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能力從來都是一個由儉而豐的“收藏”和“傳承”的長期積淀過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個經(jīng)典性的前人總結(jié),告訴我們的核心經(jīng)驗也就是“多讀”是訓練語言能力的基礎(chǔ)。而文學閱讀則是不可或缺的。這是因為文學閱讀與語言教育之間有一種相諧相生的關(guān)系,這是一個國內(nèi)國外的普遍共識。文學作品以其自身的審美可以消解語言課的程式化、模式化的機械、單調(diào)、乏味、枯燥,以其自身的精彩更比其他文本能夠激發(fā)閱讀興趣和熱情,甚至讓人讀不釋手,“苦讀”變成“樂讀”。
本教材選材于1945年以來的德語當代文學,因為這個時期的德語文學站在了社會的、歷史的、思想的、哲學的高度鳥瞰社會和生活,放映了西方人/德語國家人的精神訴求、價值取向、理想追尋、審美趣味或者他們的歷史、文化、政治、國情、當前之種種,從而符合高年級德語文學課的設(shè)置目標:繼續(xù)提高和深化學生的德語能力,拓展他們的德語語言文學學識和對所學語言國的認識了解,增強本學科的語言文學專業(yè)內(nèi)涵,將外語學習從傳統(tǒng)的記憶和模仿模式向思考和研究的方向轉(zhuǎn)換。
高年級德語專業(yè)課程設(shè)置,一個首要目標是繼續(xù)鞏固、擴大、提高、加強和深化學生們的外語水平與能力。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標,種種教學法的理論和思考中在方法上說到底只有一個,那就是引導學生去多讀、多練、多寫、多看。語言能力從來都是一個由儉而豐的“收藏”和“傳承”的長期積淀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個經(jīng)典性的前人總結(jié),告訴我們的核心經(jīng)驗也就是“多讀”是訓練語言能力的基礎(chǔ)。許多作家就有這樣的經(jīng)歷,開始只是對作品閱讀感興趣,讀得多了,積累了語感,然后就開始了自己寫作,最終成為“語言大師”。實際中大家也都有這樣的體會:在非母語的環(huán)境下要想學好外語,別無其他,就得“多讀”,每天都要閱讀外文,越多越好,越深入越有成效,以扎扎實實的閱讀來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日積月累外語上的知識和修養(yǎng),堅持不懈地達到韓愈之所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閱讀和多讀,原則上說讀什么都行,德語報紙、雜志、書籍、文章,或者在今天這個網(wǎng)絡(luò)時代自然也包括“讀屏”和“讀圖”。但更好是要有或者說不能夠缺少文學閱讀。這是因為文學閱讀與語言教育之間有一種相諧相生的關(guān)系,這是一個國內(nèi)國外的普遍共識。中外教育學家都十分強調(diào)文學閱讀。五四前后我國教育就曾出現(xiàn)過文學教育與語言教育相互配合的局面;1918年胡適提出的“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口號,把“國語”和“文學”緊密結(jié)合在了一起。德國當代著名外語教育學家哈·魏因里希(Harald Weinrich)教授,甚至還提出在外國人學德語的教學課上“從第一周起就要使用文學”,闡述說“只有文學才能使得語言課讓人能夠忍受”。魏因里希教授的主張聽起來或許讓人覺得有些極端,實則極富創(chuàng)見,其中包含著一個基本的事實:文學作品形式多樣、生動鮮活、趣味盎然,有故事、有情節(jié)、有人物、有性格、有矛盾、有沖突、有意象、有情懷……一言以蔽之,以其自身的審美可以消解語言課的程式化、模式化的機械、單調(diào)、乏味、枯燥,以其自身的精彩更比其他文本能夠激發(fā)閱讀興趣和熱情,甚至讓人讀不釋手,“苦讀”變成“樂讀”。
一旦“樂讀”,便有可能形成“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天人合一讀書境界或精神召喚,便有可能心性和諧地進入文本,與文本融為一體,通過眼睛和心靈對文字的反復觸摸而自然而然地生成對語言文字的敏銳力、感覺力。從“樂讀”的通道進入文本,對于豐富詞匯,形成流暢的語感,把握貫通的文氣,駕馭多彩的語言和達到更深層次的語言理解將產(chǎn)生的作用不言自明。
Alfred Andersch Die Kirschen der Freiheit
Sansibar oder der letzte Grund
Wolfgang Koeppen Tauben im Gras
Das Treibhaus
Der Tod in Rom
Martin Walser Ehen in Philippsburg
Halbzeit
Heinrich Boll Und sagte kein einziges Wort
Ansichten eines Clowns
Gruppenbild mit Dame
Die verlorene Ehre der Katharina Blum
Giinter Grass Die Blechtrommel
Katz und Maus
Die Rattin
Mein Jahrhundert
Siegfried Lenz Deutschstunde
Christa Wolf Der geteilte Himmel
Nachdenken fiber Chrism T.
Kindheitsmuster
Erika Runge Bottroper Protokolle
Max von der Grun Irrlicht und Feuer
Gtinter Wallraff Industriereportagen
Ganz unten
Jurek Becker Jakob der Lfigner
Botho Strauss Die Widmung
Paare, Passanten
Monika Maron Flugasche
Erwin Strittmatter Der Laden
Patrik Suskind Das Parffim
Elfriede Jelinek Die Liebhaberinnen
Die Klavierspielerin
Zoe Jenny Das Bliitenstaubzimmer
Bernhard Schlink Der Vorleser
Ingo Schulze Simple Storys
Arno Geiger Es geht tins gut
Thomas Brussig Am ktirzeren Ende der Sonnenallee
Daniel Kehlmann Die Vermessung der We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