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我認識的唐朝詩人2 曾自嘲為唐朝片警的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陳尚君以全面占有并仔細閱讀文本、堅持文史融通和現(xiàn)代傳記文學立場的寫作追求,挑選能寫出曲折離奇、驚心動魄故事的三十位唐朝詩人,以長期研究積累和新見文獻做支撐,生動再現(xiàn)了他們真實而坎坷的生命歷程,對各家詩歌也有精彩詮解。
序 如實傳達唐朝詩人的喜怒哀樂 本書是我所寫《我認識的唐朝詩人》(以下稱前書)的續(xù)集,也是我為《文史知識》所寫專欄文章結(jié)集的第三本書(最初專欄講唐人佚詩,結(jié)集為《唐人佚詩解讀》,中華書局,2021)。前書自序以每個詩人都有活生生的人生為題,表達專欄寫作的追求。最近十多年的工作以纂輯《唐五代詩全編》為中心,所有與唐詩有關的典籍,這些典籍的存世善本,前人有關唐代詩人生平交往的論著,大體上都讀過,所有存世唐詩都經(jīng)過反復多次的校核推證,有關事實皆能爛熟于心。有這些積累,我可以不無自夸地宣稱,我的寫作追求,一是全面占有并仔細閱讀文本,二是堅持文史融通的立場,三是堅持現(xiàn)代傳記文學的立場,所幸前書能夠得到學者和讀者的喜愛。本書仍然堅持以上原則,除講韓益佚詩一篇以外,都能有所新意,表達獨見,與前書有接續(xù),也有開拓。 我是一個享樂主義者。如果眼前有一大堆瓜果,肯定挑其中最鮮美可口的品嘗。前書與本書每一篇選題,都是從正在編次的四千名唐代詩人中,挑選最能寫出曲折離奇、驚心動魄的故事者,還原事實,求深求新,還要講些讀者熟悉或不太熟悉的詩歌。雖有難度,寫的過程則很順達,感受詩人的喜怒哀樂,自己的感情也多少次跟隨著高起低落。前面已經(jīng)寫了三十篇,再寫是否能保持既有的水平和趣味,其實我也始終沒有信心。不過當讀透文本,確認選題,一路寫來,似乎還能一直保持上述的風神與情調(diào)。古人說文章老成,又說七十為老,年紀確實過了,但我更愿意用頑童的心情來看待一切,體會一切,老成只能說是手熟,文章總希望新警。責編將校樣交我,如遇老友般再讀一遍,似乎還有一些新鮮的感觸,可以傳達給讀者。 續(xù)集收文二十二篇,杜甫和韓愈在前書中曾寫到,新見則有唐玄宗李隆基、孟浩然、張九齡、鄭虔、高適、賈至、元結(jié)、任華、劉長卿、陸羽、盧綸、張籍、白居易、朱慶余、黃滔、杜荀鶴、馮道、和凝,以及成組寫出的五竇、二詹和南唐三主,總為三十人。這里沒有說到韓益,因為寫他的這篇時,疫情居家,無書可檢,主要是揭示他的佚詩。上述諸人中,有四位君主(南唐貶損制度后也還算是人主),三位宰相;從時代說,盛唐九人,中唐十二人,唐末五代九人,初唐居然沒有,晚唐可算者僅黃滔、杜荀鶴二人。似乎不如前集之能照顧到各個時期。因為寫前并無規(guī)劃,結(jié)果當然參差不齊。 不過,我還是可以介紹一些自己認為有獨到心得的例子。 孟浩然晚年進入張九齡荊州幕府,可能出于王維介紹,也留下不少詩歌,那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尤負盛名。仔細諷味,不難發(fā)現(xiàn),孟有大量陪游詩,隨祭、游獵、行春,寫來穩(wěn)重而得體,張九齡那邊存詩也不少,全然沒有提到孟浩然。為什么會這樣呢?以往史書說張九齡以直道輔佐君主,被奸臣李林甫排擠而罷相出守,張九齡有委曲,可以與幕僚談談為政之道。‖F(xiàn)在學者精密排比史實,知道張之罷相,一是因其門人周子諒彈劾宰相牛仙客,引讖言妄言國家休咎,二是諫阻廢太子,此皆觸犯了玄宗的逆鱗。