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展館展示是重要的重要的展覽形式,是科普的一種重要形式。本書作者在總結科技展覽規(guī)律的基礎上,結合一般展覽的規(guī)律,主要對科技展覽的組織原則、策劃原則、策劃方法、策劃要素以及科技展覽的設計原則、設計思路、設計要點等做了全面的論述,同時輔以豐富的案例,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全圖書文并茂,不僅是首次對科技展館展示設計藝術的全面論述,也是首次把科技展館展示設計藝術與一般展覽設計做到良好結合的一次嘗試。可以為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從事科技展覽、科普展覽策劃與設計工作的人員,對科普與科技展覽進行研究的人員,提供很好的參考。對業(yè)余搞科普或者科技展覽的,也是一種很好的參考。
該書基于數據主權概念、內涵分析,參考歐盟及美國、印度等國家數據治理模式,提出了中國數據治理的中國方案建議,內容豐富,條例清晰,對認識數據主權和實施數據主權治理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兩位作者長期從事數據與資源管理研究,具有豐富的理論水平與實踐經驗,這本書對我國進一步提高數據治理水平,維護國家數據主權具有重要價值。
序
科技展覽是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在科技展館里舉辦的科技展覽越來越受到觀眾的喜愛?萍颊桂^已經成為向青少年進行科學教育的課堂。科技展館的科技展覽補充和完善了中小學;A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內容,在科技展館的社會教育工作中弘揚科學精神,崇尚知識,尊重人才,培養(yǎng)公民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價值觀念。在對公眾進行弘揚科學精神教育的過程中,讓公眾學習科學歷史、知曉科學事件、熟悉科學人物、活躍科學思維,有助于從整體上增強公眾科學創(chuàng)新的動力,提升科學創(chuàng)新意識和加強科學技術實踐的能力。
科技展覽是傳播科學思想的有效途徑?萍颊褂[越來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睞,已經成為科技工作者前來傳播科學思想和講授科學理論的課堂。在這里,科學思想和理論更加貼近大眾,觀眾不僅獲得了科學信息,還培養(yǎng)了以科學的方法認識世界的求真精神。國外越來越多的科技展館開設了創(chuàng)客空間,國內科技展館也在逐漸開設科學家工作室?茖W工作者可以來此進行科學思想傳播、科學理論研究和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創(chuàng)客空間、科學家工作室為全民科研工作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
條件,搭建了科學交流的平臺,為熱愛科學的青年科技研究者或愛好者提供一定的科研條件,使一批有創(chuàng)新能力、有熱情、有發(fā)明欲望的科學愛好者能夠在此開展科研工作和科技發(fā)明創(chuàng)新。
科技展覽是普及科學知識的公眾平臺?萍颊桂^里的科學展覽活動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2006 年,國務院頒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要求開展科學普及工作,提高重點人群的科學素質行動以帶動全民科學素質水平整體提高。2016 年 2 月 25 日,國務院又頒發(fā)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 年)》,從政府政策層面進一步提升人力資源質量,推動萬眾創(chuàng)新。但是,我國全民科學素質的發(fā)展還不平衡,還與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需求不相適應,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西方國家相比仍有差距。要滿足需求、縮小差距就需要進一步加大普及科學知識的力度,而科技展覽是普及科學知識的公眾平臺,是加大普及科學知識力度的有效手段。
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是科技展館展覽策劃與設計的目標?萍颊褂[策劃與設計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科技展覽將藝術設計形式和科學傳播內容結合,對公眾進行科學教育,讓公眾尤其是青少年了解科學,走進科學,從而激發(fā)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培養(yǎng)青少年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萍颊褂[策劃與設計的關注點是注重新時代的設計形式創(chuàng)新,與觀眾共享協(xié)
調、綠色、開放的發(fā)展理念,注重以新的形式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
