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
一
嘉慶十六年(1811)十一月,曾國藩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xiāng)縣荷葉塘白楊坪(今屬湖南婁底雙峰縣)。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進士,兩年后授翰林院檢討,后升任內(nèi)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再任禮部右侍郎,歷署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咸豐二年(1852),因為太平軍進犯湖南以及攻陷武昌等地,丁母憂而還鄉(xiāng)的曾國藩奉旨辦理本省團練,咸豐四年(1854)二月開始率領(lǐng)湘軍與太平軍作戰(zhàn)。咸豐七年(1857)二月丁父憂而還鄉(xiāng),第二年六月復出,繼續(xù)統(tǒng)帥湘軍。咸豐十年(1860)賞兵部尚書銜,并任兩江總督,下一年又奉旨督辦蘇、皖、浙、贛四省軍務(wù)。同治三年(1864)七月收復南京,因功加太子太保銜、封一等毅勇侯。同治四年(1865)五月,奉旨北上圍剿捻軍;六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同治七年(1868)四月,補授武英殿大學士;八月,調(diào)任直隸總督。同治九年(1870),辦理天津教案,后回任兩江總督。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病逝于任上,贈太傅,謚文正。本書所收的家訓,大多作于咸豐六年(1856)之后,也即曾國藩經(jīng)常獨自一人離家千里,故不得不以書信訓誡其子女。
因為創(chuàng)建湘軍并平定太平天國,又首倡洋務(wù)運動,曾國藩被稱為中興名臣,也被認為是三不朽的圣人。曾經(jīng)編輯曾國藩家書、日記為《曾文正公嘉言鈔》的梁啟超就說: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曾國藩在同時代士人之中則被稱為鈍拙,又終生在指逆之中,何以成就其立德、立功、立言而震古爍今?梁啟超指出: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也就是說,曾國藩一生的成就,在于其有著立志自拔于流俗的精神,有著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的精神,以及不求近效,銖積寸累的漸進,植之以剛,貞之以恒的固守,這種精神體現(xiàn)在湘軍的崛起之中,也體現(xiàn)在其家訓之中。
二
曾國藩生前曾經(jīng)立志作一部曾氏家訓,凡家道之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guī),然而因為戎馬倥傯以及著書之難,未能完成心愿。后世所傳的曾國藩家訓則是取自其寫與兩個兒子的家書。其中也包含了曾國藩所總結(jié)的曾氏三代訓誡,其祖父星岡公的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八字訣,其父親竹亭公的少壯敬親,暮年愛親專重孝字,以及他自己總結(jié)的八本三致祥與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八德,等等,他對于先世與自身家教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也可謂成果豐沛了。故《清史稿》也稱贊他舉先世耕讀之訓,教誡其家。
曾國藩在《世澤》一文中說:士大夫之志趣學術(shù),果有異于人者,則修之于身,式之于家,必將有流風余韻,傳之子孫,化行鄉(xiāng)里,所謂君子之澤也。就其善者,約有三端:曰詩書之澤,禮讓之澤,稼穡之澤。也就是說,曾國藩認為修身齊家且傳之后世的余澤,為重要的就是詩書、禮讓、稼穡,下面則結(jié)合這三者來談?wù)勗鴩矣栐谒枷雰?nèi)容上的特點。
