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認識作者大概有30多個年頭了。他是在1999年評上上海語文特級教師的,此前他(作為區(qū)教育學院的教師)巴被評為副教授了,按常規(guī)是不能再評中學特級教師的。當時我們有個想法,區(qū)教育學院進修部的教師可以評教投系列職稱,師范大學中從事中小學教學法教學的教師可以評中小學特級教師職稱。這些想法在當時獲得了批準,因此陸逐就成為一個有雙重職稱的教師。當時,我參加了中小學教師高級職務評審的工作,因此我對他的專業(yè)水平是比較了解的。
在我面前放著陸逐老師寫的這本書稿,因時間關系,只能概要地瀏覽一遍,卻給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我平時看的很多是教師怎么上課的文章,很少看到評論他人上課的文章。陸逐老師既是一位語文老師,又是一位語文教研員。他對自己的要求是手有教材,心有學生,而且還要心有教師!
陸逐的這本書,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寫他是怎樣評課的。事實上,評課是中國教師最基本的教研活動,是十分講究的。就語文而言,它涉及課內與課外,教師與學生,內容多與少、難與易、有興趣和沒興趣,教得快與教得慢、開頭與結尾、主題與質疑、語氣強與弱,講與想、講與練,作業(yè)與練習,等等。這中間有教育理念,有語文學科和語文教學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也涉及心理學、教育學,甚至人際關系學、公共關系學,等等。書中這部分接地氣,很實在。
第二部分是對上課的理性認識。這里進一步顯示出本書的特色實在。講課第一條是學生能懂,最好是每個學生都懂,當然這是一種理想的情況。有時候有些學生似懂非懂,教師就要想辦法讓他們弄懂。如果時間不允許,那就要求學生不放棄,在以后有條件時弄懂。其實這種情況我們自己也是有過的,好的教學要適時生成,既積累懂的,也積累(不放棄)不怎么懂的。弄懂不懂的,那也是今后學習的目標。
第三部分是他認為的學生必記的知識,有些是容易忽視且很難教的知識,如中國的文言文等。這部分里有他教學的經驗與見解,也有一些個性特征,可供參考與借鑒。
第四部分是作文指導,我覺得作者在這方面是有獨到見解的。他把培養(yǎng)人看得很重,在學生知識的拓展與積累上下功夫,在對學生的質疑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上下功夫。我認為他真正抓住了語文教學的重點!
陸逐老師的這本書整體特點是實在,他就是在實實在在談怎樣教好語文課。他從培養(yǎng)和培訓教師的角度出發(fā),關注語文教學的基礎,特別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一定會遇到的但有時又會被忽略的事情。
本書的實在,體現在學以致用。我這樣說,不是指這本書可以解決語文教學中的所有具體問題,而是作者的思路可以借鑒和舉一反三。
本書的實在,體現在培養(yǎng)質疑上。質疑與批判性思維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是聯系在一起的,這在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有明確的表述,這是培養(yǎng)學生面向未來的致用。
本書的實在,體現在重視積累上。要學好語文就要積累,有了積累,就有學生學習語文的進階和色彩(個性)。這種積累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學生自己的揣摩。積累的本質也是致用。積累是一輩子的事情,這對語文老師來說也是一樣的。
本書的實在,還體現在流暢上。要達到流暢,首先要做到可讀,再進一步就是讀后要有愉悅感。作者把流暢放在評課的標準中,我很贊同。進一步說,這也是致用的藝術要求。