科技展覽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科技展館里展示的科技展品不只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成果,而且是科技成果的藝術化呈現?萍汲晒邪茖W家的思想、科研工作團隊的艱辛探索和大膽創(chuàng)新,而藝術作品中凝聚著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勞動,體現著藝術涵養(yǎng),傳承著文化基因?萍颊桂^中的科技展覽的策劃與設計工作是既有科技含量又有藝術設計品位的綜合性很強的專業(yè)工作,藝術與科學這兩個完全不同意義的屬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犊萍颊桂^展示設計藝術》這本教材具有
科學與藝術的雙向特質,既關注展覽的科學技術屬性,又有藝術審美特色,是二者的緊密結合。該教材還在科技展覽的內容策劃上進行了大膽探索,注重科學與歷史、科學與文化、科學與藝術、普遍性的科學原理、地域性的科學特色等專項專題研究,為科學展覽策劃與設計提供了理論支持,并在科技展覽大綱的寫作上提出了明晰的方法和可行性建議。
該教材在科技展覽形式的設計上開展了研究,概括了科技展館與科技展覽創(chuàng)意空間形式,對常規(guī)形式與特殊形式、靜態(tài)空間與動態(tài)空間、物質空間與虛擬空間、交互演示與對話體驗、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過渡空間與公共空間等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并列舉了與以上空間相關的展覽空間案例,所選取的案例兼具國際和國內、一般性和特殊性等不同的條件與背景,既有具體的問題也有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自從 1851 年英國倫敦水晶宮博覽會之后,人類對展示工業(yè)生產和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熱情從未消減。除定期和不定期的各類展覽,科學技術館、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博物館、科學研究中心等長期性的科技展館也相繼建設起來,以相對穩(wěn)定的場地、空間和形式舉辦的不同專題、主題展覽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日漸重要?萍颊褂[的設計需要大批的專業(yè)人才,該教材的出版必將為科技展覽策劃與設計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注入新的營養(yǎng)。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美術學院前院長 王明旨
2019 年 12 月 29 日
前 言
展示設計是一門設計藝術。在信息時代,它綜合了傳統(tǒng)的藝術學、設計學和建筑學等多項藝術學科的藝術成分,集合當前的數字技術形成了信息時代新的藝 術設計學科,人們將它稱之為“藝術與科技”。這門新的學科除了具有藝術和技術特征,還需要了解工業(yè)、農業(yè)、科技、軍事國防等多方面的基礎知識,因為展示設計行業(yè)的宗旨就是服務民生、服務國家、回報社會。
既然是藝術就必須具備藝術的特性,符合藝術的規(guī)律,滿足藝術審美的評價標準。當代設計藝術最大的特性就是創(chuàng)意。王明旨教授在《信息時代呼喚新創(chuàng)意》一文中指出:“條件”“需求”和“創(chuàng)意”是設計的三個要素,當客觀條件發(fā)生變化時,人們的需求會隨之變化,創(chuàng)意也會不斷出新。作為設計藝術而存在的展示設計必須將設計創(chuàng)意作為展示設計的第一要素。這是本書需要強調的一個問題。
在科技類展館的展覽展示設計中,對策劃與設計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萍碱愓褂[的目的是向大眾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宣傳科學成就。針對這一要求,科技類展覽的策劃與設計在具有設計藝術學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還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科學技術條件。
科技展館展覽的展示設計藝術的獨特條件表現在以下五方面。
一、科學性和知識性。 在展覽策劃的初期階段就應該突出科學性和知識性的特點,在展覽的展示內容上重點突出宣傳科學思想,在科技展項上重點表現科學原理,在圖文敘事上重點描述科學歷史和科學成就,讓觀眾在觀展中獲得知識、受到啟迪、提升科學素質。
