫金融危機的沖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此后,大陸繼續(xù)開放陸客自由行,以及在兩岸ECFA協(xié)議中讓利臺灣等動作都是大陸積極推動惠臺政策,爭取臺灣民心的重要舉措。
。ǘ┎蛔阒
但我們還是要看到,雖然在2012年選舉中整個南部的投票率有所降低,但國民黨在南部的選票總數仍然輸很多,特別是與2008年的選舉相比較,馬英九流失了140多萬張選票,這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我們的惠臺政策及爭取臺灣民心工作等成績并沒有自然轉化到馬英九和國民黨的選票上。因此,從客觀現實來看,大陸在過去幾年的爭取臺灣民心工作中,雖然有很大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進。
現階段大陸推動的很多惠臺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由于不少利益被中間環(huán)節(jié)切割,使普通民眾雖然感受到兩岸關系好轉的大環(huán)境不錯,但卻沒有享受到兩岸關系改善所帶來的具體實在的經濟利益,這是當前我們爭取臺灣民心工作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從此次選舉的結果來觀察,大陸惠臺政策客觀上存在受惠面太小太窄,多數臺灣民眾對惠臺政策仍然無感,也就是惠臺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沒有真正落實到基層去。這也是目前大陸對臺政策推行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例如以臺南市學甲區(qū)為例,雖然養(yǎng)殖戶與大陸簽署契作的有100戶左右,但整個學甲區(qū)享有投票權的人就有2萬多人,因此,目前的這種惠臺政策其實施面仍然偏小。特別是大陸推動的很多惠臺政策,都是要借助與執(zhí)政的國民黨進行合作的方式和路徑來推動,特別是很多項目基本上都是透過國民黨籍“立委”以及國民黨控制的農漁會來組織實施,這在臺灣很多民眾看來,大陸的惠臺政策本身就是白手套模式,其效果和觀感自然不好。因為在推動過程中,親國民黨的中間商或特定的利益階層獲得了很大的利益,而真正農民及漁民獲得的利益并不大,最多只是一些辛苦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此外,以兩岸航線為例,很多臺灣民眾表示,現在到上海和北京,直航的票價要比陳水扁時期經港澳中轉一圈的費用還要高,這讓很多臺灣人覺得不爽。按理說直航的票價應該是要廉價一些的,但現實情況卻不是這回事,這自然很難讓臺灣民眾對大陸惠臺政策有多大的感覺。
其次,大陸現階段的很多惠臺政策的實施并未有效惠及臺灣各個階層,特別是中下低層中低收入群體對大陸惠臺政策的感受不到位。以兩岸簽署的ECFA為例,盡管ECFA為臺灣經濟帶來活水,尤其是ECFA對臺灣的出口及投資等方面有一定的拉動作用,但并沒有縮小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認知差距,原因主要是ECFA所帶來的正面效應短期內難以展現,對廣大中下階層來說,更難直接感受。企業(yè)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較少考慮社會責任和社會效應,經貿交流擴大,大陸居民赴臺人數劇增帶來的經濟效益,直接受益者主要集中在企業(yè)家和部分行業(yè)和企業(yè)員工,廣大的中小企業(yè)和中南部民眾,中低收入階層并直接得到實惠,無法親身感受經濟發(fā)展的成果。經貿交流雖然拉近了兩岸的直接距離,但中下階層民眾生活沒有實質改善,無法觸動深層次的認同感增長。
最后,目前大陸的惠臺政策及爭取臺灣民心工作還不能完全扭轉南部地區(qū)的民意基礎。
綠營和“獨派”在南部的影響比較深厚,其原因主要是南部民眾長期被進行政治洗腦,包括三立、民視電視臺,以及自由時報等綠媒,成天在罵大陸,刻意播出大陸的負面新聞,而南部很多人長期觀看這些節(jié)目,自然形成對大陸的敵意與反感,很難在短短的四年時間里有所改觀。因此,可以說南部的問題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大陸在短期內要撼動相當不易。這種狀況無疑使我們爭取臺灣民心工作遇到很大的現實挑戰(zh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