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油氣時代:甲醇經(jīng)濟(二版)這是一本前瞻性的、激發(fā)人們探索欲望的著作、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有機化學家喬治A?奧拉先生主創(chuàng)
定 價:78 元
- 作者:[美]喬治 A.奧拉,阿蘭·戈佩特,G.K.蘇耶·普拉卡西 著,夏磊,胡金波 譯
- 出版時間:2011/11/1
- ISBN:9787122114211
- 出 版 社: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F416.2
- 頁碼:307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2
- 開本:16開
本書系2006年出版的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有機化學家喬治A?奧拉先生主創(chuàng)的《跨越油氣時代:甲醇經(jīng)濟》的修訂版。
書中論述了各種燃料與能源的相互依存關系,指出了人類目前所使用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極限可利用程度,討論了各種可再生能源與原子能的利用現(xiàn)狀及展望,介紹了“氫經(jīng)濟”及其重大局限性,從而引出“甲醇經(jīng)濟”,特別是對利用工業(yè)排放及自然界的二氧化碳轉(zhuǎn)化為甲醇及二甲醚提出了高瞻遠矚的觀點。
這是一本前瞻性的、激發(fā)人們探索欲望的著作,可供能源、石油及天然氣化工、有機化學、煤化工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以及政府部門相關管理人員參考閱讀。
可供能源、石油及天然氣化工、有機化學、煤化工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以及政府部門相關管理人員參考閱讀。
喬治A.奧拉,博土,美國南加州大學杰出教授、碳氫化學研究所所長。1927年出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畢業(yè)于布達佩斯理工大學并獲博土學位。?956年在超強酸體系中發(fā)現(xiàn)了碳正離子和碳氫化學。1994年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已發(fā)表1300多篇科學論文并出版15本專著,有120項專利被授權。目前的研究興趣包括碳氫化學和能源領域(包括甲醇經(jīng)濟的諸多方面)。他得到過許多獎項和榮譽,包括2005年度美國化學會最高獎——普里斯特利獎章(PdestreyMedal)。
阿蘭·戈佩特,博士,1974年出生于法國斯特拉斯堡市。在羅伯特·舒曼大學(斯特拉斯堡第三大學)化學專業(yè)畢業(yè)后,在德國阿倫技術經(jīng)濟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然后他回到斯特拉斯堡,在路易·巴斯德大學師從吉恩·索莫教授進行超強酸體系中烷烴的反應性能研究,并在2002年獲博土學位。他在法國政府獎學金的資助下赴美國南加州大學奧拉和普拉卡西研究小組作為助理研究員。他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把甲烷和二氧化碳轉(zhuǎn)化為更有價值的產(chǎn)品以及研究二氧化碳捕捉技術。
G.K.蘇耶·普拉卡西,博士,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奧拉諾貝爾榮譽教授。1953年出生于印度班加羅爾。他在印度獲得學士(班加羅爾大學)和碩土(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學位后,于1974年去美國并在1978年獲博士學位(師從奧拉教授)。主要研究興趣是超強酸化學、碳氫化學、合成有機化學、有機氟化學、能源和催化領域。他已發(fā)表500多篇科學論文并出版7本專著。他曾得到過許多獎項和榮譽,包括2004年度美國化學會氟化學獎和2006年度美國化學會碳氫化學獎。
喬治A.奧拉,博土,美國南加州大學杰出教授、碳氫化學研究所所長。1927年出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畢業(yè)于布達佩斯理工大學并獲博土學位。?956年在超強酸體系中發(fā)現(xiàn)了碳正離子和碳氫化學。1994年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已發(fā)表1300多篇科學論文并出版15本專著,有120項專利被授權。目前的研究興趣包括碳氫化學和能源領域(包括甲醇經(jīng)濟的諸多方面)。他得到過許多獎項和榮譽,包括2005年度美國化學會最高獎——普里斯特利獎章(PdestreyMedal)。