結(jié)果是玄宗怒而杖死周子諒于朝堂,誅殺太子等三王。張九齡素有清名,得保首級,貶官已為幸事。他所經(jīng)歷的真相和痛苦,實在沒有辦法與任何人交談,只能在《感遇》一類詩中作曲折迷離的表達。孟浩然是全無官場歷練的天才詩人,他在詩中不斷稱頌張相公得信于天子,還有機會大展宏圖,你說讓張九齡怎么回應。在幕可能有半年多,彼此實在無法交心,最后怎么分手也沒有留下記錄。 杜甫的兩篇,很用心地傳達杜甫的交友之道。鄭虔墓志二十多年前出土于洛陽,我當時曾撰《〈鄭虔墓志〉考釋》(刊《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三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據(jù)以理清鄭虔生平,也對相關杜詩有全新的解讀!抖鸥εc鄭虔的忘年交》是前文的通俗版。兩人年齡相差二十多歲,不僅印證了杜甫結(jié)交皆老蒼(《壯游》)的自敘,還可以看到同樣淪落不偶的兩人,無所顧忌地發(fā)牢騷,痛飲酒,吐槽古今,互相溫暖。世亂改變了一切。鄭虔名氣更大,兩人同陷叛軍占領的長安,杜甫無人理睬,鄭虔迫受偽官。鄭虔貶官臺州,杜甫連送別的機會都沒有。萬里傷心嚴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傷心之極,道盡大時代榮衰之間小人物的悲慘命運!抖鸥εc高適的友誼》一篇,有意于糾正流行時劇的偏頗,還原兩位大詩人的交誼變化。天寶初兩人與李白之同游梁宋,是文學史上的佳話。如細心體會,杜甫比二人年輕許多,加上李白的天才縱橫,高適之英雄情結(jié),杜甫不免成為陪襯。亂后高適仕途顯赫,杜甫棄官行走人間,將兩人交往詩逐一比讀,性格、地位都不能撼動友誼。主動關心的多在杜甫這邊,高適的性格和對杜甫的真情,也有了根本的變化。 元結(jié)是盛唐詩壇的異數(shù)。研治文學者多關心他的復古思想,臺灣前輩學者楊承祖先生特別注意到他對古今治亂原因的深刻反思。在安史亂后,他曾結(jié)聚力量,守護地方,更想遠離是非,躲避南方。經(jīng)過避亂、入幕,獲任道州刺史,更看到地方凋敝,民生艱難。作為地方官,他有責任守土安民,完賦納稅,民間艱困如此,怎能再強索貢獻?愛民與守官兩難之間,他將民為邦本的理念放在首位,堅持要求朝廷減免地方的債負。他的《舂陵行》《賊退示官吏》,表達不計個人得失、護民守郡的態(tài)度。他與杜甫天寶間都曾在長安,看不到交往的痕跡。他的兩首詩,總懷疑是孟云卿從荊州寄抄給杜甫,杜甫所寫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給以高度禮贊。序中說簡知我者,不必寄元,包含著欲言又止的猶豫。我在此讀到,即便兩人以前不認識,甚至曾有交惡,在事關國計民生的大認識上,不必溝通而能心照意明。二人皆可稱醇儒,故所感所喊皆為國而不計私情。 我讀到傅璇琮先生第一篇文章,是1978年《中華文史論叢》復刊號所載《劉長卿事跡考辨》。此文努力廓清有關唐朝詩人傳聞的不實記載,堅持作者本人詩文更為可靠,文史互參可以還原詩人真實的人生經(jīng)歷,從而重新準確地解讀詩歌的寄意!对娙藙㈤L卿的兩次遷謫》是據(jù)傅文所作的通俗化敘述。第一段入獄在長洲尉任上,時間在安史亂后兩年。他自己當然反復說受冤入獄,同官間何人冤枉了他,似乎也理不清線索。我更愿意相信獨孤及送他貶官序中所述,他為人剛猛疏傲,與俗吏關系緊張,被宵小之徒抓到有力證據(jù),確曾違法而難以自解。他貶謫途中的兩句詩:得罪風霜苦,全生天地仁。說盡委曲與幸運。第二次獄事在此后十五年,劉被誣的事實大致清楚,誣陷他的人有強大的后臺。