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與中國詩史》為作者博士后出站報告改寫而成,分為三編十二章。其中第一、二編以三曹為主要著眼點,集中論述了三曹詩本身的藝術特點及詩史意義。第三編則從莊子對中國詩歌美學的影響入手,論述中國詩歌風氣的轉變已在此轉變中三曹詩歌的意義和作用。
緒論
內篇
第一章 中國詩史流變大勢
第二章 建安氣象
第三章 建安時代“文的自覺”說再審視
外篇
第四章 曹操的主導思想
第五章 曹操對原始儒學的詩化
第六章 曹丕詩歌的生命意識
第七章 《典論·論文》甄微
第八章 對曹植人格建構的動態(tài)考察
第九章 曹植詩歌的情感特征
雜篇
第十章 原始儒學的真諦與歧變
第十一章 莊子哲學中的三重人格境界
緒論
內篇
第一章 中國詩史流變大勢
第二章 建安氣象
第三章 建安時代“文的自覺”說再審視
外篇
第四章 曹操的主導思想
第五章 曹操對原始儒學的詩化
第六章 曹丕詩歌的生命意識
第七章 《典論·論文》甄微
第八章 對曹植人格建構的動態(tài)考察
第九章 曹植詩歌的情感特征
雜篇
第十章 原始儒學的真諦與歧變
第十一章 莊子哲學中的三重人格境界
第十二章《莊子〉〉與中國詩史之源
附錄一 45年(1949—1994)來三曹研究綜述
附錄二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再版后記
第一章 中國詩史流變大勢
一 問題的導出
欲準確地界定時代詩人在二千年詩史上的地位,首先需要從宏觀上把握中國詩史流變大勢。不論是否承認,不論是否自覺,對中國詩史分期的看法是每一位文學史研究者無法回避的問題,本世紀以來它已成為文學史論家所關注的主要課題之一。今日流行這樣一種模式:依據歷史朝代的變遷,將文學史劃分成不同的段落。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這是一種僵化的模式,并不契合詩史自身流變的規(guī)律,不能揭示詩史內在本質。于是’從上世紀初期開始,就有一些學者嘗試按照詩歌嬗變的內在規(guī)律進行新的歸納。這樣的探索百年來持續(xù)未斷,近年來尤為突顯。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這一問題的必要性、歧義性和艱巨性。在眾多的有關詩歌史的宏觀透視之中,聞一多先生的見解格外引入注目。聞一多先生首先將中國文學發(fā)展史劃分為古代、近代兩個階段。古代起于周成王時止于漢建安五年(前1063—200年),歷時約1300年;然后又將近代分為前、后二期,前期為建安五年至唐天寶十四年(200—755年),歷時555年;后期為唐天寶十四年至民國九年(755—1920年),歷時1165年.聞先生還說:“如將中國詩劃分階段,《十九首》以前是原始期,建安迄盛唐為第二期,晚唐以下為第三期!眔應該承認聞先生的見解迄今仍然未能被學界廣泛接受。許多探討中國詩歌內在衍變規(guī)律的學者都提出了各自的互不相同的觀點。人文學科往往會因研究者思維、方法、觀念、視角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不像自然科學那樣界定確切。當然,這并不是說在此領域內一切呈無序狀態(tài),不會有統(tǒng)一或接近統(tǒng)一的認識,我相信對于中國詩史之流變大勢在不久的將來會在大多數(shù)學者間形成一定的共識。不過深刻而準確地反映詩史規(guī)律的共識,不會在等待中自然降臨,相反,它要求我們每一位文學史研究者應該在前修時賢研究的基礎上不斷反思、不斷求索;谶@一認識,我謹將一孔之見呈獻于大方之家。
本書對中國詩史分期的看法近于聞一多先生而又有所不同。首先,本書贊同聞一多先生以建安為界將中國詩史分為兩大時期。事實上,許多分期說亦不約而同的將建安視為中國詩史的重要轉折點;其次,在從建安迄近代的這一時間段中,以盛唐為界又分為前后二期,并以建安至盛唐為中國詩史的“黃金時代”。稍有出人的是:本書所謂的“建安時代”的上限以漢中平年間曹操進入詩壇始,其下限以曹植魏太和年間憂憤而逝止。而本書所謂的“盛唐”則以李白唐開元年間步人詩壇始,以杜甫大歷年間病死舟中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