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以簡潔優(yōu)雅的筆調,重現(xiàn)余秋雨先生從出生到成名成家的人生經(jīng)歷。
少年時,受到家鄉(xiāng)民情風俗的滋養(yǎng),懂得了中國民間的人倫物理。在成長中,于饑餓和災難中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冷冽,而在半山老屋中的苦讀古籍和在外文書庫中的冒險翻譯,讓他遍歷中西傳統(tǒng)經(jīng)典,寫出了一系列論述世界人文科學的重要著作,在人文領域獲得了很高的社會評價。
對于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集體人格的研究,是余秋雨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他經(jīng)歷了許多磨難,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人生代價。經(jīng)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他的作品在海內外廣泛傳播,他對中國文化的描述,對中國人集體文化人格的確認,令人耳目一新。
本書側重于闡述、分析余秋雨先生的作品特色和價值,及其所引發(fā)的社會影響,對于讀者了解余秋雨先生的生平、創(chuàng)作以及當代文學史是不可多得的一本書。
1.經(jīng)余秋雨先生審訂認可的唯YI傳記, 全面展現(xiàn)余秋雨的人生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著述
2.重現(xiàn)余秋雨先生從出生,到成名成家的人生經(jīng)歷,并對余秋雨先生在理論建設、散文創(chuàng)作、傳播中國文化等方面的突出貢獻進行了全面的評述,對于讀者了解余秋雨先生的生平、創(chuàng)作以及當代文學史是不可多得的一本書。
3. 材料真實詳盡,作者深受余秋雨先生的文學、美學理念和文藝創(chuàng)作的影響,自己也長期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并在文化系統(tǒng)任職多年,因而對于余秋雨先生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都耳熟能詳,且對于中國當代文學有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思考。
4. 收錄40余張影像選輯,展現(xiàn)余秋雨先生創(chuàng)作、文化考察、演講及其家人的珍貴影像 。
前 言
本書原來的書名是《重新定義中國人》,這是借用了柏楊先生對秋雨先生的評價。后來又覺得這個書名太大,就改了。但這篇前言還是要從重新定義中國人說起。
秋雨先生早年切身感受過中國文化的冷冽,后來在神秘的半山老屋中苦讀中國古籍,又冒險潛入外文書庫進行了系統(tǒng)的鉆研和翻譯,這讓他深諳中西經(jīng)典。后來,在改革開放之初,針對長久的極左封閉,他又寫出了一系列論述世界人文科學的重大著作。這一切,使他獲得了極高的社會評價,因此被推舉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還擔任了幾所著名大學的博士學位答辯委員會主席。
正是在這樣的高光時刻,一道巨大的精神裂谷橫亙在他面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引起了全方位的對比性反思,國內外不少人士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發(fā)出了整體質疑,丑陋的中國人民族的劣根性等論述不絕于耳。
國外對中國人的偏見由來已久,對此秋雨先生早有關注。他研究過明清時期歐洲來華的幾批耶穌會傳教士的書簡,如英國馬嘎爾尼訪華使團的記錄,而讓他產(chǎn)生極大心靈震動的,是看到美國早期報刊上描繪中國人的漫畫。隨著排華濁浪的興起,漫畫中的中國人形象越來越被丑化,甚至被丑化成異類、丑化成動物。但事實上正是這些中國勞工,以驚人的辛勞和智慧,完成了美國最艱難的鐵路工程,為美國立下了巨大功勞。
看到中國人長期受到整體貶斥,秋雨先生深感痛心,因為這與他已經(jīng)通悉的中西方文化格局完全不符。正在這時,他讀到了英國哲學家羅素對中國的一些論述。
20 世紀初,羅素曾到中國考察。當時的中國,備受列強欺凌,一片破敗,讓人看不到希望。但是這位哲學家卻說:
進步和效率使我們富強,卻被中國人忽視了。但是,在我們騷擾他們之前,他們還國泰民安。
白種人有強烈的支配別人的欲望,中國人卻有不想統(tǒng)治他國的美德。正是這一美德,使中國在國際上顯得虛弱。其實,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國家自豪得不屑于打仗,這個國家就是中國。如果中國愿意,它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
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文化最重要。只要文化問題能解決,無論中國采取什么樣的政治體制和經(jīng)濟體制,我都接受。
羅素對中國歷史了解不多,卻顯現(xiàn)出如此公平的見識。這使秋雨先生下定決心擺脫已有的名譽和地位,獨自奔赴西部高原,他只想在那里找到能夠說服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實物證據(jù)。他在荒涼的漢唐遺址間一點點梳理,并急切地在小旅館寫成文章向外界報告。他把自己的這一行動,稱為穿越百年血淚,拜謁千年輝煌,尋找中國人的集體文化身份。
沒想到,這一行動竟然產(chǎn)生了無與倫比的文化奇跡。全球華文世界本來就有森嚴的政治壁壘,他的書卻穿過一切壁壘,受到幾乎所有華文讀者的由衷歡迎。近三十年來,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只要能閱讀華文的,幾乎沒有一個人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他,用國際觀念,把中華文化的整體神貌勾勒給了今天的世界。因他,當代華人在文化心態(tài)上可以心安理得,不卑不亢。