先看詩書,讀書、寫字、作文是曾國藩家訓的重點,他認為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zhì),故而家訓之中談?wù)撟x書方法的多,比如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從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須有情韻趣味,養(yǎng)得生機盎然,將廣博的瀏覽與專門的吟誦結(jié)合,抄寫與仿作結(jié)合,強調(diào)的是堅持不懈,以及韻味、生機的涵養(yǎng)。關(guān)于寫字,針對其子寫的字缺乏剛勁之氣,這是你生來氣質(zhì)之中的短處,故而強調(diào)要學歐、柳二體,且與走路宜重,說話宜遲等言行上的修養(yǎng)結(jié)合起來加以要求。作文,則提出以精確之訓詁,作古茂之文章,也就是將字詞訓詁與文章修辭、考據(jù)與辭章兩方面的功夫結(jié)合起來。還有曾國藩編撰《十八家詩鈔》與《經(jīng)史百家雜鈔》二書,也就是為了詩書傳家。
至于禮讓,則可以從孝友為家庭之祥瑞等說法來看,曾國藩總是告誡其子,凡事皆從省嗇,獨待諸叔之家則處處從厚,待堂兄弟以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期于彼此有成,為要義,不可輕慢近鄰,酒飯宜松,禮貌宜恭,親族之間要和睦、寬厚,鄰里之間要客氣、禮貌。還囑咐以謙、謹二字為主,力去傲、惰二弊,不可與州、縣往來,不可驚動官長,等等。至于女兒們則不要重娘家而輕夫家,這些都可以看出曾國藩對于禮讓之道的重視。
再說稼穡,曾國藩牢記祖父的話,吾子孫雖至大官,家中不可廢農(nóng)圃舊業(yè),故而在與其弟、其子的家書中經(jīng)常強調(diào)種菜、種竹,蔬菜茂盛之家,類多興旺;晏起無蔬之家,類多衰弱,還要家里專門請來老圃,一起開辟菜園。他還說歷觀古來世家久長者,男子須講求耕、讀二事,婦女須講求紡績、酒食二事,內(nèi)而紡績、做小菜,外而蔬菜養(yǎng)魚、款待人客,夫人均須留心,就是希望歐陽夫人帶領(lǐng)著家中的子女,一起從事耕種與紡績,從而習勤習勞,養(yǎng)成儉樸的家風。
常常作家中無官之想,時時有謙恭省儉之意,則福澤悠久,這句話則可以概括曾國藩所講的世澤之根本。曾氏家族的官運,在曾國藩死后約二十年的光緒十六年(1890),曾紀澤、曾國荃雙雙去世之后就基本斷了,然而曾氏家族的后代卻依舊名人輩出,當是因為他們繼承了由曾國藩總結(jié)的、家族代代相傳的耕讀、詩禮的良好家風。與曾國藩特別欣賞的顏之推《顏氏家訓》、張英《聰訓齋語》等中國歷代著名家訓相比,曾國藩的家訓因為取材于通信,故而又有兩個與眾不同之處。
其一,目標與檢查。無論讀書或修身,曾國藩都希望其子能夠成為克家之子,比如希望曾紀澤在讀書上成吾之志,將四書五經(jīng)及其喜愛的《史記》、《漢書》、《莊子》、韓文四種等,熟讀而深思且略作札記,以志所得,以著所疑,進一步則要求凡有所見所聞,隨時稟知,余隨時諭答,較之當面問答,更易長進也,此后的每次通信,幾乎都是曾紀澤在匯報讀書的進度與心得,而曾國藩則總是先為其子讀完什么書而欣慰,再指出進一步當如何研讀,這就是將目標與檢查結(jié)合的一個系列過程。再說曾國藩總覺得曾紀澤容止甚輕,不符合士大夫的典范,故而經(jīng)常在家書之中提及厚重二字,有段時間甚至每次都要問說話遲鈍、行路厚重否,并要他時時省記。還有,曾國藩曾要求女兒、媳婦勤于紡績,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雙,各表孝敬之忱,各爭針黹之工,所以也常在家書之中附帶著問,兒婦諸女,果每日紡績有常課否,可見其檢查之嚴密。
其二,表揚與表率。曾國藩要求孩子將平時所寫的字、所作的詩文等與問安的家書一同寄來,這是許多家長都能夠做到的,然而他接著還特別講究表揚,從而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比如曾紀澤寄來了草書的習作,不但他自己有表揚,還會將之出示給李鴻章、李元度、許仙屏等人傳看,于是就有了柔中寓剛,綿里藏針,動合自然等語,這些都寫在回信里,讓兒子與他一同欣慰。再如曾紀澤完成了《說文分韻解字凡例》一文,他自己先表示喜爾今年甚有長進,再請了大學者莫友芝指示錯處。這樣的表揚,則比起泛泛然說幾句,或是金錢與物質(zhì)獎勵什么的,更能夠激勵孩子。曾國藩處處給孩子、家人做表率,則也是極其難能可貴的。他在指導兒子讀書、寫字、作文之時,經(jīng)常談及自己的學習歷程以及近期狀況,以身作則。要求兒子讀書有恒,則細數(shù)自己《史記》《韓文》《韓詩》《杜詩》《古文辭類纂》等書的圈批首尾完畢,還說近年在軍中閱書,稍覺有恒,當然也說到自己讀某些書的有始無終且深以為憾,這反而讓其子覺得這個榜樣更為真誠。還有與曾紀鴻說到寫字不可求效太捷也,就說起自己學習《麓山寺碑》歷八年之久,臨摹已過千紙;曾紀鴻的作文不佳,他便回顧自己二十三四聰明始小開,直到三十一二歲聰明始大開的歷程,也許小兒子像自己而聰明晚開,以作鼓勵。
