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后期資助課題成果文庫:多元信仰之聲音》以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深澤鄉(xiāng)仰頭村的“煉火”儀式為研究對象,從儀式中音聲切入,把音聲置于其儀式信仰生存環(huán)境中,探究音聲與儀式、信仰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以此建構(gòu)煉火儀式的“音聲民族志”。本書通過口頭敘事、民間書寫和現(xiàn)場實錄三種田野文本的比較,儀式音聲聲譜的分析與闡釋,以及信仰儀式中音聲與傳統(tǒng)中國宇宙觀相互關(guān)系的探討,理解音聲的意義及內(nèi)涵,從而獲得對個人一社群的深層認知。
一 研究對象和目的、田野工作與章節(jié)安排
二 儀式音聲研究之相關(guān)概念界定
三 資料收集與相關(guān)研究回顧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煉火儀式的文化背景及信仰特征
第一節(jié) 人文地理背景
第二節(jié) 火信仰與煉火儀式
一 火信仰
二 煉火儀式的基本語義
三 地方信仰
小結(jié)
第二章 煉火儀式田野文本的比較與闡釋
第一節(jié) 儀式主持者
第二節(jié) 儀式之口頭敘事、民間書寫和現(xiàn)場實錄
一 口頭敘事文本 一 研究對象和目的、田野工作與章節(jié)安排
二 儀式音聲研究之相關(guān)概念界定
三 資料收集與相關(guān)研究回顧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煉火儀式的文化背景及信仰特征
第一節(jié) 人文地理背景
第二節(jié) 火信仰與煉火儀式
一 火信仰
二 煉火儀式的基本語義
三 地方信仰
小結(jié)
第二章 煉火儀式田野文本的比較與闡釋
第一節(jié) 儀式主持者
第二節(jié) 儀式之口頭敘事、民間書寫和現(xiàn)場實錄
一 口頭敘事文本
二 民間書寫文本
三 現(xiàn)場實錄文本
第三節(jié) 三種儀式文本之比較分析
第三章 煉火儀式中的音聲聲譜分析與闡釋
第一節(jié) 煉火儀式的信仰屬性與“核心一中間一表層”
第二節(jié) 煉火儀式音聲聲譜的形態(tài)分析
一 核心層次中的音聲
二 中間層次中的音聲
三 表面層次中的音聲
第三節(jié) 煉火儀式音聲的地域性與跨地域性特征
一 煉火儀式音聲的地域性特征
二 煉火儀式音聲的跨地域性特征
第四節(jié) 煉火儀式音聲聲譜的闡釋
一 神圣與世俗
二 音聲的多重象征意義
結(jié)論
一 煉火儀式語境中的和諧均衡觀
二 “信仰一儀式一音聲”之三重關(guān)系
附錄一 曲例《請四方》
附錄二 科儀本《十二聲龍角發(fā)文書》
附錄三 科儀本《天師懺》(殘本)
附錄四 索引
參考文獻
后記
三 資料收集與相關(guān)研究回顧
與火信仰相關(guān)的儀式習俗至今留存于世界各地。比如,日本傳統(tǒng)婚禮中有“飲水越火”之俗;緬甸克欽族人的新居落成后,要先由巫師點燃火塘;印度孟買有很多火神廟,信徒每天人寺祈禱,朝“圣火’’膜拜;伊朗新年有“跳火”習俗,以跳過篝火暗示來年吉利;希臘的蘭加達斯城于每年五月份舉行“踩火舞”活動,參與者赤腳踩在燃燒的火炭上跳舞,直至火炭化為灰燼;瑞士四旬齋(即基督教復活節(jié)前四十天舉行的大齋節(jié)期),人們圍著篝火跳舞,并從火堆上跳過,名曰‘‘燒巫婆”;俄羅斯古老的“祖先烤火”習俗,是在圣誕前夕邀請已故的親人前來烤火取暖;非洲巴干達族人崇拜火,凡有火種處,即筑屋搭棚,并派年輕女性輪流守護;巴西尼亞瓦人居住的每一個村落都有專供祭祀的神廟,每年在此祈求水神和火神佑護他們?nèi)颂┠曦S,等等。近年來,人文社科學界對中國儀式的研究不勝枚舉,音樂學領(lǐng)域中的音樂民族志式的儀式個案研究亦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guān)注,但就筆者掌握的資料來看,學界對“走火”、“踩火”、“煉火”等與“火”相關(guān)的研究卻不多見。相比較而言,國際學界在20世紀初就已開始關(guān)注世界各地“火”儀式現(xiàn)象,并展開了諸多個案研究,研究成果頗為豐富。這些國內(nèi)外的資料和研究是本書的基礎(chǔ),以下對其作一回顧和梳理.
。ㄒ唬┡c“火”儀式有關(guān)的資料和研究
國內(nèi)已有的火儀式研究,主要見于兩類文獻:一是各歷史時期的地方志、風俗志等資料;二是相關(guān)火儀式研究的論文。志書類文獻將火儀式作為“歲時習俗”、“信仰民俗”、“禮儀民俗’’等進行簡要介紹。國內(nèi)學者的研究論文從不同的視角對火崇拜現(xiàn)象、煉火術(shù)、旺火習俗以及火儀式個案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國際學界的學者各自對南太平洋、南非、菲濟、西班牙、斯里蘭卡和美國等地的火儀式個案進行了記錄與研究。
志書類文獻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原書目文獻出版社)于1989、1991、1995年出版,由丁世良和趙放主編的《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東北、西北、西南、華東、中南卷),較為翔實地摘錄了清至民國時期各地區(qū)地方志資料,其中關(guān)于火習俗的記載甚多:各地有“祭火神”、“火神廟會”的習俗,以及燃火“祈年”、“逐疫”、“卜年”等各種用火習俗。與此同類的還有上?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胡樸安編著的《中華全國風俗志》,其中有浙江、云南、廣東等地火信仰習俗的記載,與前者互為補充。其他散見的文獻,如斯琴高娃和李茂林編著的《傈僳族風俗志》(1994),以及《臺灣民俗大觀》(1985)、《磐安風俗志》(1984)、《東陽風俗志》(1985)等,提及有類似“以火逐疫祈年”、免除災(zāi)害的“跳火!钡蕊L俗,廣東、福建、臺灣等地有“降童乩者”執(zhí)儀、驅(qū)邪消災(zāi)的“過火”、“走火路”等習俗。
學者的研究如阿合買提江.艾海提對西域諸民族的火崇拜現(xiàn)象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火崇拜與祆教之間的關(guān)系,指出西域的火崇拜屬于早期自然宗教。色音則對達斡爾族、滿族薩滿各種煉火術(shù),以及貴州黔東南岑鞏縣儺儀中類似薩滿巫儀的煉火術(shù)進行了簡要的歸納梳理”。劉錦春以晉北地區(qū)懷仁縣旺火習俗作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通過對這一民間活動儀式、社會支撐及其變遷的描述,試圖解釋旺火文化表演活動背后的社會意義。臺灣學者游謙對臺灣永鎮(zhèn)廟的王公“過火”儀式作了相關(guān)研究,梳理了本廟主神開漳圣王與永鎮(zhèn)廟的關(guān)系,并對儀式過程作了一定的描述,指出這是一場“神圣試煉的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