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繪畫承載著時間的痕跡,將抽象的時間形象化地呈現
折射出繁盛與危機并存的紫禁城歷史映像
★歲時節(jié)令、寒來暑往、花開葉眠、斗轉鐘鳴、帝后起居……
展現了清宮中人對時間的感受和體悟
★亦真亦假,亦虛亦實,乾隆皇帝將青年、中年、老年的自己畫入仿古行樂圖
表達了帝王對自我身份與自我時間的理解
★時隔數百年,如何還原以乾隆朝為代表的清代宮廷繪畫?
我們或許永遠無法抵達歷史的真實,但可以為歷史提供自身的解讀
序言
聶崇正(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中國古代的宮廷繪畫,知名度最高的大概非宋徽宗趙佶時期莫屬。之后的元、明、清三朝雖然宮廷中也招納畫家并繪有作品,但是寫入美術史繪畫史的卻寥寥無幾,或是空缺,或是一筆帶過,或是語焉不詳。我們從二十世紀中前期出版的若干美術史繪畫史著作中可以發(fā)現以上的現象。彼時美術史繪畫史敘述的重點,首先是宋元之前的繪畫作品,其次是明清以來的文人繪畫作品。這其中大概有些觀念上的誤讀,當時社會上普遍認為宮廷繪畫在內容方面是為統(tǒng)治階級、帝王將相服務的,缺乏人民性;而在藝術上又顯俗氣和匠氣,缺乏書卷氣,二者均不可取;再者畫史上有關元、明、清宮廷繪畫資料的缺乏,也是研究難度較大的原因之一。
不過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如此狀態(tài)有所改變。美術史界對明朝宮廷繪畫的研究開始顯山露水了,隨后對清朝宮廷繪畫的研究亦略見起色。尤其是后者,此前幾乎是無人問津的,現在也慢慢成了氣候。時至今日,美術史界對于清代宮廷繪畫的研究已漸入佳境舉辦展覽,公開博物館中的藏品;出版大型的圖錄畫冊以供觀賞和研究;還組織學術研討會相互探討;而且海峽兩岸乃至海內外幾乎同步出現了清朝宮廷繪畫研究升溫的現象。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時任故宮博物院業(yè)務部門領導的楊伯達(19272021)先生,極有遠見地提出一項工作,即整理院藏的清朝宮廷繪畫作品。這批清朝宮廷繪畫作品數量頗大,但卻從來沒有經過認真的編目,有的甚至還沒有文物號。這些作品大的有一面墻大小,是為貼落,小的只有巴掌般大小,屬于案頭玩賞之物。因為很長時間沒有加以整理,保存情況也很不理想,有些還是灰頭土臉的模樣。于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自始至終參與了這項工作,幾乎每天都在藏品庫房內進行整理,這既是體力勞動,又是腦力勞動。在整理的時候,我就比較關注這批文物,同時用筆和用腦(當時記性還比較好)做了些記錄,回到辦公室再將每天的觀感整理眷寫。日積月累,過目了大量的作品后,我逐漸就對這批繪畫作品有了與以往不同的看法。
在過目大量清代宮廷繪畫作品實物的同時,還有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查閱清代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當時尚未影印出版)。彼時有一個便利的條件,即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還屬于故宮博物院的建制,稱為明清檔案部,故宮的工作人員要去查閱檔案手續(xù)十分簡便,都是些熟悉的人,簡單登記就行。于是我就利用整理文物的空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翻看原始檔案資料,并且隨手將有關繪畫方面的信息,沒有按照急用先學的訓條,而是事無巨細地一律抄錄,制作成卡片。如此翻閱抄錄檔案的工作持續(xù)了近兩年的時間,這樣日積月累的成果很是可觀,卡片塞滿了一整個抽屜柜。當時尚無電腦,全靠動手動筆。那時明清檔案部所收藏的內務府造辦處檔案尚未制作成膠片,我們翻閱的還是檔案資料的原件。觸摸著這些數百年前陳舊且?guī)я薨櫟募垙垼环N歷史的滄桑感從心頭油然而生。于是,在此基礎上,我撰寫了一些介紹有關清朝宮廷繪畫的文章,刊發(fā)于若干種專業(yè)雜志上,引起了讀者的關注,后來我又將這類文章集為單行本出版。
一開始,投入清代宮廷繪畫研究工作的人并不多,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然不是起初單打獨斗的局面了,在美術史研究的隊伍中,形成了研究清代宮廷繪畫的方陣,出現了后浪推前浪的現象。在這個方陣中有了很多年輕的面孔,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其中的一位年輕的悍將趙琰哲。
趙琰哲本科、碩士、博士均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是我的校友、系友,畢業(yè)后供職于北京畫院理論研究部,從事的研究重點就是清朝宮廷繪畫。此前她已有《茹古涵今清乾隆朝仿古繪畫研究》一書出版,研究內容即為清朝乾隆時代的宮廷繪畫。此次再接再厲,又推出新著《紫禁城里的時間映像透視清代宮廷繪畫》,更上一層樓。本書以不同主題的清宮繪畫作品為研究個案,通過圖像分析與文獻記載,從中原、西洋、滿洲、自我、國家、古今、時空等多個層面,闡釋清宮繪畫中的時間表現議題。這在之前宮廷繪畫研究中還未有專門的探討,是一個全新的角度。
為此,趙琰哲找到我,希望能為其新著寫個序。趙琰哲博士學位的導師薛永年先生是我大學時代的同班同學。責無旁貸!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