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著名評論家仵埂的最新思想隨筆集,收錄了他近十年文藝評論寫作的精選篇目,以感性形象的表達,展現(xiàn)他對歷史文化、社會人生諸多問題的哲學思考。這部思想隨筆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諦聽天界的那一縷訊息,回望歷史人物,對比中西文化,以睿智的筆觸記錄了時代滄桑巨變在我們生活中的投射;第二部分緘默與沉思,探討了時代與生活的困頓、沖突與纏繞,是對歷史與當下現(xiàn)實的反思;第三部分驚詫與漠視,關注個體的特異性,挖掘日常中被忽視的生命異在與文化密碼。作者善于將自己多年的學術積累、藝術感悟和人生體驗融匯于文章之中,以輕盈的文字和藝術化的表達呈現(xiàn)了他獨到的觀察與思索,行文自在,不拘一格。
后 記
就隨筆散文寫作而言,這是我最為滿意的一部作品,敝帚自珍吧。自珍者,乃與前相比,這部集子的創(chuàng)作心境,頗為不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千古事說不上,寸心知卻是真切的。正因寸心生喜,于是尤為自珍。這部集子里的文章,一多半來自我的公眾號幡然之得。感謝互聯(lián)網(wǎng)提供了這個平臺,讓我有了揮灑張揚自我精神的機會。作為自媒體,文責自負,好壞賴不得別人,也沒有人為你承擔連帶責任。如若文章上報刊,出了錯,編輯便也跟著受累。自己為自己負責,一下子沒了羈絆,所以寫得灑脫且隨性。
我的公眾號由劉曉芳博士打理,每到發(fā)稿前兩日,她便來催稿。我只好從俗務中抽出身來,將自己埋在公眾號的寫作里。從2021年6月發(fā)布第一篇文章,距今已兩年多。正因為寫得恣意和放縱,真正體驗到了寫作的快樂。當然,也非絕對的自由,只能在隱約的邊界之內(nèi)自由揮灑。但因其沒有了投稿目的之制約,沒有了學報體文章的規(guī)范要求,沒有了職稱或課題的壓力,沒有了核心期刊發(fā)表的困窘,真有一種解放的感覺。
既然失去了這如許的功利性目的,那這樣的寫作到底是為了什么呢?為了吐出結在自己心中的絲來。這些思想之絲,本已長久蘊蓄心中,只待時機成熟,將它吐出就行。人吶,還有這樣一種內(nèi)在需要,就是通暢地表達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除了口語,一個人習練了運用文字語言表達自我心境的能力,它生長為內(nèi)在渴望,壓抑它有如傷害。于此我相信,古代那些高懸文字之劍的年代,卻總有人冒著生命危險犯禁,他實在是遵從了一個人之為人的自然法則,依從本己之愿,傾吐積郁心情。表達,恰是從自然原則里延伸出來的天賦人權。感謝上天賦予人這種能力,我喜歡運用這個天然權利。
人多有惰性,我也不例外,盡管內(nèi)心有千絲萬縷想吐露,但也須有契機。公眾號每期的催促,就是一種達成,最終成就了這一組文章。在我而言,每期交出文章即可。但對公眾號的管理者劉曉芳來說,則還有排版、配圖、提煉段落等工作,這些都挺費事挺麻煩。她亦有自己的事情,一邊讀博,一邊任教,忙得一塌糊涂。她的熱心,也讓我懈怠不得。
隨筆集分三部分,第二、三部分多為這兩年所寫公眾號文章,第一部分所收錄多為《西安晚報》副刊為我開設的專欄文章。這個專欄,大約寫了兩個月。受報紙篇幅要求所限,文章皆為一二千字的小文。在此要感謝高亞平先生,沒有他的美意,也就沒有這一批小文章。
寫作中,我還獲得許多好友無私的支持和鼓勵,王宏利先生就是一個。我們是老友,相識相交近三十年了。他知道我搞文藝批評,以他人作品作為研究對象,生發(fā)個人觀點。批評當然不能天馬行空,自說自話,它必須囿于研究對象所及的范圍內(nèi)。因之,宏利先生說:你為什么不寫自己的東西?你有那么多思考,寫出來多好哇!于人于己都好。他的話觸動了我,也激勵了我。后來,我每有新文發(fā)出,他常與我探討,說出自己的觀感。有時候是肯定和夸贊,有時候與我商榷,提出不同的想法意見,真誠懇切地與我交流討論,動輒煲電話粥一兩個小時。這些,都極大地鼓舞了我,使我在辛勞之余,感到了思想收獲的喜悅與甘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