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昆蟲作為人類食物的作用,從史前的過去到現(xiàn)在的食物趨勢,包含甲蟲、蝴蝶、螞蚱和許多種類的幼蟲。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許多文化中令人毛骨悚然的爬行動物的烹飪用途,也了解到昆蟲在緩解全球食物短缺和自然資源過度開發(fā)方面的潛力,以及世界級廚師在使昆蟲成為西方消費者的美味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
前 言
昆蟲在人類生活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為人類分解垃圾,為人類的農(nóng)作物授粉,并抑制農(nóng)業(yè)害蟲。昆蟲給予我們彌足珍貴的產(chǎn)物,如蜂蜜、蠟、絲綢、豐富多彩的染料(胭脂紅)以及上光劑(蟲膠)。昆蟲曾經(jīng)是藥材,人類也曾利用螞蟻口器當作縫合線,而蠅蛆至今仍是傷口清創(chuàng)的一把好手。昆蟲因其令人心動的美麗外表成為裝飾品,如甲蟲翅膀藝術(beetlewing art)與珠寶飾品,從藝術形式誕生之初,昆蟲就為人類帶來了圖案樣式上的靈感。
而有些昆蟲則作為人類的寵物而備受呵護,為人類提供娛樂消遣,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飼養(yǎng)“鳴蟲”蟋蟀與繁殖斗蟋的歷史。人類對昆蟲可以說是又敬又怕,在歷史上一直將其當作人格與神格的化身。在古埃及文化里,圣甲蟲金龜子是晨曦太陽神—凱布利(Khepri)的神圣化身;對古希臘人而言,飛蛾象征女神普賽克(Psyche)與靈魂;對希伯來人而言,蒼蠅之王—別西卜(Beelzebub)就是撒旦本人;對佛教徒而言,蟬象征著涅槃輪回;對住在南加利福尼亞州的美洲原住民而言,攝食紅收獲蟻(red harvester ants),會給他們帶來透視能力并獲取超自然力量。在印度的耆那教中,因教義中的“不害”(ahimsa)原則(非暴力),將一切生靈都定義為神圣且不可侵犯的存在,最虔誠的教徒在行走時會清掃去路,以免踩死任何一只小蟲子,同時還要遮住嘴巴,免得一些小蟲子飛進嘴里丟了性命。
食蟲習慣(entomophagy),意味著人類有意地食用昆蟲,這僅僅是人類依賴昆蟲的一種方式,自人類誕生以來,我們從未改變過。食用昆蟲自然是因為它們營養(yǎng)豐富,而且味道鮮美。有些昆蟲可以當作主食,而有些昆蟲則充當美味的小零食,或充當味道濃郁的調(diào)味料;一般情況下,昆蟲是其他食物的陪襯:隨處收集一些小蟲子和漿果,再加上一些堅果—這就是人類最早的零食;還有一些昆蟲,如蠶蛹,是另一種人類利用昆蟲作業(yè)后產(chǎn)生的副產(chǎn)品食材。
我最喜歡的昆蟲食物是彝斯咖魔(escamoles),外號叫作墨西哥“沙漠魚子醬”。它們看似小白豆或松子,但口味酷似剛從玉米棒上切下并浸過黃油的嫩甜玉米粒。因其外觀,彝斯咖魔有時被戲稱為螞蟻“卵”,但它們實際上是“光胸臭蟻屬”(Liometopum apiculatum)螞蟻的幼蟲和蛹。它們原產(chǎn)于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的部分地區(qū),在某些沙漠植物的根部可以找到它們的蟻巢。
墨西哥人視彝斯咖魔為佳肴美饌,當?shù)厝藢⑵渑c辣椒、大蒜和洋蔥炒在一起,既可搭配玉米餅,也可單獨食用,人們對這道佳肴美饌的喜愛之情可追溯至前西班牙統(tǒng)治時期。彝斯咖魔一名源自當?shù)氐募{瓦特爾語“azcamolli”,本意是“燉螞蟻”。彝斯咖魔對阿茲特克人而言是一種貢品,在特殊場合進獻給他們的皇帝—蒙特祖馬二世(統(tǒng)治時期為1502—1520年)。如今,在墨西哥城與其他城市繁華地帶的高級餐廳中,這道佳肴美饌價格不菲。這個價格意味著彝斯咖魔的供應受季節(jié)限制(每年2月至4月供應),以及捕捉難度。人們把追蹤捕獲這一美食的人稱為“彝斯咖魔羅斯”(escamoleros),他們冒著被黑螞蟻叮咬的危險,從蟻巢挖出螞蟻幼蟲。經(jīng)驗豐富的彝斯咖魔羅斯懂得細水長流,僅捕獲蟻巢內(nèi)的少部分幼蟲,會留下充足的幼蟲以保證蟻群能再次恢復元氣?刂坪貌东@量,可以保證彝斯咖魔羅斯能持續(xù)在同一蟻巢捕獲幼蟲長達40年或更長時間。然而,由于彝斯咖魔供不應求,誘使沒有經(jīng)驗的偷獵者過度捕獲幼蟲和破壞蟻巢,導致螞蟻數(shù)量銳減。
食用螞蟻幼蟲這一想法可能會遭受部分人嫌棄,但若能在墨西哥以外的地方買到這些螞蟻幼蟲,且不必擔心這些螞蟻遭受濫捕之災,我可能會很樂意三天兩頭就吃上一次。這些螞蟻實在太美味了!