此外,曾國藩對于自己的孩子,始終充滿信心,這一點也值得一說。比如一直在說曾紀鴻處境太順,故難長進,然而依舊多有肯定,惟其眉宇大有清氣,志趣亦不庸鄙,將來或終有成就;至于曾紀澤則不只是肯定其作詩、寫字方面的成就,還經(jīng)常稱贊其天質(zhì)聰穎與淡于榮利。曾國藩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的人才,給予美名而獎掖以成之,在培養(yǎng)自己子女上也是如此,方才造就了著名的外交家曾紀澤、著名的數(shù)學家曾紀鴻,并且澤及后世。
三
早的曾國藩家訓版本,當為光緒五年(1879)湖南傳忠書局刊行的二卷本《曾文正公家訓》,共收入曾國藩與曾紀澤、曾紀鴻的家書一百一十六則。岳麓書社2015年版的全本《曾國藩家書》共收入其家書約一千五百則,其中寫給曾紀澤、曾紀鴻的約有二百二十多則。也就是說,現(xiàn)存的曾國藩寫給兩個兒子的家書,還有一百多則未被收入其中�!对恼矣枴芬约按撕罅鱾鞯摹对鴩矣枴分惖臅�,都是僅僅精選了存世的曾國藩寫給其子家書的一半略多。其中的原因在于,未被收入的家書大多談?wù)摰氖乾嵥榈娜粘J聞?wù),比如咸豐二年(1852)八、九月,曾國藩接到其母的訃告,由江西回湖南奔喪之時,寫信給留在京城的曾紀澤交代善后事宜,這些家書往往與家教關(guān)系不大,故未曾被收入各個版本的《曾國藩家訓》之中。
為了避免遺珠之憾,在本書分類、譯注的過程中,又通讀了未曾收入傳忠書局本《曾文正公家訓》的那些家書,遴選出其中的十多則寫給曾紀澤、曾紀鴻的家書補入本書。傳忠書局本還附錄了寫給歐陽夫人的家書二則,寫給族叔曾丹閣的家書一則,本書同樣歸為附錄。曾國藩另有寫給侄兒曾紀瑞、曾紀壽的家書各一則,正好可以與寫給其子的相互參看,故本書也歸為附錄。綜上所述,本書收入家訓一百三十四則,附錄五則,共計一百三十九則。
本書的選編,以傳忠書局本《曾文正公家訓》為底本,以岳麓書社2015年版全本《曾國藩家書》為校本,并參考民國年間上海世界書局版的《分類廣注曾國藩家訓》、王澧華與向志柱注釋的岳麓書社1999年版《曾國藩家訓》等相關(guān)著作。
下面對于本書所做的工作及其特點,作一個簡要的說明。
,校對。重新校對了原文,訂正了底本或校本的文字訛誤以及標點錯誤。為了閱讀方便,增加了部分分段,且譯文的分段與原文一致。
第二,分類。為了查看方便,根據(jù)每則家訓所講述的主旨進行分類,分為立德、養(yǎng)生、交際、讀書、寫字、作文、治家、經(jīng)世,共八個類別。各類之中則按照家訓的寫作時間排序,以便前后參看。也有多則家訓涉及多個主旨,則根據(jù)其核心的主旨加以分類。
第三,標題。根據(jù)每則家訓的主旨,概括出標題,而主旨的概括則主要考慮其家教價值,至于介紹軍情、政情等信息則一般從略。為了方便檢索,又在標題之下標注該則家訓原文的受信者,即諭紀澤諭紀鴻或諭紀澤紀鴻之類,同時標注了寫作時間。
第四,注。因為另有譯,故本書的注釋較為簡明扼要,主要針對生僻的字詞標了漢語拼音,并作了解釋。對文中涉及的人名、地名、書名以及引用的古書原文、典故、術(shù)語等作了簡要的介紹。其中人物的生卒年不作標注,因為與理解原文關(guān)系不大,然而對該人物與曾國藩及其家族的關(guān)系則會有所說明。送信的兵勇、仆人等不作注。人物次出現(xiàn)詳注,再次出現(xiàn)則簡注或不注,或在導讀、翻譯之中有所說明。常見的地名則不作注,或在導讀與翻譯時順帶說明。
第五,譯。將文言的原文翻譯成為白話文時,除了部分在注中已經(jīng)解釋過的引文、典故不再重復翻譯之外,都進行了較為對應的緊扣原文的翻譯,譯文的字句在原文中都能找到依據(jù),而原文的意思則在譯文中都能得到落實。當然這并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其中也有適當調(diào)整詞句次序,以求符合現(xiàn)代人的語言習慣;也有少數(shù)有助于理解原意的補充信息,一般用括號來作標示。
第六,導讀。不方便在注或譯中加以講解的,諸如本則家訓的寫作背景,所包含要點的概括,以及對于原文所隱含的深層次思想意義等作必要的引申、發(fā)揮,都在導讀之中加以展開。
因為學力之限,加之對于曾國藩家訓的解讀也尚待進一步精深,故而本書一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懇請諸位批評指正!
