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小說旗手、“格格作家”葉廣芩的《夢也何曾到謝橋》是其自選的精萃中短篇小說集。作品收錄了《狀元媒》《逍遙津》《夢也何曾到謝橋》《扶桑館》《夾金山穿越》《烏鴉卡拉斯》6篇中短篇小說。其中書寫故鄉(xiāng)北京主題的作品用質(zhì)樸的文字、生動的描寫、細膩的情感講述了京城大宅門內(nèi)外的家庭成員和親戚朋友的故事, 內(nèi)容取材自作者的童年記憶, 有父輩的婚姻、兄長與自己的成長, 語言文字不瘟不躁, 京味十足, 使老北京的故事更有魅力。
作者的中短篇小說文化底蘊深厚,幾乎包攬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少數(shù)民族文學駿馬獎、柳青文學獎、蕭紅文學獎、中國女性文學獎、中國環(huán)保文學獎等各種獎項。
故鄉(xiāng)北京、陜西秦嶺、旅日經(jīng)歷是葉廣芩作品的三大主題,這三大主題代表作在這一本書中都有收錄,全面展示一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歷程。
這是一部了解中國末代貴族的生活與文化心態(tài)不可不看的作品。
葉廣芩是滿族葉赫那拉氏,出身貴族的格格作家,慈禧太后的侄孫女,清朝最后一位皇太后隆裕太后的親侄女。她書寫大宅門里貴族后裔的作品在中國當代文壇獨樹一幟,空前絕后。
葉廣芩,女,北京市人,滿族,祖姓葉赫那拉。
曾就讀于北京女一中,一九六八年赴陜西,做過醫(yī)院護士和報社編輯、記者。九十年代在日本千葉大學學習,回國后為西安市文聯(lián)專業(yè)作家。
已出版長篇小說《青木川》《全家!贰肚彘T內(nèi)》《注意熊出沒》,中篇小說集《老虎大!贰度毡竟适隆贰跺羞b津》《黑魚千歲》,紀實文學《老縣城》《沒有日記的羅敷河》,并撰有電影《紅燈停綠燈行》、話劇《全家!贰㈦娨曔B續(xù)劇《茶館》《家族》等劇本。
其作品在全國多次獲獎,曾被評為西安市優(yōu)秀女作家,并獲陜西省委、省政府“德藝雙馨”稱號和國務(wù)院授予的“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F(xiàn)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六屆全委會委員、陜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和西安市政協(xié)委員。
狀元媒
逍遙津
夢也何曾到謝橋
扶桑館
夾金山穿越
烏鴉卡拉斯
狀元媒
好一位呂狀元頗有預見,論計謀稱得起諸葛一般。
——京劇《狀元媒》八賢王唱段
一
天下夫妻輪得上狀元做媒的不多,且不說狀元本就稀少,難得的是這稀少的人群還與人說媒,這當然就更微乎其微了。傳統(tǒng)京劇《狀元媒》是狀元給人做媒的一例,說的是宋朝柴郡主跟隨皇叔去狩獵,被番邦掠走,多虧楊六郎奮戰(zhàn)群敵,救郡主得以生還。柴郡主以珍珠衫贈楊六郎,以示愛意;罔幒螅瓤ぶ鞯墓诒唤凶鞲刀】男⒏`取,皇上主婚,將郡主許與傅丁奎,柴郡主不得已托新科狀元呂蒙正從中周旋做媒,說服皇上,最終如愿以償。
《狀元媒》是戲,是杜撰的故事,而現(xiàn)實生活中,我父母的婚姻卻真正是由狀元做的媒,在北京的南營房曾傳為一段佳話。“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本不相知的父母,由狀元做媒,走到了一起,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他們相攜著經(jīng)歷了葉家的日月,走向了平常,走向了衰敗,走向了人生的終點,淡出了后輩人的視線,化作了清風,了無痕跡。在北京城內(nèi)留下了“狀元媒”的故事。
提及母親,我不能不說說北京朝陽門外的南營房,南營房四甲57號,是母親的娘家,現(xiàn)在,那里已經(jīng)變成了一片居民小區(qū),與北京眾多小區(qū)如出一轍地相似,如出一轍地陌生。那些低矮的灰瓦房沒了,成為記憶;那些熟識的老街坊們也散了,無處查找了。20世紀80年代我還回過那里,去看望意識已不甚清晰的舅舅。盡管那時母親已經(jīng)故去十幾年,南營房的街坊們見了我還在盛贊母親的婚姻,懷念從這里走出去的母親,談?wù)撝鵂钤饺藙⒋毫亍?/span>
記得我最后到南營房的時候是個溫暖的冬日,舅舅陳錫元和他的朋友老紀正坐在小炕桌前喝酒,下酒的是老紀帶來的一包“怪味兒胡豆”,胡豆來自老紀兒子從四川出差回來的奉獻,在北京是一種新興食品。倆老頭兒喝得都有些高了,情緒有些不穩(wěn)定,被某些悲壯的氣氛包圍著,引得炕上的黃貓也張牙舞爪的,有些亢奮。我進門的時候,兩人都是眼淚汪汪的。
舅舅一見面就告訴我,南營房被劃入了拆遷范圍,開春這兒將變成一片平地,陳列在朝陽門外幾百年的南營房將不復存在,將變作一片大樓。舅舅說話的時候聲音低沉,喉嚨里壓著痰,很簡單的事半天才說清楚。屋內(nèi)的生鐵爐子泛出煤煙的氣息,有點兒嗆人。南窗污濁的玻璃閃爍著歷史的塵光,不是沒有擦拭,是壓根兒就擦不出模樣來了。推溯玻璃的歷史,年齡肯定比我要大,母親在做姑娘的時候曾經(jīng)將它們擦拭得晶亮,一塵不染。現(xiàn)在兩個蒼老的人,在臟污的玻璃跟前,抿著沒牙的嘴在吃豆,伴隨著胡豆的還有一包用黃糙紙包著的豆制品——素雞。低劣的白薯干酒,從釘了銅鋦子的小酒壺里源源倒出,兩個質(zhì)地、樣式不同的酒盅,老舊的圖案,在酒的洇潤下顯得有些生動。紅漆的炕桌積滿了油膩,難尋本來面目,墻上掛著兩年前的盆景掛歷,頁面停留在夏日的八月?諝庵酗h浮著塵埃,鐵壺里冒著熱氣……這就是南營房,我母親的娘家。
我安慰舅舅說,拆了舊的可以住新的,新樓房有暖氣,有衛(wèi)生間,清新亮堂。
舅舅喃喃地說,新缸哪有舊缸腌菜香……
舅舅念叨的是清末街頭小戲《鋦大缸》里的戲詞,說的是走街串巷的鋦大缸的匠人跟胡同大姐調(diào)情,唱“砸了你的舊缸換新缸”,大姐接下來唱“新缸哪有舊缸腌菜香”。
老紀將一顆怪味兒胡豆擱在嘴里,眨了半天眼睛,嘴捌了又捌,說不出一句話。炸了一輩子開花豆的他,很難將怪味兒胡豆一語說清,說不清怪昧兒胡豆就如同說不清他眼前的日子,說不清他那些穿喇叭褲、戴蛤蟆鏡的兒女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