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世界文學文庫:莊子(2011升級版)
《莊子》現(xiàn)存三十三篇,分內(nèi)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五、雜篇十一,它上承《老子》,下啟《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莊子其人其書對后世的影響既深遠又復雜,因此,要了解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要了解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
《莊子》是繼《老子》之后體現(xiàn)道家學說的一部極其重要的作品,F(xiàn)今通行的《莊子》一書,分為“內(nèi)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內(nèi)容和奇詭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是一部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散文集。本書節(jié)選《莊子》的精華部分,以權威版本核校,出注,翻譯,引領讀者品味它無窮的藝術魅力。
莊子是中國先秦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莊子哲學氣勢恢宏、精辟深微,其思想奔放不羈、標新立異,其文字汪洋恣肆、儀態(tài)萬方。《莊子》一書基本上是莊子及其后學所作,全書現(xiàn)存三十三篇,分內(nèi)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它上承《老子》,下啟《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莊子其人其書對后世的影響既深遠又復雜,因此,要了解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要了解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
一莊子生平及其時代 莊子姓莊,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一說今山東曹縣)人。莊子的生卒年代難以確知,大約在公元前三六九年至前二八六年,與孟子同時而稍后。因此莊子大體生活于戰(zhàn)國中期。這正是中國古代社會大發(fā)展大變革的時代,也是大動蕩大戰(zhàn)亂的時代。其時周天子的權威喪失殆盡,各國諸侯相繼稱王稱霸。各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也愈演愈烈,動輒出兵十萬數(shù)十萬,一次戰(zhàn)役短則數(shù)月,長則可以曠日持久至數(shù)歲;戰(zhàn)爭也空前殘酷,一次戰(zhàn)爭中被斬首的士卒即可達數(shù)萬或數(shù)十萬。孟子所說&"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正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 莊子作為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出身的知識分子,身逢亂世,傷世憂生,只好走隱遁一途。他一生朋友不多,門徒有限,官場與學界名人中只有惠施與他時有往還,交流思想。他在蒙這個地方做過管漆園的小吏,大概沒干多久,后來便和戰(zhàn)國時代其他思想家一樣從事講學與著述。他的生活是貧困的,有時靠打草鞋過活,也曾向監(jiān)河侯借過糧,并受到戲弄。他見魏王時穿的是補丁衣服,破爛草鞋。然而他樂天知命,安貧樂道,敝屣功名,淡泊利祿!妒酚·老子韓非子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楚威王聽說莊子賢而有才,便派使者帶著千金之物,去請莊子出來做大官。莊子笑著對使者說:你見過那用來做郊祭的犧牛嗎?雖然被好好地喂養(yǎng)了數(shù)年,而且身披彩緞,但最終免不了被送入太廟做供品。做官的結局不正好與此犧牛一樣嗎?因此,我寧可過一種貧賤而自由的生活,也不愿意去做官。 莊子對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與政治的險惡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指出:&"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莊子·齊物論》,以下引《莊子》只注篇名)統(tǒng)治者假借仁義之名行事,并沒有客觀的是非標準,反而造成更多的混亂。莊子以衛(wèi)君為例,指出:&"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人間世》)統(tǒng)治者為了滿足一己私利,不顧人民的死活,而人民則毫無辦法,因此伴君若伴虎,&"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yǎng)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統(tǒng).治者感到你對他有好處便利用你,稍感不如意便會置你于死地。處在一個統(tǒng)治者嗜殺成性,政治黑暗,是非顛倒的時代,能夠逃過罪禍刑罰就算不錯了。他將當時的統(tǒng)治者斥為&"昏上亂相&",認為處于昏上亂相之間猶如猿猴掉到灌木叢中,動輒遭困,無可奈何。 莊子一方面對社會現(xiàn)實及統(tǒng).