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多爾諾[1]《走向成熟的教育》[2] 的扉頁中,有哈貝馬斯的一句總結性評論:如果分析的洞見這種洞見源于對苦難的經(jīng)驗的力量等于苦難,那么脆弱性和受傷性的尺度就是阿多爾諾哲學的潛力。[3] 哈貝馬斯早年寫下的這句話精準地概括出了阿多爾諾哲學的核心關懷。阿多爾諾曾經(jīng)在多處明確表達過這種關懷。在
《奧斯維辛之后的教育》一文中,他開門見山就指出奧斯維辛不再重演,是對教育的第一要求[4]。在阿多爾諾的視域中,屠殺數(shù)百萬猶太人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現(xiàn)代文明中野蠻的一面。要求奧斯維辛不再重演,不僅是要求人們消除種族偏見及因此偏見而做出的各種野蠻行徑,更是要求所有人通過批判的自我反思審視現(xiàn)代文明
[1] 對于Adorno 的翻譯問題,本書并沒有采用目前比較流行的阿多諾譯法,而是采用《德語姓名譯名手冊》(商務印書館1999 年版)中阿多爾諾的譯法。
[2] Theodor W. Adorno, Erziehung zur Mndigkeit, Suhrkamp, 1971.
[3] 這句話的原始出處參見Jrgen Habermas, Philosophisch-politische Profile, Suhrkamp, 1984, S. 166 。
[4] Theodor W. Adorno, Critical Models: Interventions and Catchwords, trans. Henry W. Pickfor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191.
本身。對現(xiàn)代文明本身的批判是阿多爾諾哲學的基調(diào)。他強調(diào):與奧斯維辛不再重復這一點相對立的話,那么關于教育理想的每次討論都是無意義和無關緊要的。[1] 這句話包含著阿多爾諾全部思考的基本方向,即朝向否定的東西,也就是哈貝馬斯準確指出的對苦難的洞見。
阿多爾諾之所以堅持聚焦苦難,與他的這個信念相關:在錯誤的生活中沒有正確的生活。早在其1931 年的就職演說《論哲學的現(xiàn)實性》中,他就給出了非常類似的對哲學任務的規(guī)定。阿多爾諾一開始就宣稱,全部的現(xiàn)實無法被理性所把握,言下之意就是,現(xiàn)實已經(jīng)不再是理性的或合理的。從此前提出發(fā),他根據(jù)主流哲學流派的失敗嘗試得出這樣的結論:所有試圖從總體上把握現(xiàn)實的哲學都必然會失敗。在后來的思想發(fā)展中,他不但沒有改變這個觀點,而且還把這種判斷運用到了其他領域。在《最低限度的道德》和《道德哲學的問題》中,他就明確堅持在錯誤的生活中沒有正確的生活這一主張。他斷然否定當時普遍流行的觀點,即道德哲學是教導人們?nèi)绾芜^正確生活的行為手冊,甚至夸張地指出,在錯誤的生活中僅僅是帶著審美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物也是一種錯誤,不再有美感或安慰,只有凝視著恐懼,承受恐懼的凝視,以及在消極的意識中始終保持著更好的可能性[2]。
誠然,聚焦于否定的東西與阿多爾諾身處的黑暗時代相關,但是他的觀點并非完全出于時代經(jīng)驗。上述想法與他所堅守的一些基本經(jīng)驗相關。在阿多爾諾看來,我們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絕對的善,什么是絕對的規(guī)范,甚至也不知道什么是人或者人性的、人道的,
[1] Theodor W. Adorno, Critical Models: Interventions and Catchwords, trans. Henry W. Pickfor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191.
[2] Theodor W. Adorno, Minima Moralia, in: 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d. 4, Suhrkamp, 1996, S. 26.
