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律評論》創(chuàng)刊于1998年,是由北京大學法學院學生獨立組織和編輯的法學學術刊物。《評論》堅持學術自主、自尊和自律的原則,秉承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北大傳統(tǒng)人文精神。現(xiàn)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
編者按語
主題研討 政法經(jīng)驗六十年
劉忠 “從華北走向全國”
——當代司法制度傳承的重新書寫
李晟 法制之外的普法
——從革命文學中的司法敘事切入
王康敏 通過“法盲”的治理
陳柏峰 群眾路線三十年(1978—2008)
——以鄉(xiāng)村治安工作為中心
論文
陳端洪 人民必得出場
——盧梭官民矛盾論的哲學圖式與人民制憲權理論
翟小波 人民主權原則的規(guī)范邏輯與實踐技藝
——以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為根據(jù)
許德風 論利息的法律管制
——兼議私法中的社會化考量
夫馬進 李力 譯
訟師秘本的世界
評論
陳毅堅 “共謀共同正犯”
——一個多余的法范疇
馬劍銀 哈貝馬斯的基本權利觀
——商談論視角的基本權利體系重構
李斯特 傳統(tǒng)文化“誤用”的政策分析
——從耐克廣告爭議案切入
傅郁林 自由裁量管轄權及其行使
——《美國最高法院受案議程表的形成》導讀
編后小記
責任與擔當
第二,目前看到的都是紙上的條文,而少有踐行中的實際運作形態(tài)情形。紙面上的文字在司法實踐中的執(zhí)行究竟有多少偏差,需進一步占有材料。
第三,在嚴酷的軍事作戰(zhàn)年代,中共中央最主要的精力是在軍事作戰(zhàn),地方政權的許多舉措只是權宜之計,是服務于軍事作戰(zhàn)的,而且為了與國民黨在政治形象上進行較量,根據(jù)地實行了許多不同于今天的制度設計。
因此,緣起可能如?、德勒茲等堅持斷裂、碎片化意義的觀點所否認的那樣是學術自負。緣起考究的意義只在于當下,如皮亞杰通過研究兒童心理,來探求人類認知的起源;文化人類學者通過對殘存的初民社會的考察,力求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人類文明的問題。但將兩個分處于不同時空情境中的歷史片段勾連在一起,是需要想象力的,而馳騁的想象力扭曲歷史實在,并不完全是一種簡單的認知偏差,在利益訴求多樣、權力格局多元的形態(tài)下,再造歷史的目的有時是一種有意識,或雖無意識但卻可能落入利益紛爭中的非單純學術活動。
自1993啟動《刑事訴訟法》修改就開始的司法體制改革爭論,因為涉及公安、檢察、法院、司法行政諸機關權力重新調(diào)整,已經(jīng)成為中央核心決策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和學術界都關注的問題。而不斷地強化、論爭自己部門在國家政制結構中的位置,是確保新一輪的司法改革中擴權,至少是不丟權的重要手段,不但尋求支持于學理,而且借力于域外的成例,更要求諸于傳統(tǒng)正當性。對司法體制改革,最高決策層的態(tài)度是:“改革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