治者深感不滿,時時進行尖銳的批判,發(fā)出沉痛的抗議,但另一方面又由于無力改變現(xiàn)實,看不到現(xiàn)實的希望和出路,只好趨于消沉,無所作為,轉(zhuǎn)向內(nèi)心,尋求精神上的解脫。 二全生保身與逍遙 社會現(xiàn)實迫使莊子不得不采取避世的生活3-式,這就要求他既要躲開榮譽,又要避免刑罰,恪守中道以求得全生保身。全生保身是道家學說的中心問題,也是道家重視個人生命、個人自由的一個重要特點,對此莊子有系統(tǒng)的總結和論述,體現(xiàn)了他關于人生的智慧。 莊子提出:全生保身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認識到無用即是大用。他舉《人間世》中的櫟社樹為例說:櫟社樹之所以能長得&"其大蔽數(shù)千牛&"全在于無用,否則,它早就被人們砍掉了。因此,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有用之物為人所用則不能自我保全;人莫知無用之用,然無用之物無人理睬則可全生保身,這就是無用之.大用。然而光是無用還不能完全做到全生保身。《山木》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日:&"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莊子認識到為了全生保身,既不能表現(xiàn)得有用,又不能表現(xiàn)得完全無用,而要&"緣智以為經(jīng)&",&"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不過莊子認為僅僅滿足于全生保身是不夠的,他接著提出了更具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他說:&"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乘道德而浮游&"就是《逍遙游》所說的&"以游無窮&",&"浮游乎萬物之祖&"就是《齊物論》所說的&"與道為一&"。 如果說全生保身是道家學說的中心問題,那么追求精神自由——逍遙,則是莊子哲學的主要特色。莊子認為全生保身的最好形式或最高境界是逍遙無為,這也是生命的最高價值和目的,由此他建立起了一套以追求精神上絕對自由為最高境界的哲學體系。 莊子認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外界物質(zhì)條件的束縛,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自身形骸與觀念的束縛,也就是&"有待&"和&"有己&"。莊子在《逍遙游》中說,大鵬擊水三千,扶搖九萬,列子御風,日行八百,看起來似乎很自由,實際上并不完全自由。大鵬擊水三千、飛行九萬需要大風和長翅膀,列子日行八百也有待風力,因此都仍是&"有待&"。莊子接著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所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就是要以內(nèi)在的精神力量超越外在條件的限制,自覺地產(chǎn)生與道為一、與天地萬物為一的內(nèi)在體驗,以實現(xiàn)精神上的自由。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就是要讓真正的自我從功名利祿、是非善惡乃至從自己的形骸和知慮的限制中解脫出來,達到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的境界,獲得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三齊物與體道 莊子把精神上絕對自由的超越境界也稱為&"道&"。他所謂&"得道&"、&"與道為一&"、&"與天為一&"、&"與天地萬物為一&"、&"同于大通&"、&"與造物者為友&"等等說法都是指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無差別境界的實現(xiàn)。&"道&"是道家學說也是莊子哲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有著多重的含義,根據(jù)莊子主要的、明確的論述來看,道大體有這么一些特點。 首先,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本根。莊子指出:&"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大宗師》)這就是將道看成一切有形個體產(chǎn)生的根源,道本身雖然是超感覺、超時空的,卻又是一切有形個體存在的根據(jù)。他進一步解釋道:&"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知北游》)這樣不僅形體,而且精神都來自無形的道。 其次,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原或根源,不能有任何具體的規(guī)定性,因此,道是無;正因為道是無,才能成就其全的性格。莊子意識到:&"是非之彰也,道所以虧也。&"(《齊物論》)只要對事物作出規(guī)定,就是對道的普遍性與永恒性的限制。所以莊子舉例說:&"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齊物論》)這也就是郭象所說&"彰聲而聲造,不彰聲而聲全&"。因此不具有任何規(guī)定性的道才能保有一切具體事物的規(guī)定性,從這個意義上講,無也就是全。 第三,道還是一種無差別對立的最高的認識境界。無差別對待就是一,也就是道本身,如果辨別真?zhèn)巍^(qū)分是非,便會生成主觀愛惡,使道受到虧損和遮蔽。 