所幸斷獄的御史是苗伾,故相苗晉卿子,老于官場且懷有正義感,不得罪權(quán)貴的同時為劉脫獄,給一貶官睦州司馬的處分。劉在睦州寫下大批好詩,實屬幸運。 盧綸一篇發(fā)表后不久,盧綸墓志在陜西出土,有關盧綸早年經(jīng)歷與生卒年,都可得到確認。其中最重要的,是確認盧綸卒于貞元十五年歲末(公元已入800年),時在河中,他始終沒有放棄河中幕職;二是知他出生在天寶二年(743),母早卒,鞠養(yǎng)于外婆家。天寶末,隨父避亂嵩山。次年父卒,從外家客居鄱陽。他的入仕,先后得到元載、嚴郢、王縉的有力支持。細節(jié)對拙文有些補充,但也更有力地支持拙文所考大歷十才子的說法,與盧綸有莫大關系,其人員組成,主要是京城以宰相元載、王縉門客為主的這群詩人。經(jīng)過時代波瀾,由晚死的盧綸加以確定。 與大歷詩人相比較,陸羽名氣更大,存詩又少,寫起來難度很大。廣泛閱讀文獻,特別是今人之相關研究,同時人詩文中散落的記載,寫起來感到很酣暢。陸羽是棄兒,為老僧智積所撫養(yǎng)。為僧為儒的選擇上,他與老僧發(fā)生激烈沖突,為此而歷試賤役,遭到拘禁,并曾兩次受到鞭打。他逃出寺廟,投奔伶黨,即下層演出團體,是最卑賤的身份。其間他遇到貴人,其一為太守李齊物,其二為詩人崔國輔,為他脫離賤籍,且授以詩學。說到陸羽能稱為茶圣,不僅是善于品茶,更在茶的煎煮和茶具銷售方面,都有建樹。從與耿..唱和詩分析,他不到五十歲已獲茶仙之稱,民間則可尊可賤,尊則以其茶書為經(jīng),賤則稱潑茶渣之甌器為鴻漸(陸羽字鴻漸)。最感動的是他在聽聞老僧智積去世后,寫過許多懷念的詩篇,今存大同小異的兩篇,前面幾句講自己的志向絕不求富貴高官,后二句說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是否全篇也難確定。我寫此文時突然感悟,前幾句是回應當年老僧罵他不肯為僧的話,養(yǎng)父子之間曾有如此劇烈的沖突,但老僧養(yǎng)育之恩,他一直縈懷在抱,以無從回報而痛惜。 本書繼前書《韓愈在潮州》以后,又寫了兩篇韓愈!俄n愈在汴州》所述是韓愈第一次從官經(jīng)歷的始末。因為讀韓愈《董公行狀》后,有感于董晉的預知身后事而確定寫此。其間看到韓愈經(jīng)歷之個人生死與家人陷賊,既寫董晉之老成謀國,也寫韓愈、張籍訂交之初的道義互勉,更希望說明董死而汴州兵亂,責任未必在陸長源,而朝廷諉過于陸,更讓韓愈體會到國家危機存在的根本癥結(jié)。陳寅恪先生《論韓愈》講到韓愈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六點貢獻,核心表達是《原道》一文,基本看法即形成于汴州期間的親身經(jīng)歷。韓愈享年五十七歲,屬于中壽,其死因,同時人有服食硫黃的傳說。《韓愈的最后時光》一篇,從考察韓愈的多病與早衰出發(fā),理解他曾求過醫(yī),問過道,接觸過一些偏方,也在情理之中,不必硬要講他有多么不堪。本文相信張籍《祭退之》長詩的敘述,不僅因為二人友誼夠鐵,更在于張籍為人老實,不那么自尊,用現(xiàn)在通俗的講法是有些二。韓愈了解他,可以與他開各種玩笑。他寫韓愈病重,將所有探望者皆拒之門外,就讓自己進去,也不在意別人如何想。因此我相信他的記述,更因此而看到韓愈的臨終不亂,人格莊嚴博偉。 另兩篇寫白居易與朱慶余,中間也都有張籍在。白居易比張籍年輕,貞元末已暴得大名,儼然居于領袖地位。算起來張籍登第還較他早一年,但到五十歲仍官小身賤貧,彼此落差太大。白居易作《讀張籍古樂府》,特別贊譽張詩六義互鋪陳。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羅列了張的一系列好詩,加以點贊。