二、歷史時代性。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對自然現象認識不足,處于愚昧狀態(tài);農耕時代,人們對社會有了初期的認識;工業(yè)時代,人們觀察世界獲得的科學發(fā)現、開展科學研究取得的科學成果浩如煙海。在展示活動中,工業(yè)時代的金屬和木材制作工藝、機械生產、模具加工、電子集成等技術統(tǒng)治展示行業(yè) 100 多年,人們依據這些技術進行展示設計和展覽制作已經成為工業(yè)時代展示行業(yè)的習慣。在信息時代,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有了新的突破,顛覆了以往的世界觀;人們不再受物質世界的束縛,摒棄了傳統(tǒng)的方式,將眼光投向非物質形式的虛擬世界。從技術層面上講,當前的展覽展示行業(yè)與工業(yè)時代有很大的區(qū)別。信息時代的數字控制、數字采集、數字儲存、數字設計、數字影像、流動媒體、網絡傳播等信息技術的出現沖破了工業(yè)時代的桎梏,將人們的思想觀念從工業(yè)技術的基礎上提升到信息技術的層面上來。尤其是虛擬技術的出現,讓人耳目一新,感覺世界的奇妙。依據這些新的技術開始制作動態(tài)的、神秘的、虛幻的、摸不著的、讓人更感興趣的虛擬與交互展示項目以吸引人們的眼球。因此,在當前科技展覽的策劃中,設計師要注意滿足時代要求,注重時代特色。
三、科普教育性。科技展覽的設計要注意滿足公眾科技文化需求和提高自 身科學素質的愿望。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 2016 年制定的《中國科協(xié)科普發(fā)展規(guī)劃 (2016—2022 年)》中對科普發(fā)展的指導思想是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為主線,以科普信息化為核心,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導向,以群眾關切為主題,以政策支持為支柱,以市場機制為動力,著力優(yōu)質科普內容資源、科普陣地條件、科普社會動員機制建設,推動科普人才和科普產業(yè)發(fā)展。科技展覽的設計要注重 向人民群眾普及科技知識,提升他們的科學素質,提升“科普中國”的示范性和影響力,推動科普展覽、科普產品、科普展項的研發(fā)與創(chuàng)新。
四 、藝術趣味性,F代的科技展館不再是傳統(tǒng)的展覽模式,策劃中要參照現代科技展館體系標準,突出信息化、時代化、體驗化、標準化、體系化的特色,把虛擬現實、交互體驗等技術作為科技展覽展示教育的主要手段,以“超現實體驗、多感知互動、跨時空創(chuàng)新”為核心理念,設計虛擬現實的科技類展覽,讓觀眾在看得見、摸不著、能對話、不見人、有體積、沒重量的虛擬環(huán)境中體驗、參與科學原理的互動。讓觀眾被展覽的趣味性所感染,有興趣投入其中,感受科學
展項的藝術性特色。
五、可持續(xù)發(fā)展性。自第一屆世界博覽會舉辦以來的 170 年里,地球上發(fā)生了很多大事,對人類社會造成極大影響,其中最為嚴重的是地球資源問題。工業(yè)革命以來,由于人類過度的需求及開采而導致的自然資源枯竭、能源危機影響著人類社會的進程,也影響了展覽展示行業(yè)的發(fā)展。展覽展示行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便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在展覽展示設計領域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如何既滿足展示行業(yè)的需求又不過度地消耗資源,不對環(huán)境造成損害,并維護自然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是展示設計領域的大事,也是設計藝術學科的大事,同時也是本書要強調的另一個重要問題。
展覽展示策劃與設計在長達 170 年的時間里,隨著世界的改變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對展覽藝術的評價標準,對科學認識的思想觀念,使設計師在策劃與設計活動中采用的技術手段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認識。在人們以往的意識中,展覽和陳列的目的是將圖片和展品擺放出來給人看,如何擺放是展示設計師的工作。盡管設計師們想了很多的辦法,設計很新的方案,采用很好的措施來擺放展品,但終究是擺放。近年來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數字技術的突飛猛進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展覽和陳列的目的不再是擺放,而是融入。當代展示陳列設計要求展覽的陳列品不再是被動地讓人看,而是參觀者與展品、參觀者與展示內容、參觀者與展示環(huán)境之間形成一個和諧的氛圍,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氣場。在這個氣場里,人與科學思想、人與展示情節(jié)、人與物、人與環(huán)境是相互交流、相互對話的關系。人從過去的被動參觀地位轉變成為展覽展示環(huán)境中的主要角色,這是近年來展覽展示行業(yè)中發(fā)生的一個巨大的變化。
科技展覽的內容策劃者和形式設計師應該注重展覽中科學思想和科學知識的普及性,關注在科技展覽中體現藝術趣味性特點,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下與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和諧共生,共享人類科學發(fā)展的未來。