道具有上述這些基本特點,因此要實現(xiàn)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即&"得道&"的途徑也有多種,歸納起來有這樣基本的兩條:一是相對主義的認識的方法,即&"齊物&"的方法;一是直覺主義的體驗的方法,即&"體道&"的方法。 所謂齊物的方法是指通過對各種具體事物和概念的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事物或概念之間差別、對立、矛盾的相對性,最終取消事物或概念之間的差別、對立,從而肯定無差別對立的道的境界的存在。莊子對自然界、社會生活和人類認識中的矛盾有深刻細致的觀察,他看到了矛盾的普遍存在,他重視對立概念間的相互關系,他反復論述了許多對立的概念,如是非、死生、有無、貴賤、虛實、大小、成毀、然與不然、可與不可等等。莊子認為所有這些概念的差別和對立都出于主觀的偏見,他認為&"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他舉例說:&"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齊物論》)因此,是非都是相對的,并沒有一成不變的認識標準。莊子還認為事物之間的差別對立也是相對的,從&"道&"的角度看,彼與此、貴與賤都沒有確定的區(qū)別與界限。他認為:&"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秋水》)因此事物也是相對的,就看你從什么角度去觀察它。莊子由此得出結論:&"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泰)山為;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莊子通過其相對主義的分析,使人在精神上從貴賤、壽夭、生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進入無差別對待的自由境界。 所謂體道的方法是指按照一定的修煉程序,不用語言和概念,以得到與道為一的直覺體驗。莊子明確提出了體道的問題,《知北游》中有言:&"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體道的具體方法各不相同,莊子作了一些描述!洞笞趲煛分兄v到&"坐忘&"的方法,就是在否棄仁義等道德規(guī)則、禮樂等社會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離形即忘身,黜聰明、去知即忘神,坐忘即形神兼忘。與道合一!洞笞趲煛分羞講了一個體道的過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朝徹即大徹大悟,見獨即體認絕對的道。所謂外天下、外物、外生即遺忘了天下,遺忘了物,遺忘了生命,從而超越時空與死生,達到對道的直觀!度碎g世》中講到&"心齋&"的方法:&"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這種方法要求停止感官和思維的活動,歸心于虛空,凝神于靜寂,達到&"虛一而靜&"的狀態(tài),以求得精神的寧靜?傊瑹o論是&"坐忘,,還是&"心齋&",都是以直覺體驗的方式,擺脫哀樂情緒的干擾,否棄日常世界,以求得精神的解脫與超越。 四生死與天命 生死問題是莊子哲學反復加以討論的重要課題。死亡對生命的威脅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上的恐懼與焦慮,是人的精神不得解脫與超越的巨大桎梏。莊子以理性主.義的態(tài)度看待生死,他既不像傳統(tǒng)儒家以盡人事實現(xiàn)生命價值那么積極,也不像佛家追求超脫生死輪回的彼岸世界那么消極。他采取以情從理、以理化情的方法,使情感不受生死禍福問題的困擾,以尋求寧靜超越的精神境界。 首先,莊子開始懷疑并試圖破除悅生惡死的觀念與情感。他在《齊物論》中明確地說:悅生惡死也許是錯的,而相反的情形倒有可能 其次,莊子認為生與死是自然的運動,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理應一視同仁。為什么死生可以一視同仁呢?因為人的生死都是自然的變化,并無好壞之分,因此對生死不予區(qū)別便能從生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第三,莊子進一步提出生死只是天地之氣造化萬物的不同形式,人之生死為氣之聚散,人死之后形神俱散,同歸一氣!吨庇巍分姓劦溃&"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以&"道通為一&"的思想來闡釋死生一體,使其生死觀獲得了宇宙論的內(nèi)容;他又以氣之聚散來闡釋生死之變化,顯然具有無神論的意義。 最后,莊子甚至認為生命是累贅負擔,它把自我與道隔絕開來,而死亡反倒使自我復歸于r道,是人求之不得的解脫,表現(xiàn)出了厭世的情緒!洞笞趲煛吩谡劦矫献臃础⒆忧購堖@些&"方外之士&"時說:&"彼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絕瘋潰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后之所在!&"所以,當他們的朋友子桑戶死時,他們唱道:&"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這樣莊子由對悅生惡死的懷疑走向?qū)ζ湎喾辞樾螑偹缾荷恼J可,則是剛剛解脫了一種桎梏又輕易落入了另一種窠臼,這既不利于精神的超越,又有悖于全生保身的初衷。 總的說來,莊子的生死觀是達觀主義的,對于解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與焦慮起著積極的作用。