阿蘭·戈佩特,博士,1974年出生于法國斯特拉斯堡市。在羅伯特·舒曼大學(斯特拉斯堡第三大學)化學專業(yè)畢業(yè)后,在德國阿倫技術經(jīng)濟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然后他回到斯特拉斯堡,在路易·巴斯德大學師從吉恩·索莫教授進行超強酸體系中烷烴的反應性能研究,并在2002年獲博土學位。他在法國政府獎學金的資助下赴美國南加州大學奧拉和普拉卡西研究小組作為助理研究員。他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把甲烷和二氧化碳轉(zhuǎn)化為更有價值的產(chǎn)品以及研究二氧化碳捕捉技術。
G.K.蘇耶·普拉卡西,博士,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奧拉諾貝爾榮譽教授。1953年出生于印度班加羅爾。他在印度獲得學士(班加羅爾大學)和碩土(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學位后,于1974年去美國并在1978年獲博士學位(師從奧拉教授)。主要研究興趣是超強酸化學、碳氫化學、合成有機化學、有機氟化學、能源和催化領域。他已發(fā)表500多篇科學論文并出版7本專著。他曾得到過許多獎項和榮譽,包括2004年度美國化學會氟化學獎和2006年度美國化學會碳氫化學獎。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煤炭在工業(yè)革命中及其以后的應用
第3章 石油和天然氣的歷史
3.1 石油的開采和勘探
3.2 天然氣
第4章 化石燃料資源和利用
4.1 煤炭
4.2 石油
4.3 非常規(guī)石油資源
4.3.1 瀝青砂(tarsands)
4.3.2 油頁巖(oilshale)
4.4 天然氣
4.5 煤層氣
4.6 致密砂巖和頁巖
4.7 甲烷水合物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煤炭在工業(yè)革命中及其以后的應用
第3章 石油和天然氣的歷史
3.1 石油的開采和勘探
3.2 天然氣
第4章 化石燃料資源和利用
4.1 煤炭
4.2 石油
4.3 非常規(guī)石油資源
4.3.1 瀝青砂(tarsands)
4.3.2 油頁巖(oilshale)
4.4 天然氣
4.5 煤層氣
4.6 致密砂巖和頁巖
4.7 甲烷水合物
4.8 展望
第5章 日益減少的油氣儲備
第6章 對碳基燃料、烴類及其產(chǎn)品的持續(xù)需求
6.1 分餾
6.2 熱裂化
第7章 化石燃料和氣候變化
7.1 化石燃料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7.2 緩解
第8章 可再生能源和原子能
8.1 概述
8.2 水電
8.3 地熱能
8.4 風能
8.5 太陽能:光電轉(zhuǎn)換和熱能
8.5.1 光電轉(zhuǎn)換生電
8.5.2 利用太陽熱能發(fā)電
8.5.3 利用鹽湖太陽池發(fā)電
8.5.4 利用太陽能供熱
8.5.5 太陽能的經(jīng)濟局限性
8.6 生物質(zhì)能
8.6.1 生物質(zhì)能發(fā)電
8.6.2 液體生物燃料
8.6.3 生物甲醇
8.6.4 生物燃料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
8.7 海洋能:熱能、潮汐能和波浪能
8.7.1 潮汐能
8.7.2 波浪能
8.7.3 海洋熱能
8.8 核能
8.8.1 裂變核能
8.8.2 增殖反應堆
8.8.3 對核能的需求
8.8.4 經(jīng)濟性
8.8.5 安全性
8.8.6 輻射危險
8.8.7 核副產(chǎn)物、核廢料及其管理
8.8.8 排放
8.8.9 核聚變
8.8.10 核能:未來的能源
8.9 未來展望
第9章 氫經(jīng)濟及其局限性
9.1 氫氣及其性質(zhì)
9.2 氫能的開發(fā)
9.3 氫氣的生產(chǎn)和使用
9.3.1 化石燃料制氫
9.3.2 生物質(zhì)制氫
9.3.3 水的光生物學分解
9.3.4 水的電解
9.3.5 核能制氫
9.4 氫儲存的挑戰(zhàn)性
9.4.1 液態(tài)氫
9.4.2 壓縮氫
9.4.3 金屬氫化物和固體吸收劑
9.4.4 其他儲氫方法
9.5 氫:集中還是分散地分配?