也就是說,他喚醒了一個龐大族群心底的文化密碼。他已經(jīng)遠遠不只是一個學者、一個作家。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曾這樣稱贊秋雨先生:他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在當代世界罕見的向心力奇跡,我們應該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說: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在臺灣地區(qū),秋雨先生遇到了當年以《丑陋的中國人》一書聞名的柏楊先生。柏楊先生握著秋雨先生的手說:兩個字,羨慕。羨慕你以大規(guī)模的文化遺址考察,重新定義了中國人。
從集體文化人格上重新定義了中國人,這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事情,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就連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也對到訪的中國領導人說:20 世紀后期,海外華人重新對中華文化產(chǎn)生感動,主要是由于余秋雨先生的書。前不久讀到一篇研究秋雨先生的文章,正是以賈平凹先生所說的歷史將會敬重為題,為賈先生的論斷列舉了十多條理由。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香港地區(qū)資深記者、文藝評論家、《亞洲周刊》副總編輯江迅先生。關注秋雨先生三十多年,對于秋雨先生的為文為人很有研究。筆者與他也相識多年,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他代表香港《亞洲周刊》來采訪,筆者全程陪同,行旅中相談甚歡,情誼日深,成為密友。這次從文章中又聽到了他那發(fā)自肺腑的聲音,與筆者產(chǎn)生了心靈共鳴。因此,我決定把《歷史將會敬重》一文作為本書的附錄,推薦給讀者,讓它產(chǎn)生壓軸的力量。
對于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集體人格的研究,是秋雨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他經(jīng)歷了許多磨難,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人生代價。正如新加坡總統(tǒng)文化獎獲得者郭寶崑先生所言:他以曠世的才華和毅力,創(chuàng)建了中國文化在當代世界的全新感知系統(tǒng),既宏大又美麗,功績無人可及。
江迅先生在文章中感慨:在歷史上,真正的文化巨峰少而又少,一旦出現(xiàn),同時代的人往往很難辨識,因為大家被太多流行的價值系統(tǒng)擋住了眼,而文化的高度又無法用權力標志和財富標尺衡量出來。但是,如果歷史還值得信任,那么,高度總會還原。
筆者確信,歷史值得信任。對于這樣一位為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做出世界性定位的智者、勇者,歷史一定會給予應有的敬重。為秋雨先生寫傳記,并不是筆者所能擔當?shù)。秋雨先生自己寫的記憶文學《借我一生》《門孔》,已經(jīng)帶有自傳的性質。據(jù)我所知,近二十年,在世界各國大學深造的華人學生常常把研究秋雨先生作為自己的學位論文選題。有的出版社還編印了他的文化大事記和文化檔案。我的這本書,盡量不與這些文本重復。其中很大部分是對他的學術著作的重新研讀。既然學術意味較濃,稱評傳也算合適吧。
本書從動筆到成稿,整個過程都沒有告訴秋雨先生。所用資料都是從散落各處的文化信息中搜尋、比勘所得。相比之下,臺灣地區(qū)報刊留存的資料更多一點。我很期盼在此書付印前,能把清樣讓秋雨先生過目,做一些校核。有關秋雨先生的妻子馬蘭老師的資料,我搜尋的難度更大,只能從當年的報刊上摘尋一些零星報道。本書寫她,主要是表述筆者看過她幾臺著名演出后的觀劇體會。那些無與倫比的美好印象,歷久彌新,實在難以磨滅。據(jù)說馬蘭老師并不希望別人寫她,那我這次是冒險了,但愿出版后她能讀得下去。
江學恭
2022 年8 月
江學恭:
筆名華之,著名文化學者,文化事業(yè)綜合策劃管理專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曾任湖南省作協(xié)書記、副主席,省文聯(lián)書記、副主席。著有《繆斯之戀》《美德與人生》《雪野鴻爪》《大美可追》等作品。
前言
第一章鄉(xiāng)村
余家
上學
高山夜路
寫信
離開
第二章上海的學校
中學
饑餓
大學
第三章文化引領
黑海銀桅
建立整體國際觀念:《世界戲劇學》
建立心理美學觀念:《觀眾心理學》
建立人文史學觀念:《中國戲劇史》
建立杰作生成觀念:《藝術創(chuàng)造學》
第四章院長
管理者
守護者
辭職
第五章苦旅
文化地圖
語言魅力
第六章千年一嘆
悲愴的遠方
尼泊爾沉思
歐洲的對比
第七章演講的旋風
《中華文化為何長壽》
《中華文化的非侵略本性》
《駁文明沖突論》
《第四座橋》
環(huán)島演講
第八章四項澄清
誹謗浪潮的源頭
說幾句重話
第一項,所謂石一歌
第二項,所謂詐捐
第三項,所謂阻止請愿
第四項,所謂文史差錯
第九章文化群峰
記憶文學
《中國文脈》
《君子之道》
《修行三階》
《極品美學》
《老子通釋》
《周易簡釋》
《佛典譯釋》
《文典一覽》
《暮天歸思》
大隱
第十章妻子馬蘭
你的眉眼
驚鴻一瞥
真正的高峰
行家的口碑
首席的創(chuàng)新:《秋千架》
封凍之后
畫一個句號:《長河》
第十一章以詩為結
說明
我的家譜
此生匆匆
何必再說
如如
附錄
歷史將會敬重(香港《亞洲周刊》江迅)
影像選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