《養(yǎng)生主》中講了一個故事: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矢來吊,哭了三聲就出來了’。有人怪他對朋友沒有感情。秦矢說:我看見有些人在那里哭得很悲痛,這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一個人的生,是由于偶然的機會;他的死.是隨順自然的規(guī)律。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受到哀樂情緒的侵擾,進入寧靜的境界,得到精神的自由。這就是莊子在生死觀上實行的以情從理、以理化情的方法。 在此有必要順便談談莊子對天與命的看法!肚锼分刑岢觯&"無以入滅天,無以故滅命&",接觸到哲學中的兩個重要問題,前者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后者是自由和必然的關系問題。 莊子認為天是自然的狀態(tài)和屬性,是內(nèi)在于事物的,也是人所不能干預的;而人的作為既是有限的,也是違背自然的。所以莊子認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體逝而終矣。&"(《山木》)也就是只能是天決定人,而人不能影響天;人只能順應自然的變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莊子只強調(diào)自然的作用和力量,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及其對自然的影響,所以茍子批評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篇》)這是有道理的。 莊子所說的命是指人力所無可奈何的支配自然和社會的必然力量。他認為:&"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德充符》)也就是說命具有沒法理解、沒法抗拒、也沒法逃避的必然性,人只可以順從,沒法改變。所以莊子慨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間世》)他主張&"無以故滅命&"就是反對用智謀、技巧逃避、抗拒命,并認為只要安于自己的遭遇,不用抗爭,便可在主觀精神上將自己從不幸與被動的處境中解脫出來,得到自由。在自由與必然的問題上,莊子也同樣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性,表現(xiàn)了他的消極的一面。然而也必須承認確實有些自然與社會的規(guī)律和必然性是沒法抗拒的,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有限度的。 五莊子的社會政治理想 莊子是明確否定現(xiàn)實的社會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生活的,他向往遠古的至德之世,在政治上主張不干涉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實行無為而治。 首先,莊子從他的相對主義認識方法出發(fā),否定有判斷社會政治制度是非善惡優(yōu)劣的一成不變的標準。他認為,各時代的統(tǒng)治者繼承政權的方式各不相同,抓住時機、合乎習俗的便是正義,錯過時機、違背習俗的便是篡逆。而且,古今不同,周魯有別,將古代的周制推行于現(xiàn)在的魯國是行不通的,因此社會政治制度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莊子反對當時社會上實行的仁義禮樂等社會道德與政治制度,他認為這些都是罪惡與禍害的根源。他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胠篋》)仁義已經(jīng)成了統(tǒng)治者竊取國家權利的手段。他認為,仁義禮樂并不能治理天下,反倒引起紛爭,激化矛盾。因此現(xiàn)行的社會政治制度乃至文化都應該予以取消,他認為:&"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擲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zhí)煜轮シ,而民始可與論議。&"(《胠篋》)莊子認識到隨著社會政治制度和文化的發(fā)展,人類社會的不平等及爭斗也隨之產(chǎn)生和激化,社會政治制度和文化的發(fā)展也并不意味著人類社會是按照必然上升的進,程前進的,這些都是極富天才性的認識。 莊子在對社會現(xiàn)行的仁義禮樂等道德準則和政治制度全面否定的基礎上,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他認為自然的本性是最完善的,如果人為地加以改變,便會損害事物的本性。他以馬為例:馬的蹄子生來可以踐霜雪,馬的皮毛生來可以御風寒,它們吃草飲水,在野地上奔跑,這就是馬的本性?墒,所謂善于治馬的人削其蹄,剪其毛,給它配上鞍子,帶上轡頭,甚至用鞭子抽打,這樣馬就很少有不夭死的了。治理天下的人犯的也是同樣的錯誤。因此,&"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xù),無所去憂也。&"(《駢拇》)事物的性質(zhì)都是自然賦予的,如果人為加以改變,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莊子認為好的政治,所謂&"明王之治&"是保持一種&"渾沌&"的狀態(tài),統(tǒng)治者最好糊里糊涂,沒有什么分別,甚至不知道自己同牛馬的分別,對社會的自然狀態(tài)不加以人為干涉。