9.6 氫的安全性
9.7 用于運輸?shù)臍?br /> 9.8 燃料電池
9.8.1 歷史
9.8.2 燃料電池的效率
9.8.3 氫燃料電池
9.8.4 用于運輸?shù)馁|(zhì)子交換膜燃料電池
9.8.5 再生燃料電池
9.9 展望
第10章 “甲醇經(jīng)濟”:概述
第11章 甲醇和二甲醚作為燃料和能量載體
11.1 性質(zhì)和歷史背景
11.2 甲醇的化學應用
11.3 甲醇作為運輸燃料
11.3.1 醇類運輸燃料的開發(fā)歷程
11.3.2 甲醇作為內(nèi)燃機(ICE)燃料
11.3.3 甲醇作為壓縮點火式(柴油)發(fā)動機燃料
11.4 二甲醚作為運輸燃料
11.5 二甲醚作為發(fā)電和生產(chǎn)民用燃氣的燃料
11.6 生物柴油
11.7 先進的甲醇動力汽車
11.8 甲醇重整制氫用于燃料電池
11.9 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
11.10 依賴其他燃料的燃料電池和生物燃料電池
11.11 可再生燃料電池
11.12 甲醇和二甲醚作為船用燃料
11.13 甲醇用于固定發(fā)電和供熱裝置
11.14 甲醇的儲存和分配
11.15 甲醇的價格
11.16 甲醇和二甲醚的安全性
11.17 甲醇和二甲醚動力汽車的尾氣排放
11.18 甲醇和二甲醚的環(huán)境影響
11.19 二氧化碳化學回收制甲醇對氣候變化的有利影響
第12章 甲醇的生產(chǎn):從化石燃料和生物基原料到二氧化碳化學循環(huán)回收
12.1 用化石燃料生產(chǎn)甲醇
12.1.1 用合成氣生產(chǎn)甲醇
12.1.2 用天然氣生產(chǎn)合成氣
12.1.3 用石油和高碳烴生產(chǎn)合成氣
12.1.4 用煤生產(chǎn)合成氣
12.1.5 合成氣生產(chǎn)的經(jīng)濟性
12.2 通過甲酸甲酯生產(chǎn)甲醇
12.3 用甲烷不經(jīng)合成氣生產(chǎn)甲醇
12.3.1 甲烷直接氧化生成甲醇
12.3.2 甲烷的催化氣相氧化
12.3.3 甲烷液相氧化生產(chǎn)甲醇
12.3.4 甲烷通過單鹵代甲烷生產(chǎn)甲醇
12.3.5 甲烷向甲醇的微生物轉(zhuǎn)化或光化轉(zhuǎn)化
12.4 利用生物質(zhì)(包括纖維素)制取甲醇
12.4.1 生物氣制取甲醇
12.4.2 水產(chǎn)業(yè)
12.5 用二氧化碳生產(chǎn)甲醇
12.5.1 二氧化碳與甲烷反應轉(zhuǎn)化為甲醇
12.5.2 二氧化碳通過甲烷的二元重整轉(zhuǎn)化為甲醇
12.5.3 從合成氣或二氧化碳生產(chǎn)二甲醚
12.5.4 將二氧化碳化學或電化學還原和加氫過程結(jié)合在一起
12.5.5 通過化學循環(huán)回收從工業(yè)和天然來源中分離二氧化碳
12.5.6 從大氣中分離二氧化碳
第13章 基于甲醇的化學品、合成烴和材料
13.1 基于甲醇的化學產(chǎn)品和材料
13.2 甲基叔丁基醚和二甲醚
13.3 甲醇到輕質(zhì)烯烴和合成烴類的轉(zhuǎn)化
13.4 甲醇制烯烴工藝
13.5 甲醇制汽油工藝
13.6 基于甲醇的蛋白質(zhì)
13.7 展望
第14章 緒論和前景
14.1 今日的現(xiàn)狀
14.2 “甲醇經(jīng)濟”——未來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更多的閱讀材料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