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張嘎》是我國兒童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 至今總發(fā)行量超過100萬冊。小說敘述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 冀中白洋淀地區(qū)一個名叫張嘎的十二三歲的男孩子, 在嚴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在革命隊伍的培養(yǎng)下鍛煉成長的故事。小說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性格鮮明的抗日小英雄張嘎的形象, 成為我國兒童文學畫廊中被廣為傳頌的經(jīng)典人物形象之一, 影響和激勵了幾代讀者。它還于1963年被北京電影制片廠搬上銀幕, 深受少年兒童喜愛和好評, 歷映不衰。此次收入“快樂讀書吧·整本書閱讀叢書”出版, 文字經(jīng)全新校訂, 另收入作者徐光耀先生自傳和談《小兵張嘎》創(chuàng)作文字三篇。新版語文課標倡導孩子們“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 為幫助孩子們提高閱讀興趣, 形成讀書習慣, 我們特別延請名師為本書做了整本書閱讀設計, 希望少年朋友們借此受到啟迪, 并愛上閱讀, 讀有所得。
廣泛傳閱、家喻戶曉的經(jīng)典,累計發(fā)行量逾1000萬冊 ★ 中宣部、 等五部委選“百種愛國主義圖書”之一 ★ 同名電影獲得巨大成功,被 等多部門列為“百部愛國主義影片”之一 ★ 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 閱讀圖書 ★ 精裝典藏,精美插圖,部分有作者徐光耀先生親筆題簽 《小兵張嘎》是我國文學百花園的一朵奇葩, 發(fā)表于1961年,次年出版單行本。作品面世后,深得廣大讀者喜愛,至今總發(fā)行量超1000萬冊,并與同名電影一起,影響和激勵了幾代人。
金句摘抄: 然而就在這場大風暴中,老奶奶卻和八路軍結下了生死之緣。一來是她老人家心腸火熱,赤膽忠心;二來這兩間小草房正處在村沿上,地方背,不惹眼,進出方便。
于是就常有工作干部和傷病員來家里隱蔽。
他們晝伏夜動,黑去黑來;來時吃喝住宿,去時一陣清風。
雖有時連模樣兒還未看清,一閃便又走了,可她單憑那顆受過萬千折磨的心就能知道:這都是些世界上 的人。
他們?yōu)閲鵀槊窳餮獱奚,哪怕刀戳在胸口上,眉頭兒也不曾皺過一皺。
他們在敵人面前像一個鐵人兒,可對她這個窮老婆子,卻親媽一樣待承,生母一樣伺候。
有哪個風燭殘年的孤苦老人,曾享有過驟然增添這么多孩子的歡樂啊! 斗爭的激劇、殘酷、壯烈,不僅激發(fā)了人們的昂揚斗志、崇高品德,也極大地密切了軍民、軍政、同志之間的血肉聯(lián)系,大家在救亡圖存、為 奮斗的光輝理想照耀下,前仆后繼,視死如歸,把流血犧牲當做家常便飯。
英雄故事,動人業(yè)績,日日年年,層出不窮。昨天還并肩言笑,挽臂高歌,今兒一顆 飛來,便成永訣。這雖司空見慣,卻又痛裂肝腸。事后回想,他們不為升官,不為發(fā)財,枕磚頭,吃小米,在強敵面前,昂首挺胸,迸濺鮮血,傲然邁過一堆堆尸體,往來穿行于 林彈雨之中,這精神,這品格,能不令人崇仰敬佩,產(chǎn)生感激奮勇之情嗎?
徐光耀,筆名越風,1925年生于河北雄縣。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親歷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做過特務營戰(zhàn)士、鋤奸干事、駐寧晉縣大隊特派員、野戰(zhàn)軍新華分社記者等。1947年和1951年先后進入華北聯(lián)合大學文學系及中央文學講習所學習。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 ”后任保定市文聯(lián)主任,河北省文聯(lián)黨組書記、 等職。1947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平原烈火》,中篇小說《小兵張嘎》《冷暖災星》,電影文學劇本《小兵張嘎》《望日蓮》,散文集《昨夜西風凋碧樹》等。近些年又出版了《徐光耀文集》和《徐光耀日記》。
寫在前面的話
關于《小兵張嘎》
再版前言
小兵張嘎
附 錄
自傳
從《小兵張嘎》談起
我和《小兵張嘎》
《小兵張嘎》人物尋根
閱讀交流
......