陸逐老師是教語文出身,他從教至今一直沒有離開過教學崗位(包括培訓教師)。陸逐老師還是作家,寫過幾部長篇,還有短篇,有散文、雜文、電影劇本等。
我在這里介紹作者及他的這本書,不單單只是為了語文教學,我們每個人都學過很多年的語文。就我而言,我是學物理的,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語文是對我影響最大的學科之一(當然物理也是)。在工作中,我更體會到語文的重要性。近年來,對語文學科的討論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因此,我想本書的教育觀對語文學科及其他學科的教師和專家都是可以借鑒的。
是為序。
張民生
2021年10月
自 序
我的一位朋友看完這本書后,給起了個書名語文與立身,我看了后渾身冒汗。但是,語文教師當然應該靠語文立身!難道要靠別的什么立身?他說得沒錯呀!我決定略加修改,把書名定為品課:語文與立身。
我發(fā)現每年高考后都有不少熱心人收集各地試卷的作文題目,不管是否有人注意,他們都開始寫同題作文,而且任憑人家說好說壞,依然我行我素。同樣,要是有人問考生的成績,往往總是先問語文成績,像是遵循某種規(guī)矩似的。我國古代私塾不也是只教語文嗎?好像就只有這一個學科。到了近代,才分門別類,有了好幾個學科……我后來當了語文教師,常常要去聽課。我發(fā)現學校領導幾乎都愛聽語文課。他們是不是對語文特別感興趣?這肯定是原因之一,然而我想,最大的原因恐怕是他們以為只要識幾個漢字,就能聽懂語文課。
其實,隔行如隔山,只識得幾個字是聽不懂語文課的。這位教師為什么教得好?不足的地方又有哪些?這堂課的達成度有多少?課的節(jié)奏和容量合適嗎?教師處理生成原則有什么獨特的地方?教師的整體素質如何?……這些問題,聽課的人都能回答出來嗎?常言道:外行聽熱鬧,內行聽道道,那些聽語文課的人究竟能聽出什么道道呢?
我們都知道文以載道的意思。以為學好了語文,就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就能用文來向別人說說自己悟出的道理。我想語文教師應該把文中所述的道理都悟出來并告訴學生,而且還要教會學生自己去悟,讓學生明白怎么樣才能悟出來,悟得深刻,悟得實在,在悟中明是非,因為并不是任何道理都是對的。
然而,光靠悟,又是遠遠不夠的。不跟實踐結合,語文是教不好、學不好的。沒有開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懷,語文最多只能給人提供一些便利,培養(yǎng)不出一流的接班人!學語文必須學會辯證思考,質疑學問。既然世界的一切都能用語言文字描述,我們就應該盡力去學懂世界的一切,盡管這并不現實。然而,這只是靠語文立身走完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因為學語文,你必須承擔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世界的重任!
語文教師的責任重大,不僅要傳承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還必須讓學生了解世界、理解世界。語文教師要借助語言文字把傳承的優(yōu)秀文化發(fā)揚光大,并且繼續(xù)傳承下去。語文教師要借助語言文字把對世界的了解告訴學生,讓學生更好地成長,更好地生活。
我國封建社會有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往往是一篇定終身。就語文而言,過去似乎認為,不管教學生什么,識字、寫字、文法、句法…都是為了學生能寫出一篇可以助其步入仕途的文章。但現在,語文教學不是僅僅教學生寫一篇有質量的文章。你能從別人的一篇文章中發(fā)現多少有用的信息?你能從一篇古文中學到什么,發(fā)現什么?你學的語文能為你立身起到什么作用?學好語文是能夠幫助學生立身的。語文教師不也是靠著語文使自己不斷提升的嗎?文化滋養(yǎng)著人的精神世界,文化又因人的精神創(chuàng)造而展現輝煌!