莊子提出:&"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宥》)統(tǒng)治者應任由社會自然發(fā)展,不要加以人為的治理,這實際上是要取消統(tǒng)治。這種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可以說是最早的一種無政府主義思想。 莊子對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至德之世&"作了大量描繪。何謂&"至德之世&"?他說:&"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荊、;素樸而民性得矣。&"(《馬蹄》)何謂&"民性&"?他說:&"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日天放。&"(《馬蹄》)處于至德之世中的人&"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締;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讓王》)這實際上是一幅原始共產(chǎn)社會的圖畫,沒有貴賤尊卑的隔閡,沒有仁義禮樂的束縛,沒有功名利祿的爭逐,人人過著無憂無慮、安閑自在的平等生活,身心獲得了完全的自由。 莊子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而復雜的。他關于道的理論是繼老子之后對中國哲學本體學說的深化,為提高中華民族的思維能力作出了貢獻;他關于逍遙、齊物的論述是對世俗觀念、日常意識的重大超越,這種玄想的超越與西方宗教的超越相比,在理論上顯得更加深刻;他關于生死問題的看法有助于人們破除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為后世中國無神論傳統(tǒng)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資源;他關于社會政治文化的學說具有反抗專制制度和等級壓迫的進步作用,對于人類社會糾正自身的文化偏向,消除異化,亦具有恒久價值。當然,《莊子》一書中也存在著許多內(nèi)在的矛盾,尤其是書中關于無政府主義的論述,反映的僅僅是一個隱士的玄想。
序
內(nèi)篇 逍遙游 齊物論 養(yǎng)生主 人間世 德充符 大宗師 應帝王 外篇 駢拇 馬蹄 肢篋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運 刻意 繕性 秋水 至樂 達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雜篇 庚桑楚 徐無鬼 則陽 外物 寓言 讓王 盜跖 說劍 漁父 列御寇 天下 《莊子>對后世的影響
【譯文】
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身體巨大到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背,不知道有幾千里;奮起而飛時,它的翅膀像遮蓋天空的云。這只鳥,當海動風起時就飛往南海。那南海,就是個天然的大池。 《齊諧》是一本記載怪異之事的書。這本書上說:&"鵬鳥飛往南海時,兩翼激濺起來的水花達三千里,翼拍旋風可團團直上九萬里高空,它是乘著六月的風飛去南海的。&"云氣,塵埃,小生物,都是被風吹著在空中游蕩的呀!天色蒼蒼茫茫,這是它的真正本色嗎?還是高遠無窮。不能看到它的至極深處呢?高飛九萬里的大鵬往下看地面的景象,也不過就是這樣的情形。 水的聚積不深,那么它就沒有力量浮載大船。在屋里的洼地上倒一杯水,可以用小草當船,放在里面漂浮著;放上一個大杯子,就要膠著在上面,這是水辮而船大的緣故。風的強度不大,那么它就沒有力量承負巨大的翅膀。所以,鵬高飛九萬里,那風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著風力,背負青天而無阻礙地飛往南海。 蟬和斑鳩譏笑大鵬說:&"我們什么時候愿意飛就一下飛起來,碰到榆樹、枋樹就停落在上邊;有時力氣不夠飛不到,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高飛九萬里到那遙遠的南海呢?&"去近郊旅行的,只帶三餐飯,當天回來,肚子還飽飽的;作百里之遠的旅行,出發(fā)的前一宿就得搗米備糧;作千里之遠的旅行,就必須籌備三個月的糧食。這兩只小蟲鳥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短命比不上長壽。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見了太陽就死的&"朝菌&",不知道一天的時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小年&"。楚國的南邊有只靈龜,以五百年為一個春季,五百年為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棵大椿樹,以八千年為一個春季,以八千年為一個秋季。這就是&"大年&"。而只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卻以長壽之名流傳人間;一般人去和他相比,這不是太可悲了嗎! 商湯問棘也有這樣的話: 在那個荒遠的北極之北,有一個無邊無際的大海,那是天池。那里邊有一條魚,它的身子有幾千里寬,沒有人知道它有多么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只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遮蓋天空的云,乘著旋風團團直上九萬里的高空,超絕云氣,背負青天,然后向南飛翔,而往南海。