作者
2021 年 12 月 29 日
吳詩中,清華大學長聘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城市建設藝術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展示藝術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陳列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市博物館協(xié)會陳列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城市建設文化協(xié)會環(huán)境藝術委員會專家委員、《工業(yè)設計》雜志社副主編;科技部“現代服務業(yè)重點專項評審”專家、文化和旅游部傳統(tǒng)工藝與材料研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國家博物館清華大學文物科技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
目 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jié) 科技展覽與培養(yǎng)全民科學素質
一、科技展覽在培養(yǎng)全民科學素質活動中的意義
二、科技展覽如何有效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第二節(jié) 科技展覽的設計創(chuàng)新
一、新時代新觀念
二、以體驗為目標的設計創(chuàng)新
三、科技展覽的創(chuàng)新設計原則
四、科技展覽的設計流程
第三節(jié) 科技展覽的發(fā)展趨勢
一、可持續(xù)設計趨勢
二、智能化趨勢
三、高科技高情感
第二章 內容策劃篇
第一節(jié) 科技展覽策劃
一、科技展覽內容策劃
二、科學與歷史
三、科學與文化
四、科學與藝術
五、普遍性的科學原理
六、地域性的科學特色
七、主題與專題
第二節(jié) 科普展覽大綱寫作
一、弘揚科學精神、表現科學成就
二、科普信息交流與科學傳播方式
三、科技展名和標題
四、展覽內容和正文寫作
五、體現重點、渲染亮點
六、 主要內容和輔助內容
第三節(jié) 科技展項與科學原理
一、展示基礎科學原理的互動展項
二、表現自然與環(huán)境科學的互動展項
三、航空航天科學原理互動展項
四、信息科學原理互動展項
第三章 形式創(chuàng)意篇
第一節(jié) 科技展館與科技展覽空間創(chuàng)意
一、科技展館的外環(huán)境設計
二、科技展館的人流控制
三、科技展覽在科技展館中的空間形式
四、常規(guī)形式與特殊形式
五、靜態(tài)空間與動態(tài)空間
六、物質空間與虛擬空間
七、交互演示與對話體驗
八、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
九、過渡空間與公共空間
第二節(jié) 科技展覽的形式設計程序
一、平面布局與參觀流線
二、設計理念與創(chuàng)意草圖
三、3D 建模與渲染
四、CAD 制圖
五、設計工作節(jié)點
第三節(jié) 科技展覽的視覺傳達設計
一、字體設計
二、圖形設計
三、版式設計
第四節(jié) 科技展館標識導向系統(tǒng)
一、戶外標識導向
二、展館室內指引
第四章 展覽技術篇
第一節(jié) 科技展品與陳列技術
一、 裸展陳列
二、 道具陳列
三、 展龕陳列
四、 展櫥陳列
第二節(jié) 數字媒體展示技術
一、網絡媒體技術
二、交互體驗技術
三、虛擬展示技術
四、數字影像技術
第三節(jié) 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
一、人工智能技術
二、大數據技術
第五章 采光照明篇
第一節(jié) 采光環(huán)境設計
一、光的安全性
二、光的照明度和亮度
三、光的溫度
第二節(jié) 自然光和人工光
一 、自然光
二、人工光
第三節(jié) 普通照明和特殊照明
一、普通照明
二、特殊照明
第四節(jié) 綠色照明和防紫外線照明
一、綠色照明
二、防紫外線照明
第六章 展覽材料篇
第一節(jié) 天然材料
一、原生形態(tài)天然材料
二、模數化天然材料
三、天然材料的生態(tài)美
第二節(jié) 金屬材料
一、黑色金屬材料
二、有色金屬材料
第三節(jié) 合成、復合材料
一、天然合成材料
二、高分子合成材料
三、軟質膜狀材料
第四節(jié) 硅酸鹽材料
一、標準化硅酸鹽材料
二、新型硅酸鹽材料
第五節(jié) 成型材料
一、線型材料
二、管型材料
三、板型材料
四、任意型材
五、連接件
第六節(jié) 新材料
一、碳、生物和金屬氫材料
二、變色材料
第七章 設計評價篇
第一節(jié) 創(chuàng)新設計觀念
一、創(chuàng)新的價值和社會意義
二、科技引導未來
第二節(jié) 無為設計的觀念
一、順其自然、無為而作
二、崇尚自然的設計倫理
三、“抱樸守真”與展示無痕
四、“大巧若拙”與“心手如一”
第三節(jié) 審美意識
一、虛擬性
二、趣味性
三、動態(tài)性
四、交互性
第四節(jié) 設計案例
一、國內科技展館
二、國外科技展館
后記
課時安排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