張籍最后兩年,二人仍有交往,張稱白赫赫聲名三十春,白也邀張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親切有味。拙文刊出,淡江大學呂正惠教授見題,即問張去世后,白居易為何沒有任何哀悼文字,我即以本文結(jié)束語告知:原因不明。最近看到新出土的獨孤霖撰《韋絢墓志》,韋絢是《劉賓客嘉話錄》的作者,以劉禹錫為師。墓志說韋作《節(jié)婦詩》,劉禹錫馳書,言白少傅嘆此作若與張籍同時,未知《勤思齊詩》孰為優(yōu)劣。白在《讀張籍古樂府》中說:讀君《勤齊詩》,可勸薄夫敦,F(xiàn)在說如果早些看到韋詩,就不讓張專美于前了,語含對張以前贊美的否定。說二人隙終,可能有些夸大,白有些不快,應屬可能。拙文舉到張贈劉詩,說我以前落魄時,閣下已是郎官,沒想二十多年后,你來接我留下的主客郎中之位。以劉的性格,肯定不高興。在談朱慶余這篇時,張籍是高官,是名家,因此對孤寒出身的朱慶余關心備至,留下朱贈張詩畫眉深淺入時無的試探,張以一曲菱歌抵萬金來回答,是進士尋求有力者支持的傳誦故事。不過也可肯定,張籍的推薦并沒有起到作用。 晚唐杜荀鶴的詩對亂世民生艱難的揭發(fā),可以說是空前的,也很深刻。此文理清了他不可能是杜牧的遺腹子,寫出他求仕之艱難,也揭出他進士登第,得益于昭宗即位后有意于招納潤國風,廣王澤文士的機緣。杜荀鶴入仕以后,行徑大變,通過敬翔,投靠在軍閥朱全忠門下,獲任翰林學士,僅五天即去世。何光遠寫《鑒誡錄》,見過他投給朱全忠的《頌德詩》三十章,感慨他一世壯志清名,中道而廢,我也以清譽盡失來作總結(jié)。偶讀1946年《論語》雜志,見戲曲史家黃芝岡撰《論杜荀鶴》一文,說到杜之熱中名利,多作低首下心,屏氣斂容之作,他依附朱全忠后,參與軍閥之間的密議,且直斥 這小人一旦得志,想盡殺前曾冷待、薄待過他的那些過時顯人以快己私,所見深刻,有拙文所未及處。 寫唐玄宗,起因于拙纂《唐五代詩全編》據(jù)他壯年所書《紀泰山銘》集字為題簽。玄宗還有《鹡鸰頌》真跡,莊重而嫵媚,不遜色于唐一流書家。他喜歡寫詩,經(jīng)常帶領滿朝文武一起寫作,對盛唐詩歌繁榮也有很大貢獻。青少年時期經(jīng)歷了國禍家痛,在一系列政變后控制了政權(quán),面臨的國家危機是顯而易見的。我特別引出托名吳兢的《開元升平源》,司馬光認為不足憑據(jù),仍幾乎全篇抄入《資治通鑒考異》,事雖虛構(gòu),而概括玄宗即位后面對的危局,則是真實的。開元之治,在國家強盛和文化繁榮方面達到的成就,肯定超過貞觀時期。我列舉了玄宗一系列的舉措,見其為治的英明果決。不過早年的行走人間,結(jié)交豪杰,使他取得成功、自己成為皇帝后,擔心諸子也會效仿自己,居然想出十王宅、百孫院的高招,讓自己的子孫全部與社會隔絕,也擴大了宦官的權(quán)勢。他怯于武后時外戚之兇猛,王皇后廢后,三十多年不立皇后,也夠狠夠忍,最后仍迷失在楊氏一門的蠱惑中。后人喜歡說姚宋為政,不賞邊功,李楊為政,邊釁大開,所見其實很淺。國家安全當然最重要,不使邊將權(quán)力過大,朝中宰相要能鎮(zhèn)得住邊將,方是關鍵。治也玄宗,亂也玄宗,都有軌轍可見。玄宗畢竟有卓識。馬嵬變亂間處死楊妃,同意太子領軍西上,又在太子擅自即位后接受現(xiàn)實。李唐國脈后來還得延續(xù)一百五十年,此事關涉極大。當然,藩鎮(zhèn)叛亂,宦官專政,也是玄宗埋下的禍根。寫賈至的那篇,也涉及玄宗退位,派宰相重臣送國璽往靈武的細節(jié)。國亂而朝中仍有具識見之人,玄宗也能接受現(xiàn)實而引退,是大唐雖亂而不亡之根本。 今人談詞,喜說南唐二主,當然很妥當。不過先主李昪也能詩,中主、后主的存詩也各有姿彩,要特別給以介紹。