但是什么是非人性的,我們知道得非常準確[1]。他同時也指出,非人性的很多現(xiàn)象并非僅僅通過直觀就能被把握,而是需要理性反思的努力。阿多爾諾道德哲學的一個主要貢獻就是通過自我反思去澄清道德領域中盤根錯節(jié)的偏見。
阿多爾諾否定的道德哲學的另一個貢獻是,它并非完全只停留于苦難,或者并非完全只停留于錯誤的方面,仿佛人們永遠不知道正確的究竟是何物。對苦難的分析與反抗是為引出正確的東西。他認為,對錯誤的洞見包含著正確的標志,通過清掃錯誤的東西,正確的東西可能會顯現(xiàn):錯誤一旦得到確定的認識和準確的表達,就早已是正確的和更好的東西的索引了。[2] 如果阿多爾諾的道德哲學被稱為否定的話,那么否定是通往肯定的橋梁。但是與黑格爾不同,阿多爾諾不認為否定的否定直接就是肯定,即使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一種被強化到荒謬的壓制性意識形態(tài)的錯誤,在當今文化工業(yè)時代,僅僅從中讀出真正的道德是不可能的[3]。對否定之物的洞察與否定,只是為我們探求肯定的或正確的東西提供了索引。索引本身不能被等同于正確的內(nèi)容本身。因此,阿多爾諾的道德哲學一方面宣稱,在錯誤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無法直接過正確的生活,另一方面宣稱,否定的道德哲學的反思并沒有從正面提供什么是正確的生活。就如霍耐特在總結阿多爾諾與霍克海默合著的《啟蒙辯證法》的批判方式時所說,這種批判方式不直接宣稱或論證某種超越當前的規(guī)范或?qū)嵺`是正確的,它的真理要求只能在未來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衡量,即被他們所描述的這個社會中的成員是否在未來的某日同意接受他們的新描述,并且因此改變他們的
[1] Theodor W. Adorno, Probleme der Moralphilosophie, Suhrkamp, 1996, S. 261.
[2] Theodor W. Adorno,Kritik, in: 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d. 10, Suhrkamp, 1996,
S. 739.
[3] Theodor W. Adorno, Problems of Moral Philosoph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172.
社會生活實踐。[1]
在批判理論的傳統(tǒng)中,阿多爾諾的上述思想影響深遠。哈貝馬斯在描述與阿多爾諾的交往使自己獲得的最大收獲時曾說:如果我想描述一下在與阿多爾諾日常交往中塑造心性的力量給我?guī)淼囊庾R變化,那么這就是,遠離熟悉的詞匯和非常德國化的植根于赫爾德的浪漫主義歷史性的精神科學的世界觀。[2] 對哈貝馬斯來說,這種遠離與阿多爾諾在分析整個生活世界盤根錯節(jié)的復雜性時所持有的社會學洞見相關,而這種洞見源于阿多爾諾對否定性思維的信任,他認為否定性思維的分析性力量能夠解開這些盤根錯節(jié)的關系。早期的哈貝馬斯緊緊追隨著這種否定性思維。在著名的
實證主義之爭中,哈貝馬斯完全站在阿多爾諾的立場上批判以波普爾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義。在他構建自己的道德哲學時,人們還是能尋覓到阿多爾諾的影響。雖然他與阿多爾諾不同,不再聚焦于
什么是正確的生活這種倫理學的追問,并且嚴格地把道德與倫理分開,認為道德哲學只是反思普遍的行為規(guī)范本身,或者從否定方面說,他認為正確的生活究竟是什么這類實質(zhì)性的問題,道德哲學無法提供答案。盡管兩人對道德哲學研究對象的理解存在著這樣的差異,但是在認為道德哲學無法直接提供好生活的清單方面,哈貝馬斯與阿多爾諾是一致的,都堅持道德哲學應該保持倫理的節(jié)制,即無法針對好生活的具體內(nèi)容提供某種權威的回答。
在批判理論第三代領軍人物霍耐特那里,阿多爾諾的影響也清晰可見。在《論揭示批判的可能性》一文中,霍耐特挑戰(zhàn)了當時對《啟蒙辯證法》的幾種主流解讀,他認為在當代的社會批判中,該書提供的批判方式并非某種先驗式的批判。所謂先驗式的批判就是把
[1] Axel Honneth, Das Andere der Gerechtigkeit, Suhrkamp, S. 87.
[2] Jrgen Habermas,DieZeithatteeinendoppeltenBoden, Die Zeit,2003,September4,No.37.
