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音樂參考資料輯錄》(全七卷)始于1960 年音樂研究所內部刊印的為給全國各藝術院校提供教材而專門整理、編輯的《民間歌曲》《城市小調》《古代歌曲》《歌舞與舞蹈音樂》《說唱音樂》《說唱音樂曲種介紹》《戲曲音樂》《民族器樂》《中國古代樂論選輯》《中國現(xiàn)代音樂家論民族音樂》10 種民族音樂參考資料,其內容的最大部分是曲譜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集成出版前最缺乏的資料。另一種是為教授民族音樂課程而提供的音響資料唱片目錄 《民族音樂概論》出版后各地音樂教師最有參考價值的教學扶手。文字部分選取了一些重要和少見的資料,常見文章一般不收。當時并沒有多少出版物,采集范圍盡可能周備,大致有:書上相關篇章,刊物發(fā)表論文,報紙剪裁文章,唱片錄音目錄,劇種曲種統(tǒng)計,若干手繪分布圖,文字資料統(tǒng)計表格,包括作者姓名、文獻出處、出版年月、出版社甚至價格。手筆列記,無不周備。不但為教科書搭建了基本框架,還順帶為后人留下了一筆豐碩遺產。
(1)此次《中國民族音樂參考資料輯錄》(全七卷)的整理出版,在征求音研所老專家和出版界同仁意見的基礎上,最終確定以原書影印形式呈現(xiàn),并采用四色 雙色印刷,盡可能呈現(xiàn)原書面貌。
(2)本次從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音響資料庫中,精選出二百余首(段)音樂研究所早年采錄的傳統(tǒng)音樂錄音,作為《民族音樂概論》教材和這套民族音樂參考資料的補充,以二維碼的收錄于每一卷的最后,掃碼即可聆聽。
(3)書中收入3篇序言。早年參加民族音樂研究班和《民族音樂概論》編寫工作的孫幼蘭先生所做《民族音樂研究班與〈民族音樂概論〉》一文為后人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詳細記錄了包括人員、分組、姓名、出處、最終成果頁數(shù)、校稿年月、出版年月的細節(jié),讓讀者了解到一個學科逐漸成形的過程中跨出的每一步,看到一批搬磚添瓦者的樸素面孔與驕傲身姿。本書特作為代序收入。音樂研究所劉東升、張振濤兩位先生不辭辛勞,分別以《中國民族音樂研究的里程碑音樂研究所六十年前的一次成功實踐》《中國民族音樂研究的里程碑音樂研究所六十年前的一次成功實踐》為題為本書撰寫序言,深刻總結了10冊參考資料的重大價值。
此套書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
音樂研究所前身是1949年11月成立的中央音樂學院研究部,繆天瑞、李元慶先后任主任。1954年3月改為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所長楊蔭瀏、李元慶。1959年改稱中國音樂研究所,直屬文化部藝術局。1961年再次歸屬中央音樂學院,改稱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1964年中國音樂學院成立,研究所劃歸該院。1973年并入文化部藝術研究機構。1980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時改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領導班子有副所長楊光、周加洛、何蕓、李全民、郭乃安。1985年,黃翔鵬任所長,喬建中、王寧一任副所長。1988年,喬建中任所長,王寧一、田青、薛藝兵、王子初、韓寶強先后任副所長。2003年,領導班子調整為:張振濤、蕭梅、國欣,張振濤為所長。2008年,田青任所長,2012年黃敬剛調入音樂所任副所長。2013年,項陽任代所長。音樂研究所的音樂學專業(yè)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的第一批博士學科點,多年來培養(yǎng)了大批音樂學碩士、博士。
自1954年建所以來,音樂研究所伴隨新中國音樂學科的建立與發(fā)展,匯集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專家學者,如楊蔭瀏、李元慶、李純一、繆天瑞、郭乃安、黃翔鵬、許健、簡其華、文彥、何蕓、周沉、吳毓清、孫幼蘭、苗晶、蔡良玉、吳釗、劉東升、向延生、肖星華、喬建中、王寧一、居其宏、魏廷格、馮潔軒、伍國棟、田青、秦序、薛藝兵、曾遂今、王子初、金經言、張振濤、崔憲、李玫、蕭梅、韓鍾恩、韓寶強、李巖。迄今共完成近800部專著、曲譜、辭書、圖錄、資料匯編等成果,包括《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民族音樂概論》、《阿炳曲集》、《聶耳全集》、《冼星海全集》、《弦索十三套》、《中國音樂辭典》、《簡明音樂百科詞典》、《中國音樂音響目錄》、《琴曲集成》、《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曾侯乙編鐘》等,還采集了包括阿炳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管平湖演奏的古琴《流水》等在內的7000小時的音響資料,現(xiàn)大部分已成絕響,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收集各民族樂器近2000件,商周編鐘、漢代錞于、魏晉銅鼓、唐宋元明清的古琴,許多都是國家級文物。音樂研究所編輯的學術期刊《中國音樂學》,創(chuàng)刊于1985年,是由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學術性季刊,是國內音樂學術研究領域的核心刊物之一;《中國音樂年鑒》已出版至2009卷,備受學術界矚目。本所部分專家、學者發(fā)起編撰出版的《曾侯乙編鐘》,系音樂學術研究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