先主本只是一不知家世的流浪兒,被楊吳權(quán)臣徐溫收養(yǎng),得以逐漸坐大,最終取吳帝而自立。五代十國之君主多出身草莽,一旦尊富后對士族文化皆傾慕至極,李唐三主是最成功的典范。表彰三主,我也不想掩其惡。江南這塊土地上,最初政權(quán)是楊家的,無奈楊行密子孫暗弱,權(quán)歸徐溫,徐家諸子也不行,養(yǎng)子徐知誥坐大。徐知誥篡奪楊氏政權(quán),托稱李唐遠裔,建立南唐。先主時將楊家子孫數(shù)百人,囚禁于泰州,甚為過分。那位文質(zhì)彬彬的中主當政時,后周來侵,他將在泰州困居的楊氏家族全部殺絕,實在太不像話了。南唐子孫后世不昌,不能不說是種報應。我在此特別要提到后主的《題金樓子后》,有自序說有感于王粲、梁元帝之江陵焚書,感慨不是祖龍留面目,遺篇那得到今朝,看到他的鄭重和思考。南唐文化其時稱甲海內(nèi),面臨家國淪亡,他決然不贊同王粲、梁元帝的行為。后來南唐書歸汴京,他也陪宋太宗到崇文院觀南唐舊籍。這是后主對保存中國文化的貢獻。至于后主之死,我不太贊成毒死的傳說。 最后還想說到馮道,這位在中國歷史上飽受爭議的人物,其評價之兩極化,在宋太祖初期所修《周世宗實錄》和末年所修《舊五代史》中已初露端倪,到歐陽修《新五代史》、司馬光《資治通鑒》,貶斥更為激烈。我始終覺得,從后代統(tǒng)一王朝對大臣務守臣節(jié)的要求,評價身處亂世的馮道,有失公允。我曾完整梳理過五代史實,確定五代中原王朝的多數(shù)時間,是武人政權(quán)與文人政府共治的時期,引到馮道對晉高祖問,表示涉及軍事部分自己決不參與意見,是他對權(quán)力邊際有清醒認識。馮道出身農(nóng)儒,亂世中始終堅守的信條,是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相信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他知道周遭環(huán)境險惡,盡最大可能地為民發(fā)聲,甚至在契丹占據(jù)東京的時候,挺身向耶律德光為一城軍民求情。馮道之歷相四朝,偶有蹉跌,大端并未作惡,以一女不可事二夫的立場加以批評,據(jù)道德高點而不顧及當時特定處境,實在是很迂腐的見解。 回到本文開始所述我的寫作追求,所幸大端還能達到。我還想說到,所謂全面占有并仔細閱讀文本,其實是建立在我最近十多年編纂中的《唐五代詩全編》基礎之上。本書出版的同時,這部一千五百萬字的大書也將問世,希望與所有唐詩愛好者與研究者,分享我的秘密寶藏!短莆宕娙帯穲猿值脑瓌t是讓唐詩回到唐朝,我希望告訴讀者,唐詩原貌是怎樣的,唐詩通過哪些途徑保存到現(xiàn)在,為什么唐詩有那么多的誤收誤傳,怎樣來加以區(qū)分甄別,F(xiàn)在學者喜歡談文學經(jīng)典化,喜歡談文學的傳播與變形,我都不盡贊同。我認為唐詩文本整理還原,首先應最大可能地還原到作者本人的最初面貌,再來記錄從作者開始一直到明清坊間的不斷修改,從而立體式地展示唐詩的變化軌跡。通過傳說與摘錄保存下來的唐詩,不僅顯得凌亂走形,破碎零殘,更因傳播中的一再改變而面目全非。唐代也與當今一樣,社會上有許多八卦愛好者與傳播者,作為一名學術研究者,要在全面占有文獻基礎上對此作出妥當?shù)呐袛。在此略作預告,希望與讀者分享。 其次,我仍堅持文史融通的立場。本文前面談了許多,涉及面很廣。每個詩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因為其出身而居于社會特定的一隅,通過他的努力不斷提升,也會遭遇許多挫折,這些提升和挫折都投射在他的詩篇中。詩歌既是文人交往的載具,也是其情感的真實記錄。