我與大多數(shù)北美人一樣,從小到大都與昆蟲食物無緣,至少從沒有特意去捕捉昆蟲當作食物。一直以來,西方文化將昆蟲食物拒之門外,而事實上我們才是少數(shù)派。在世界上大多數(shù)文化中,昆蟲一貫是受人喜愛的食物。其實,現(xiàn)下世界各地估計有20億人常以昆蟲為食。1
若你一想到要捧著一碗爆炒昆蟲,就渾身起雞皮疙瘩,那再仔細想一想吧,其實昆蟲衍生出的食材早就無時無刻不在滲透你的菜單了。胭脂紅取自胭脂蟲(Dactylopius coccus),是天然的紅色食用色素,常用來給酸奶、果汁、甜點與蛋糕著色。蟲膠是一種樹脂,由雌性紫膠蚧(Kerria lacca)分泌而來,可以澆到藥丸和糖果上,令其表面光滑有光澤,還可以延長柑橘類水果和蘋果的保質(zhì)期,同時為其更添一層光澤。
而且,我們時常在不知不覺間吃下整只昆蟲,或昆蟲的一部分,不可能將其全部移出人類菜單。在我們的新鮮水果、蔬菜和谷物中,都有這些小蟲子的蹤跡,最終,它們還會出現(xiàn)在加工食品中。政府對食品中昆蟲“瑕疵”與“污物”的含量設置了可允許的上限。根據(jù)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食品缺陷水平手冊》(Food Defect Levels Handbook)的標準,每100克(⅓—½美式杯量)花生醬中,昆蟲碎片的含量可能多達30個,而50克(¼美式杯量)小麥粉中,昆蟲碎片的含量可能多達75個。2然而,消費者的健康并未因這種“污染物”而受到嚴重影響(除了那些過敏人群)。
對大多數(shù)西方人來說,只能接受在感受異國風情美食的宴會上、昆蟲學節(jié)日、挑戰(zhàn)“極端”美食的電視節(jié)目、生存主義者旅行指南和旅行者的冒險活動中,做出故意吃下昆蟲這種事。但在近幾年,昆蟲食品似乎正逐漸發(fā)展為主流。目前,歐洲和北美的食品雜貨店和商店里,都擺放著用昆蟲做成的新式美食,一小部分廚師和企業(yè)家已經(jīng)開始試圖說服那些滿腹疑心的西方消費者,令其相信小蟲子也能變成美味小零食。許多報紙和雜志的標題,將昆蟲奉為“超級食品”(指具有較高營養(yǎng)價值又健康的天然食物)和“最熱門的全新食品趨勢”。與此同時,糧食安全專家認為,昆蟲至關重要,其可為我們的后代提供可持續(xù)的、豐富的蛋白質(zhì),還為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了另一條途徑。3一些國家已創(chuàng)建全新的大規(guī)模養(yǎng)殖體系,可以大規(guī)模地生產(chǎn)昆蟲食品。
應不應該在我們的飲食中加入更多的蟲子?昆蟲真的具有營養(yǎng)嗎?若答案是肯定的,為何其會招致我們當中一部分人的深惡痛絕?五洲四海的眾多文化又是如何把昆蟲融入飲食的?相比其他動物,飼養(yǎng)昆蟲的可持續(xù)性是否更強?拓展野捕昆蟲貿(mào)易,能否為邊緣化群體帶來收入和糧食安全?在本書中,將會對以上問題和一些其他問題作相關探討。
盡管大家常常認為這一話題挑不起大梁,但對于像我這樣沒有接受過昆蟲學培訓的人而言,昆蟲作為人類食物的相關文獻數(shù)量龐大,且多半錯綜復雜。話雖如此,在接下來的章節(jié)中,我將化身為女東道主與主廚,帶領各位讀者環(huán)游世界,并奉上我精心挑選出的可食用昆蟲的菜單。雖說昆蟲食物的種類繁多,但這可不是大雜燴。相反,我準備了能令各位讀者垂涎三尺的一肢半節(jié):世界各地的可食用昆蟲趣聞、烹制習慣,甚至還有幾份食譜,萬一你想自己嘗試看看呢。菜單上的食用蟲肉,大多數(shù)為野生的,養(yǎng)殖而來的僅占少數(shù)。我甚至還想給大家分享一些可以家養(yǎng)的昆蟲種類。邀請你在桌邊落座。祝你有個好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