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馬可·波羅叢書共6種,中、英文版。本叢書選取長期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國外友好人士的自述性作品,通過講述他們的在華經(jīng)歷和對中國的認知、感受,促進文明交流、文明互鑒、文明共存,推動各國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展現(xiàn)現(xiàn)當代絲路精神新的傳承故事。本書是馬達羅的一部自傳體作品,敘述了他兒童時代追求的中國探險,到少年時期萌發(fā)的中國夢,以及自1976年至今來中國216次的傳奇經(jīng)歷。他是改革開放前夕首批來華訪問的西方記者之一,被稱為現(xiàn)代馬可·波羅。他拍攝的中國各地的35000多張彩色照片,記錄了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生活圖景和發(fā)展變遷,成為一代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他還策劃了一系列促進東西方交流的文化活動,出版了多部關于中國的著作。他用40多年的親身經(jīng)歷,讓國際社會了解和讀懂中國。
充滿感情的文字、豐富而珍貴的插圖為您講述一個意大利人與中國一生的情緣。
次見到馬達羅先生,我瞬間想到歌德,對,就是那個無法更著名的德國文學家,因為他倆都有一雙能讓人瞬間沉靜下來的大而黑亮的眼睛。德國詩人海涅曾經(jīng)形容歌德的雙眼像上帝的雙眼那樣平靜。他的目光是如此專注,他的眼神是如此堅定,這的確是上帝的眼睛的標志。圣雄甘地也有一雙這樣的眼睛。他只需要站出來說幾句話,就可以讓幾百萬人組成的情緒激昂的武裝群體平靜下來,并放下手中的武器。中國人心目中的圣人是孔子,孔子喜歡的學生是顏回,后者毫無爭議地位列孔門七十二賢之首。顏回同學曾這樣評價他敬愛的孔老師: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我借用顏回同學這個評價,轉(zhuǎn)贈馬達羅先生,因為在我心目中,馬達羅先生當?shù)闷疬@句話。而且,這也的確是我接到為本書寫序這個任務之后,腦子里瞬間升騰起來并一直縈繞不去的一句話。仰之彌高,也許無需解釋,因為我們的前國家領導人很恰切地稱馬達羅先生為現(xiàn)代馬可·波羅,歷史曾記下了領導人說出這句話時那個令人動容的時刻。作為使者,馬可·波羅在中國游歷17年,用一本《馬可·波羅游記》給中世紀的歐洲帶去了一個神奇的東方世界、開啟了一個偉大的航海時代。馬達羅先生自1976年4月作為西方記者首次踏上中國的土地起,親眼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40多年。像馬可·波羅一樣,他用一張又一張的照片和一本又一本的著作,給今天的歐洲介紹了一個逐步崛起的東方大國和加速復興的中華民族,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動西方有識之士攜手中國共同邁進了一個全球一體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鉆之彌堅,說的是精神。在東方哲學看來,知識易碎,精神至堅。作為一名記者,馬達羅先生打小受的教育,就是獨立客觀地看待事實真相,誠實真切地傳達平和之論,不帶歧視與偏見,不帶攻擊性,也不急于下結(jié)論,更不被媒體宣傳所蒙惑。我們新聞傳播學稱此為新聞專業(yè)主義,因溫柔敦厚,而知易行難。在主持《特雷維索七日談》周刊期間,馬達羅先生甚至遭受過來自黑幫的死亡恐嚇。對于中國,他堅持認為不能從西方視角做粗暴評判,必須先要完全了解和明白(即便不能認同)她的視角,而如此則不得不先了解她的歷史、傳統(tǒng),簡言之,她的文明。不做記者之后,他就全然變成了一位文化使者,專心致力于中西方文明之間的理解與溝通,更見溫柔,也更加堅定。他選擇了自己的職業(yè)與身份,也塑造了自己的人格和人品,這些都反映在他的眼神里,沉靜而有熱情、安寧而有光輝、柔軟而有力量。北京印刷學院教授 魏超
阿德里亞諾· 馬達羅 (Adriano Màdaro) ,1942年出生于意大利特雷維索。記者、作家、漢學家。大學畢業(yè)后,他擔任多家報紙和雜志的記者、編輯。1977年,他作為中國問題專家訪問美國,約見了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紐約大學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以及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專家。2002年7月,在北海公園畫舫齋舉辦老北京的歷史展覽。2003年非典期間,他作為報道國際新聞的專家記者,擔任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的顧問。2003年9月,他被中國國際文化書院和特雷維索市卡薩馬卡基金會任命為展覽總監(jiān),自2005年至2013年,在意大利連續(xù)舉辦了五屆主題為絲綢之路和中華文明的大型展覽。
序部分:19421952 小男孩兒的中國夢第二部分:19521962 次從精神上接近中國第三部分:19621972 新聞業(yè)的一線實踐第四部分:19721982 首次中國之旅第五部分:19821992 東西間的鐘擺第六部分:19922002 外交官皮箱里1900年的北京第七部分:20022012 絲綢之路和華夏文明文物展第八部分:20122021 讓世界讀懂中國后記:與現(xiàn)代馬可·波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