我可以把自己學到的都教給學生嗎?不行,因為我學得太多或不夠,學得太深或太淺,學得太新或太舊……我必須重新咀嚼,必須有所選擇,重新加工,盡可能把對的教給學生。我們知道,幾乎所有語言類學科都應該考聽、說、讀、寫,我國的語文考試只考讀與寫,這似乎并不完整。但不管怎么考,反正我教語文,這些都得教。
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描述,總是盡可能做到與外部世界相符。但是其中有時因為主觀認識的差異,所寫文章內部邏輯的序與外部世界邏輯的序并不完全一 致,思維的序與運用語言的序也會有所不同,甚至因為文化差異,邏輯思維方式也會不同,個體興趣愛好差異也會導致同樣的現象。但是,只要你寫,總是期望有人能讀懂,哪怕是寫給自己(以后有可能讀到),也要能讀下去。文章能不能流傳,在文章的邏輯的序中應該能看出來,如文章的寫作對象是什么,內容是什么等,否則怎么流傳呢?須知,有不少能讀的文章也不見得能流傳。
要說到讀,就必須說清楚作者是怎么寫的,他那樣寫是為了什么;他可以寫得很精練,但為什么寫得那么詳盡;他應該詳盡地寫,卻偏偏點到為止,是在忌諱什么嗎…你要想到字里行間去,想到紙的背后去,想到作者的腦子里去,這就很見功力了。
有人說,你想得那么多,但是作者常常說沒想過,這又該怎么解釋?是還真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有些名人的文章被用作考試材料,試題的答案也許不完全是作者的想法,但也很有道理,為什么不能考呢?須知,閱讀也是一門科學!
現在說說品課,評課一般是以質量高低作為標準的,而品課更多的是品品課的細節(jié)問題,是一種又細又粗的咂摸。不管怎么說,評論都得有一個共同的大的標準,那就是美的原則完整、和諧與流暢。我們常常說,上課是遺憾的藝術。遺憾,就是對美的追求的不滿足,或者說是對追求完美的美感到不滿足。其實真正的完美總是有著遺憾的。要評價一堂課,需要從多方面去考察:整體的安排和諧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過程流暢嗎?他們感覺到的問題是否充分體現出來了呢?他們發(fā)現的問題解決了嗎?他們學得扎實嗎?他們又會如何編碼呢?
就像寫文章一樣,你在上課之前就要考慮好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想一想在哪里先得有個鋪墊或伏筆,是要讓學生先警覺還是順其自然;怎么才能讓學生學會,要檢驗,要啟發(fā),要深化;學生會不會用,要不要試一試,這些是不是如行云流水……
早年我也寫過一些關于語文品課的文字,5萬字左右吧,結果一不小心,點錯了鍵,屏幕上瞬間一片空白!我的電腦水平也實在臭!于是許多年來我都不再想寫這本書了。特別是想到這本書偏重實用,早晚有人會寫,就更是懶得動筆了。后面我到過許多地方聽課,發(fā)現許多司空見慣的問題上課者似乎從來沒有注意過,結果犯了錯。我總想去提醒幾句,又想自己是否多管閑事了,我未必比別人多懂點什么。我跟成功教育的倡導者劉京海關系很好。他曾說,最讓他痛心的是:許多有經驗的教師退休了,他們的有效經驗也被帶走了,這是教育的最大浪費!因為許多大學剛畢業(yè)的年輕老師又要在教學中重新摸爬一遍,花費好長時間……我沒有他那么大的抱負,但是也許我的許多看法對上課者是有用的呢?也許我的經驗能夠讓他們少走些彎路,哪怕省下一點時間去做別的更有意義的事,享受一點生活的樂趣也是好的。于是,我就寫了這本書。
本書由我寫的40篇文章構成,有的發(fā)表過,有的是初次面世。第一輯共11篇文章,寫的是語文教師應該具有的理念;第二輯共17篇文章,寫的是上好語文課和語文教學的一些基本的技術性問題,有知識、技巧和經驗;第三輯共12篇文章,寫的是作文指導。每輯的開頭都有導讀。客觀地說,書中的有些內容在理解或操作上是有一些突破的,能夠帶給讀者一些收獲。自然,本書也難免存在差錯,懇請智者指正。
本書很適合語文教師閱讀。有人說閱讀本書可以讓年輕教師早點及格,早點走上教學自由的道路。雖然這種說法可能有些夸張,但是至少我是有這樣的愿望的。本書也適合高中生或正在為高考做準備的學生用,因為有些技巧和思維模式,對年輕人、對語文備考者有一些現實的借鑒意義。
陸逐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