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論叢:魯?shù)聛喌隆ぜ妨盅芯俊吠ㄟ^社會歷史批評、心理分析和后殖民主義等多種批評視角對英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魯?shù)聛喌隆ぜ妨值娜克牟块L篇小說、多部短篇小說集和主要詩歌進行了全面的研究,探討了吉卜林的思想及其與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社會思潮之間的關系,其小說和詩歌的藝術特征,以及他對英國文學的貢獻和對后世作家的影響等問題。
提到英國作家魯?shù)聛喌隆ぜ妨郑≧udyard Kipling,1865-1936),我們一般會想到他是英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個“帝國主義”作家。吉卜林有沒有帝國主義思想?當然有,其遐邇聞名的《基姆》(Kim,19 01)和《叢林之書》(Jungle Books,1894,1895)等小說(集)和《東方和西方的歌謠》(“The Ballad of the East and West,”1889)、《退場贊美詩》(“The Recessional,”1897)、《白人的負擔》(“The White Man-s Burden”,1898)等詩歌都浸透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意識。但將吉卜林貼上“帝國主義作家”的標簽其實無助于我們對他的理解,因為他的創(chuàng)作情況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他的創(chuàng)作時間近50年,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8部詩集、4部長篇小說、21部短篇小說集和歷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游記、回憶錄等,其作品涵蓋殖民文學、教育小說、兒童文學、歷史小說、科幻小說等諸多領域,涉及東西方關系、身份認同、新女性問題、青少年教育、心理治療等多種主題。其很多作品都在國際上受到歡迎并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不可能用一個“帝國主義作家”的標簽就可以將其準確定位。
吉卜林杰出的敘述才能、突出的想象力、在藝術內容和形式上的創(chuàng)造性革新使得他成為當時英國文學中的重要作家。19世紀80年代末,不滿24歲的吉卜林從印度回到英國時,英國文學在經歷了維多利亞時代盛期的輝煌之后開始有點青黃不接。當時的文學巨匠們大都已經辭世或者江郎才盡。英國公眾正在翹首企盼,希望有人來接替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等人留下的空缺。吉卜林以其充滿活力和強勁節(jié)奏的歌謠以及奇妙有趣、充滿異域風情和敘述魅力的故事迅速征服了普通英國公眾。不到幾個月的工夫,吉1、林已經聲名鵲起,當時的主要批評家們都把他當做狄更斯的接班人。但與此同時,吉卜林也因為其小說和詩歌中表現(xiàn)的帝國主義思想和粗野傾向而飽受詬病。他成為“英國帝國主義的先知”。(Rutherford 1964: 72)其詩歌被批評為“流氓的聲音”。這種爭議一直在持續(xù)。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動搖了大英帝國的統(tǒng)治。許多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帝國主義的危害,開始猛烈抨擊帝國主義。吉卜林的聲譽開始下降。遠在吉卜林1936年去世之前,一家美國的報紙已經開始宣稱,“對于大多數(shù)英國人來說,吉卜林已經變成非常遙遠的記憶了,他好像已經變成過去時代的民間傳奇的組成部分或是早已經作古了的經典作家”。
陳兵,安徽大學學士、碩士,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F(xiàn)為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兼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英語文學研究分會理事,全國英國文學學會理事。主要研究英國文學。近年來出版專著《帝國與認同:魯?shù)聛喌隆ぜ妨钟《阮}材小說研究》(2007),并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當代外國文學》等國內核心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20余篇。
前言
第一章 魯?shù)聛喌隆ぜ妨值纳脚c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的英國
第二節(jié) 吉卜林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
第三節(jié) 吉卜林的帝國主義思想
1.3.1 吉卜林的生活哲學
1.3.2 吉卜林的理想化帝國主義思想
第二章 中外吉卜林研究狀況
第一節(jié) 西方的吉卜林研究
2.1.1 吉卜林的迅速崛起
2.1.2 英美批評界對吉卜林的批評
2.1.3 吉卜林名望的回歸
第二節(jié) 中國的吉卜林研究
2.2.1 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吉卜林研究
2.2.2 1950年至1970年中國的吉卜林研究
2.2.3 1980年以后的吉卜林研究
第三章 吉卜林的早期小說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吉卜林的早期短篇小說中殖民主義的矛盾
3.1.1 英印小說:殖民主義者的驕慢和困境
3.1.2 駐印英軍故事:帝國軍人的英武和殘暴
3.1.3 印度人故事:類型化的東方人及高尚的東方人
第二節(jié) 《消失的光芒》中的兩性沖突