批判的標準置于超越了被批判對象(社會和文化)的高度,然后往
往通過形而上學式的論證來為這種標準正名,最后用這種先驗的標
準來衡量當代文明是否偏離或違背了這類標準;裟吞刂赋觯骸秵
蒙辯證法》的論證過程不是追求這樣的目標,即建議從社會理論方
面對類歷史做另外一種闡釋,而是誘發(fā)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感知我們
貌似熟悉的生活世界,通過這種不同的感知,我們將會注意到生活
世界的病理特征。[1] 沿著分析與批判生活世界病理特征的道路,霍
耐特界定了社會哲學的主要任務。這樣的思路與阿多爾諾看待道德
哲學的思路保持了高度一致。在《為承認而斗爭》中,即使霍耐
特試圖充分挖掘社會批判背后的規(guī)范標準,但是在說明這樣的標準
時,他也保持異常的警惕,一方面擔憂對這種標準的說明會顯得本
土化,從而可能會遭到一種保守性的指責,另一方面他又擔憂普遍
的形式化標準會顯得非?斩矗瑥亩赡軙萑胂闰炁械穆窂街
去。在衡量這種兩難處境之后,他選擇了頗為辯證的解決方式,即
堅持一種形式倫理學[2]。這種倫理學雖然提供了一種較為普遍的
批判標準,但是這種標準并非某種先驗的預設,而是社會成員追求
自我實現(xiàn)所依賴的必要條件,因此它具有倫理的屬性。很顯然,這
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與阿多爾諾的解決辦法有很多相似之處。阿多爾諾的道德哲學對后來的批判理論家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門克(Christoph Menke)、耶吉(Rahel Jaeggi )等人,都繼續(xù)討論了阿多爾諾道德哲學在當代的現(xiàn)實性,都試圖挖掘其中可供借鑒發(fā)揮的地方。可以說,當代批判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都還在積極汲取阿多爾
諾的思想遺產(chǎn)。
[1] Axel Honneth, Das Andere der Gerechtigkeit, Suhrkamp, 2000, S. 84.
[2] 詳細分析參見楊麗:《一種形式的倫理構想:理解霍耐特承認理論的關鍵》,載《哲學動態(tài)》2018 年第1 期。
盡管如此,總體來看,理論界對他的道德哲學的研究程度卻顯得并不充分?v觀國內(nèi)外對阿多爾諾的研究,關于他的辯證法、文化理論和美學理論的研究非常豐富,但是對其道德哲學的研究卻乏善可陳。這種失衡狀況的形成有諸多原因,既有他本人的原因,也有當時時代的原因。
首先,阿多爾諾有著深刻的道德哲學洞見,卻無傳統(tǒng)意義上的道德哲學專著。他只撰寫過一本以道德為題的專著《最低限度的道德》,該書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倫理學專著,并沒有系統(tǒng)地闡述道德哲學的諸多問題,如道德判斷的標準、道德行動的動機、后果,道德判斷與事實判斷的差異等問題。該書探討的問題在傳統(tǒng)道德哲學思想史中可以說是非常另類,或者說非常反道德,它所探討的主題恰恰是道德行為在當時如何不再可能。如果非得說它是一本道德哲學的論著,其唯一的認定標準也僅在于它確實反思了與道德行動相關的生活現(xiàn)象。當然,這并不是說阿多爾諾沒有專門討論過道德哲學的問題,他曾分別于1956/1957 年冬季學期和1963 年夏季學期,開設了專門討論傳統(tǒng)道德哲學的課程。在這兩門課程中,阿多爾諾專門討論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等人的道德哲學。阿多爾諾檔案館已將1963 年的課程以《道德哲學的問題》[1] 為題編輯出版。另外一門課程沒有留下錄音,由阿多爾諾夫人每次隨堂速記了下來。根據(jù)這些材料,阿多爾諾本想打算撰寫一部道德哲學論著,可惜尚未著手寫作便突然與世長辭了。[2]
其次,在20 世紀6070 年代,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和存在主義開始盛行起來,受這些思潮的影響,很多人認為道德哲學是無足輕
[1] Theodor W. Adorno, Probleme der Moralphilosophie, Suhrkamp, 1996.