僅從詩歌閱讀來加以體會,可以看到詩人駕馭詩篇的技巧,表達情感的能力,還有面對挫折的哀嘆和勇氣。如果我們將許多同時代人的詩放在一起閱讀,可以體會他們彼此交往的態(tài)度,人生進退的選擇,以及彼此情感和認知的契合程度。如果我們熟讀唐代的史書,可以知道詩人經(jīng)歷了什么遭遇,他如何適應時代,也可能在時代劇變中沉浮,搏浪者有之,隨流者更多。唐代文史研究已經(jīng)達到極度完整周密的程度,無論人事、制度、地理、典籍,都已可說達到了無剩意的程度,需要學者綜合總體,透達一層,解讀作品,也臧否人物。我在所有這些文章中,贊賞某人絕不任意拔高,更不掩飾他的局促與惡行;同樣,我也不認為有什么人刻意就是反面人物,歷史的褒貶只是說明史家曾經(jīng)有過的態(tài)度,根據(jù)文本與事實對歷史人物作立體觀照和多元考察,在此基礎上給以評述,方是寫作者的責任。 我追求的第三點是堅持現(xiàn)代傳記文學的立場,主要指歐洲特別是英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的立場。此一點,我聽聞于本師朱東潤先生,并通過最近二三十年對西方傳記的廣泛閱讀而加深認識。傳記記載的對象可以是偉大人物,也可以是普通民眾;他可能做出過改變?nèi)祟愡M程的貢獻,也可能只是平凡人家的普通一員。傳記最重要的追求是真實,即如實還原傳主一生的人生軌跡。站在傳記作者的立場,既可以是旁觀者,也可以是遠距離的考察者。傳記作者應該重視傳主的日記、書信、同時代人的觀察與敘述、對傳主揄揚或詆毀的各種記錄,更要綜合利用這些文獻,透過表象來進入傳主的內(nèi)心,寫出他的所慮所想,揭示他在決斷過程中的謹慎或武斷,當然更要分析他成功和失敗的內(nèi)在原因。讀者當可理解,這與中國傳統(tǒng)史書的存褒貶、載大節(jié)是不同的,與此間經(jīng)常見到的或通篇歌頌、或徹底否定的寫法也完全不同。我希望嘗試達到這些目標,能否達到當然還要由讀者來評判。 本書各篇,皆首發(fā)于《文史知識》,承責編孫永娟女士做過認真校訂。此次改由中華書局上海聚珍公司出版,謝謝賈雪飛女士的支持,更謝謝責編吳艷紅女士、劉堃女士仔細審讀,研究生謝聞悅、文字編輯陳思月協(xié)助核查文本。 陳尚君 2024年7月2日于復旦大學光華樓 陳尚君,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心主任、文科資深教授。四十多年來,專治唐宋文學和古典文獻,編著《唐五代詩全編》,主持點校《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著有《我認識的唐朝詩人》《唐詩求是》《貞石詮唐》等。 序 如實傳達唐朝詩人的喜怒哀樂 詩人李隆基 沒有他就沒有盛唐時代 若即若離的尷尬交往 孟浩然在張九齡荊州幕府之始末 杜甫與鄭虔的忘年交 杜甫與高適的友誼 詩人賈至 被忽略的盛唐名家 元結(jié)在道州 狂生任華 從粉絲立場推動李杜齊名的第一人 詩人劉長卿的兩次遷謫 作為詩人的茶圣陸羽 貞元年間的詩人盧綸 且說會寫詩的中唐五竇 韓愈在汴州 韓愈的最后時光 詩人張籍與白居易的交往始末 新見唐韓益《悼亡詩八首》發(fā)微 詩人朱慶余 人生道途上有幸有不幸 詩人黃滔 歷經(jīng)曲折終得成名的閩南文宗 詩人杜荀鶴的亂世書寫與末路榮毀 詩人馮道 武夫政權(quán)與文人政府共治時代的農(nóng)儒名相 曲子相公和凝 文武兼資的斷獄愛好者 作為詩人的南唐三主 詹敦仁父子 寫下唐詩最后一抹余暉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