在冀中平原的白洋淀邊上,有個小水莊子。這莊子有個古怪的名字,叫做鬼不靈。在抗日戰(zhàn)爭年間,就在這個莊子上,一個有趣的故事開頭了。
單說這鬼不靈西北角上,有一戶小小人家,一帶短墻圍起個小院,坐北朝南兩間草房。柵欄門朝西開,左右栽著四棵楊柳樹。從門往西五十步光景,便是白洋淀的一個淺灣,一片蔥蘢茂密的蘆葦,直從那碧琉璃似的淀水里蔓延到岸上來。風兒一吹,蘆葦起伏搖蕩,發(fā)出一陣沙沙的喧笑聲。啊,若不是葦塘盡頭矗立著一個鬼子的崗樓,若不是從那兒凜凜然逼來一股肅殺之氣,單看小院這一角,不就是一幅美妙秀出的田園畫兒嗎? 可惜當時正是抗日戰(zhàn)爭 殘酷的1943年,日本鬼子對冀中人民發(fā)動的“五一大掃蕩”,過去也就是一年光景。人們已從“無村不戴孝,戶戶聞哭聲”的年月,轉入“出門必過路,夜觀崗樓燈”的階段了。各村莊已大體編就保甲,向據(jù)點 一度地派著“聯(lián)絡員”。共產(chǎn)黨的武裝和黨政工作人員,都已轉入隱蔽斗爭,只在日落天黑時,才三五不等地搞些艱難而秘密的工作。敵寇則依靠三里一堡、五里一碉的據(jù)點林,配上封鎖溝和汽車路織成的網(wǎng),仍在進行著頻繁的“清剿”,氣焰十分囂張。
且說那個小院的房間里,這時正靠窗坐著一位老奶奶。她頭發(fā)花白,脊背佝僂,披著一件掩襟的褂子,盤腿臥腳地在抽針引線,縫補著一只張了鲇魚嘴的夾鞋。她蹙著一雙老眼,眉頭上攢起兩個疙瘩,豆粒大的汗珠兒,就在那皺紋重疊的額上排起隊來。天是悶熱的,可是,她一點兒都不覺得,像是一顆心化在那只鞋上了。
“呱唧、呱唧、呱唧……”由遠而近傳來一路子急跑聲。老奶奶吃了一驚,一針扎在手上。只見單布門簾往里一鼓,從底下冒出個孩子的頭來:“奶奶!奶奶!一條長蟲轉磚堆,轉了磚堆鉆磚堆!阏f說,你說得上來嗎?” 真叫人哭笑不得。老奶奶一面瞪著他,一面揉著胸口,好半晌,才喘口氣說:“小祖宗,你把奶奶給嚇煞了;越說不叫你跑,怎么 跑歡了?”一句話提醒了那個小家伙,身子往下一蹲,腦袋歪在炕沿上,恍若犯了大錯似的,咪嘻咪嘻地笑了起來。在那月牙兒似的一對小眼里,兩道挺逗人的光芒閃跳著。
這就是老奶奶心上的紅燈,眼里的明珠,她的全部希望和寶貝,她的孫子——張嘎子。眼下,他的年紀才只十三歲。
老奶奶沒有兒,兒子在七七事變那年給鬼子打死了;張嘎子沒有媽,媽在他五歲那年病死了。老奶奶只有這個孫子,孫子也只有這個老奶奶。老奶奶已是近七十的年紀,就靠半坑葦子一雙手,織些席,紡點線,把自己的殘年當做一把土,一心只要培育這棵小苗苗長大。喜卻喜這孩子不但吃得苦,耐得寒,而且伶俐懂事,性情活潑,生得來一副寬亮心腸,成日價除了幫著老奶奶刷鍋洗碗,拾柴火,破眉子葦子破成細片長條,用來織席子的。,還蹦蹦跳跳,嘻嘻哈哈,伺候老奶奶開心逗樂。老奶奶縱有千種愁腸,萬般苦悶,也給他鬧散了,趕光了,直把個孤苦冷清的門戶兒,翻做個火爐般溫暖的小家庭。
當然,這大半說的是以前的情形。自從“五一大掃蕩”那股子腥風血雨一來,家家戶戶屋翻宅亂,狗跳雞飛,血跟著刀,刀又隨著火,老奶奶帶著小嘎子,東奔西逃,團團打轉,直冒了三個死兒,才險險乎脫過這場大難。嚇得老奶奶死去活來,終究得下一個氣喘心跳的病根兒。
然而就在這場大風暴中,老奶奶卻和八路軍結下了生死之緣。一來是她老人家心腸火熱,赤膽忠心;二來這兩間小草房正處在村沿上,地方背,不惹眼,進出方便。于是就常有工作干部和傷病員來家里隱蔽。他們晝伏夜動,黑去黑來;來時吃喝住宿,去時一陣清風。雖有時連模樣兒還未看清,一閃便又走了,可她單憑那顆受過萬千折磨的心就能知道:這都是些世界上 的人。他們?yōu)閲鵀槊窳餮獱奚,哪怕刀戳在胸口上,眉頭兒也不曾皺過一皺。他們在敵人面前像一個鐵人兒,可對她這個窮老婆子,卻親媽一樣待承,生母一樣伺候。有哪個風燭殘年的孤苦老人,曾享有過驟然增添這么多孩子的歡樂! 張嘎子的樂趣,可比他奶奶的還要來得大。那日日夜夜從來過往的工作人員,個個是他的朋友,而又個個是英雄。誰能有這么多的英雄朋友,又能知道那么多的秘密呢?東莊上的崗樓給火燒了,誰知道是怎么燒的?西淀里的據(jù)點給摸進去了,誰知道是哪一部分?城里的漢奸半夜里丟了腦袋,誰干的?鬼子的小火輪兒在淀里沉了底,怎么打的?還有,娶媳婦的花轎忽然打了鬼子的伏擊啦, 的先生砸了鬼子的汽船啦,用笤帚疙瘩就下了“白脖”這一帶人民對偽軍的稱呼。的 啦……這一切誰能知道?可是,張嘎子知道!他整宿整夜地聽著這些故事,那顆小小的心靈,曾有多少次飛進那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場上去。【瓦@樣,一批人來了,又一批人去了,張嘎子既有永遠交不完的朋友,又有永遠聽不完的故事,這些故事又是那么的神奇驚險,趣味橫生。他夜間把這些故事聽完,白天就悄悄去轉述給同村的小伙伴們。小伙伴們在他面前樂得跳腳,他的快樂也因此 加了十倍。以至使得他 沒有八路叔叔在家,便會失魂落魄,沒法子排遣那空漠的日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