[2] 參見《阿多爾諾全集》第7 卷編者后記: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d.7,Suhrkamp, 1973, S. 537 。
重的。在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道德、政治、法律等共同屬于上層建筑,它們由經(jīng)濟基礎決定,并無獨立性可言,因此人們著重關注經(jīng)濟領域的斗爭,例如如何提高工人福利待遇等實際利益問題。而在存在主義中,道德問題被簡單地視為個體自由決斷的問題,重要的是個體的決斷行動,至于決斷的理由是否有充足的道德理由作為支撐,并不是存在主義者考慮的重點。這兩股思潮的興起共同促成人們對道德理論的漠視。此外,在1968 年的德國大學生運動中,被當時德國學生運動認作是精神導師的阿多爾諾,直接站在了學生運動的對立面,是他親手舉報了占領社會研究所的學生,后來甚至公開與自己的學生對簿公堂。這導致在其逝世后的一段時期內(nèi),他的學術思想遭到了年輕一代的有意淡忘,他的思想被第二次放逐甚至長達二十多年之久。[1]
最后,20 世紀70 年代后實踐哲學的復興,不但沒有激發(fā)起學術界研究阿多爾諾道德哲學的熱情,反而使其再遭忽視。主要原因是實踐哲學的復興是以新康德主義道德哲學的面貌出現(xiàn)的。在德國,以《復興實踐哲學》論文集出版為標志,[2] 對話倫理學在德國悄然興起。在美國,羅爾斯《正義論》的出版則吹響了康德主義傳統(tǒng)實踐哲學回歸的號角。這兩種理論學說盡管差別很大,但均推崇康德的道德哲學。此時期,康德主義道德哲學研究欣欣向榮,而黑格爾主義的實踐哲學研究則門庭冷落,幾乎被邊緣化。盡管阿多爾諾的道德哲學并非黑格爾主義的,他對道德哲學問題的深入探討甚至主要是以康德哲學為對象,但是由于其思想形象是黑格爾主義式的,其所屬的法蘭克福學派也主要以左翼黑格爾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標簽
[1] Robert Hullot-Kentor, Things Beyond Resemblanc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1.
[2] Riedel, M.(Hg.): Rehabilitierung der praktischen Philosophie Bd. 1: Geschichte, Probleme, Aufgaben, Verlag Rombach Freiburg, 1972; Rehabilitierung der praktischen Philosophie Bd. 2: Rezeption, Argumentation, Disskussion, Verlag Rombach Freiburg, 1974.
變得廣為人知,因此實踐哲學的復興并未推動阿多爾諾的道德哲學走入當時的學術界討論。
他的道德哲學遭受的冷遇,最典型地體現(xiàn)在紀念阿多爾諾80 誕辰學術研討會上。該研討會由弗里德堡與哈貝馬斯共同主持,會議的論文集由于蘇爾坎普出版社出版。[1] 研討會的專題有阿多爾諾的否定辯證法、社會批判理論、美學,唯獨沒有道德哲學。更糟糕的是,會議的基調(diào)竟是對阿多爾諾思想的全面批判。例如,由哈貝馬斯主持,H. 杜比爾、H. 布魯克霍斯特等人參與的社會理論高級研討會,基本否定了阿多爾諾的社會理論。這種否定的解讀模式源于哈貝馬斯對早期批判理論的解讀。[2] 哈貝馬斯的基本觀點是,阿多爾諾的社會批判是傳統(tǒng)歷史哲學的產(chǎn)物,已完全不適合分析當今資本主義社會了。
直至20 世紀90 年代,有關阿多爾諾的道德哲學論著仍然屈指可數(shù),學術界對它的冷落亦無多少改觀。根據(jù)筆者目前掌握的材料,此時期只有兩本論文集涉及阿多爾諾作品中的道德哲學思想,即
R. 舒爾茨的《阿多爾諾之后的倫理學》[3] 和J. 格羅丁的《阿多爾諾的倫理學》[4],可惜它們都沒有全面研究阿多爾諾的道德哲學。而A. 圖恩的《否定辯證法與體驗》[5] 和H. 布魯克霍斯特的《阿多爾諾:現(xiàn)代的辯證法》[6] 雖然均提及阿多爾諾哲學中的規(guī)范性內(nèi)涵,但篇幅甚小,對之并未充分重視。
20 世紀90 年代之后,阿多爾諾道德哲學不受重視的狀況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