生活在小水洼里的□雀譏笑它說:&"它想飛到哪里去呢?我飛騰起來,不過十幾尺高就落下來,在蓬蒿之間自由自在地飛翔,這也是飛得很愉快的!而它究竟是要飛到哪里去呢?&"這就是小和大的分別。 那些才智可以勝任一官之職,行為可以親近一鄉(xiāng)群眾,德性合于一君的要求而能取得一國信任的人,他們自鳴得意,也和蟬、斑鳩、□雀一個樣。而宋榮子不禁嗤笑他們。宋榮子不因整個世界的人稱譽他而奮勉;也不因整個世界的人誹謗他而沮喪。他能認定內(nèi)我和外物的分際,辨別清楚光榮和恥辱的界限。就這樣罷了!他對于世俗的名譽,是未曾汲汲追求的。雖然這樣,他在道德修煉上未到家。列子乘風游行。飄然自得,過了五十天后回來。他對于求福的事,是未曾汲汲追求的。像他這樣,雖然可以免徒步之勞,但畢竟還是有所依賴。至于那些能順著自然的規(guī)律,而把握六氣的變化,以遨游于無窮的宇宙的人,他們還有什么依賴呢?所以說:至人摒去自我,神人不求有功,圣人不求名聲。 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說:&"日月出來了,而燭火還不熄滅,它和日月比起光亮來,不是太沒有意思了嗎?及時雨普降了,還要灌溉,這對于潤澤禾苗,豈不是徒勞嗎?先生如果在位,定會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可是我還在統(tǒng)治天下,自己覺得很慚愧。請允許我把天下奉交給先生。&" 許由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jīng)治理得很好了。我若還來代替你,我為著名嗎?名是實的附屬之物,我要追求附屬之物嗎?鷦鷯在深林里筑巢,不過占一棵樹枝;偃鼠喝大河里的水,不過喝滿一肚皮而已。你回去吧,算了吧,君王!天下對我是沒有什么用的。廚師就是不做飯菜,掌祭奠的人也決不能越位來代替他的工作。’! 肩吾問連叔說:&"我聽了接輿的一番言論,大而無當,不著邊際。我驚訝他那言論,就像天上的銀河而看不見它的首尾;真是怪誕悖謬,不近人情。&" 連叔說:&"他說了些什么呢?&" 肩吾說:&"他說‘遙遠的姑射山中,有一神人居住在里邊,那神人皮膚潔白,如同冰雪;姿態(tài)柔婉,如同處女;不吃五谷,只,是吸清風喝露水;乘著云氣,駕著飛龍,在四海之外遨游。他的精神凝聚,使萬物不受災害,年年五谷豐收。’我認為這些話是狂妄而不可信的。&" 連叔說:&"是呀!瞎子,無法讓他領會文彩的美觀;聾子,無法讓他知曉鐘鼓的樂聲。豈止是形骸有聾有瞎,在智慧上也有!,這段話,就像是說你。那個神人,他的德行,包容萬物合為一體。世人期望他來治理天下,他哪里肯辛辛苦苦地管這樣微不足道的事情呢?這樣的人,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傷害他,洪水滔天也淹不著他;大旱把金石熔化了,把土山燒焦了,他也不覺得熱。他的‘塵垢秕糠’,也可以制造出堯、舜來。他哪里肯把治理天下當作自己的事業(yè)呢!&" 宋國有人販運帽子到越國去賣;越國人,頭發(fā)剃得精光,身上刺著花紋,這種帽子對于他們是無用的。堯治理天下的人民,使海內(nèi)政治清平;他到遙遠的姑射山中,汾水的北邊,拜見了四位得道的真人,他不禁恍然大悟,把天下都忘掉了。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我一種大葫蘆的種子,我把它種在地里,成長而結出的葫蘆有五石的容量;用來盛水,它的堅硬程度卻不能勝任;把它鋸開來作瓢,卻又沒有那么大的水缸可以容納。它不是不大,我認為它沒有用處,就把它砸碎了。&" 莊子說:&"這是你不會使用大的東西!宋國有一個人,善于制造不龜裂手的藥物,他家世世代代以漂絲絮為業(yè),有個客人聽說了,愿意出百金收買他的藥方。于是他集合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家世世代代以漂絲絮為業(yè),所得不過數(shù)金;現(xiàn)今賣出這個藥方,立刻可得百金,我看還是賣了吧。’這位客人得了這個藥方,以之去游說吳王。這時越國正有戰(zhàn)亂之事,吳王就派他為將,率兵在冬天跟越國水戰(zhàn),因為有不龜裂手的藥,大敗越國;吳王就劃分了土地封賞給他。同是一個不龜裂手的藥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賞,有人卻只是用來漂洗絲絮,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F(xiàn)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蘆,為什么就想不到把它作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只是愁它大得無處容納,可見你的心如茅塞一般沒有開通!&" 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們把它叫作‘樗’。龐大的樹身那么臃腫,不適合繩墨取直;它的小枝那么卷曲,不合乎規(guī)矩標準。生長在大路旁邊,經(jīng)過的匠人都不肯理睬它。現(xiàn)在你的言論,大而無用,是大家都要拋棄掉的。&" 莊子說:&"你不曾看見那野貓和黃鼠狼嗎?卑伏著身子,等待出游的小動物;東西跳躍掠奪,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捕獸的機關,死于網(wǎng)罟之中。再看那牦牛,龐大的身子像遮蓋天空的云,有大的本領,卻不能捕小小的鼠,F(xiàn)在你有這么一棵大樹,愁它無用,為什么不把它種在虛無的鄉(xiāng)土里,在廣大無邊的曠野里,無所為地在它旁邊徘徊,逍遙自在地在它下邊躺著?不遭受斧頭砍伐,也沒有東西會來侵害它,雖然沒有什么用處,但哪里值得煩惱呢?&" ……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