3.2.1 吉卜林自身經歷的感悟
3.2.2 新女性的威脅
3.2.3 男子漢的堅持
第三節(jié) 《瑙拉卡》中的新女性與東方主義
3.3.1 “挽救東方”的新女性
3.3.2 殖民主義的傲慢與焦慮
第四章 吉卜林居留美國期間的小說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帝國與家:《叢林之書》與其他短篇小說
4.1.1 叢林法則與帝國少年的成長
4.1.2 家的追尋與吉卜林的認同危機
4.1.3 東方與西方的連接
第二節(jié) 《勇敢的船長們》:實踐工作的教育
4.2.1 體育運動與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青少年教育
4.2.2 《勇敢的船長們》中哈維的教育
4.2.3 吉卜林的工作理念及其淵源
第五章 吉卜林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小說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斯托凱與其同黨》:公學小說的異端
5.1.1 英國公學改革與公學小說
5.1.2 《斯托凱與其同黨》對英國傳統(tǒng)公學小說基本理念的顛覆
5.1.3 《斯托凱與其同黨》對英國傳統(tǒng)公學小說基本理念的認同
第二節(jié) 《基姆》:東西方的融合
5.2.1 英印對立與英印一體
5.2.2 東西方的融合
5.2.3 對殖民主義的超越:吉卜林對《基姆》的修改
第三節(jié) 《本來如此的故事》:童真與東方主義
5.3.1 純真的兒童故事:童趣、溫情與教育
5.3.2 吉卜林的傳統(tǒng)女性觀和東方主義思想
第六章 吉卜林20世紀早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吉卜林對大英帝國現(xiàn)狀的憂慮
第二節(jié) 吉卜林對大英帝國未來的期望
第七章 吉卜林后期小說研究
第一節(jié) 大戰(zhàn)的記憶:創(chuàng)傷、報復與寬容
第二節(jié) 暮年的陰影:疾病、愛和寬恕
第三節(jié) 共濟會:心靈的家園
第八章 吉卜林的詩歌創(chuàng)作
第九章 吉卜林對英國文學的貢獻
結束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將校園生活中斯托凱惡作劇的機靈與其日后在殖民地戰(zhàn)場上的機智并置,說明學校訓練正是為日后殖民地開拓工作所作的準備,具有明顯的說教意義。
但是,同樣是為了帝國,英國傳統(tǒng)公學小說卻與《斯托凱與其同黨》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正統(tǒng)的公學教育為了帝國殖民主義事業(yè)的需要而講究循規(guī)蹈矩,用板球運動、樓舍間比賽等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榮譽感、強悍氣質、公正態(tài)度和團隊精神,實際上反映了維多利亞時代盛行的一種理想的帝國主義態(tài)度。吉卜林的作品中也常有理想化帝國主義色彩,但是他在印度度過的“艱辛七年”使他對殖民地社會的現(xiàn)實有著更深切的了解。在他看來,大英帝國當時正面臨著種種潛在的危機。正統(tǒng)的公學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物很難應付殖民地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因此,對青少年的教育中需要的不是僵化的規(guī)則和條條框框和“公正”、“男子漢氣質”、“道德感”等高尚的口號,而是實踐經驗和隨機應變的能力。關于這一點小說集卷首詩說得也很清楚:學校里真正的智者應該教學生們常識性的、實踐性的東西,這比純粹的書本知識更好。(Kipling 1987:5)其實吉卜林一直重視實踐經驗的教育。比如在其早期小說《拋棄》(收錄于《山中的平凡故事》)-開頭,他就以教訓的口吻說得很清楚:保護性教育體系不利于年輕人的成長。應該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吃點苦頭,磨煉意志和本領,才能成長為真正的有用之才。(Kipling 1994b:15-16)故事中的那個年輕少尉,自小受保護性教育體系培養(yǎng),各門功課都很優(yōu)秀,人們也對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但他來印度后一接觸現(xiàn)實便處處不適應,最后自殺而死。顯然,吉卜林想說明實踐能力比條條框框更為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看《斯托凱與其同黨》,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斯托凱等人正是吉卜林心目中理想的帝國捍衛(wèi)者。他們在各種惡作劇中培養(yǎng)了自己的實踐經驗和隨機應變的能力!稛襞分兴雇袆P在校園惡作劇中表現(xiàn)出來的智慧,使其日后在殖民戰(zhàn)爭中大顯身手。在《燈奴》的續(xù)篇中斯托凱在印度戰(zhàn)場上用幾乎與當初在校園惡作劇中一模一樣的手段克敵制勝,擊敗了數(shù)倍于己的土著強敵。再延伸一點,我們可以說,斯托凱等三人就是吉卜林早期作品中的那三個著名士兵:穆爾凡尼、李洛伊和奧塞里斯。在吉卜林眼里,他們是理想的軍人和大英帝國捍衛(wèi)者。他們粗野鄙俗,但又都堅毅樂觀,在殖民地戰(zhàn)斗中與斯托凱等人在校園中一樣,往往表現(xiàn)出一種惡作劇似的機智!豆フ嫉a登奔》中圍剿緬甸“土匪”的行動便是一例。穆爾凡尼先抓住了一名土匪,迫使他交代出同伙的藏身地。夜幕降臨時,穆爾凡尼和同伴們脫光衣服,涉過小河,光著身子奇襲并攻占了礱登奔,剿滅了土匪。《攻占礱登奔》和《燈奴》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浪漫的殖民主義頌歌,帶著種校園惡作劇式的輕松和游戲心態(tài),也是吉卜林教育理念的體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