張?zhí)旖?/p>
戊戌之春于杭州師范大學倉前恕園
立德篇
不愿子孫為大官,但愿讀書明理作君子(諭紀鴻,咸豐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1
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擲光陰(諭紀澤,咸豐六年十月初二日) 3
告誡早起、有恒、容止重厚三事(諭紀澤,咸豐九年十月十四日) 5
戒舉止太輕,戒積錢買田(諭紀澤紀鴻,咸豐十年十月十六日) 8
局勢危急,遺訓八本三致祥(諭紀澤紀鴻,咸豐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10
舉止要重發(fā)言要讱,寫字要天分更要苦功(諭紀澤紀鴻,咸豐十年十一月初四日) 14
人生惟有常是美德(諭紀澤,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 15
欲求變化氣質(zhì),先立堅卓之志(諭紀澤紀鴻,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 17
賀紀鴻縣試,囑勿沾染富貴習氣(諭紀鴻,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 19
蒙恩封侯寸心不安,世家子弟力去傲惰(諭紀鴻,同治三年七月初九日) 22
以勤、儉自省警惕,以謙、慎待人接物(諭紀澤紀鴻,同治四年閏五月初九日) 23
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八德(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三月十四日) 25
稟氣太清則當求志趣高堅、襟懷閑遠(諭紀澤,同治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26
遺囑:不忮不求,勤儉孝友(諭紀澤紀鴻,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 29
以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四條為日課(諭紀澤紀鴻,同治九年十一月初二日) 38
養(yǎng)生篇
有病不輕服藥,飯后散步三千(諭紀澤咸豐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45
憂懼太過似有怔忡,囑其二子來營省視(諭紀澤,同治元年十月初四日) 46
告知軍情與心緒之惡,并查問學業(yè)(諭紀澤紀鴻,同治元年十月二十四日) 47
紀澤橋上跌下,告誡保身為重(諭紀澤,同治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49
湘勇鬧餉尚無善策,囑咐后輩夜飯不葷(諭紀澤,同治四年閏五月十九日) 51
養(yǎng)生之道盡其在我,聽其在天(諭紀澤,同治四年九月初一日) 54
�?础堵斢桚S語》,蒔養(yǎng)花竹飽看山水(諭紀澤紀鴻,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九日) 56
行軍當有賞罰,《聰訓齋語》有益德業(yè)、養(yǎng)生(諭紀澤,同治四年十月初四日) 58
養(yǎng)生從眠、食用功,卻得自然之妙(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五日) 59
常服黨參膏,不強求發(fā)汗,不屢改藥方(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62
再講養(yǎng)生之訣,知保養(yǎng),宜勤勞(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七月二十日) 64
調(diào)養(yǎng)全在眠食,不可輕信醫(yī)生危言(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八月十四日) 65
紀鴻迎考,用心太過,體弱生疾(諭紀澤,同治六年三月十八日) 68
三慮:享名太盛、聰明太過、順境太久(諭紀澤,同治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70
清心寡欲以養(yǎng)其內(nèi),散步習射以勞其外(諭紀澤,同治九年六月十一日) 72
治療眼疾偏方四種,都是聊以自解(諭紀澤,同治九年七月十七日) 73
重申每夜洗腳等養(yǎng)生五事(諭紀澤紀鴻,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五日) 75
交際篇
岳家凋耗當慰解,讀經(jīng)常讀�?庇洠ㄖI紀澤,咸豐八年十二月初三日) 78
赴省考試,須得老成者照應(諭紀鴻,同治二年五月十八日) 79
家人行船不可掛大帥旗、驚動官長(諭紀鴻,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 81
為人當謙敬,擇友看志趣(諭紀鴻,同治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81
邵懿辰之子病故,囑咐其子關(guān)顧邵家(諭紀澤紀鴻,同治四年六月十九日) 83
交待為邵懿辰作墓志銘、紀瑞進學送賀禮等事(諭紀澤,同治四年八月十三日) 85
交待邵懿辰墓志銘刻石等事(諭紀澤,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87
擬請吳汝綸之父為紀鴻塾師(諭紀澤紀鴻,同治四年十月二十四日) 89
新年移駐周家口,安排紀澤臘月來省覲(諭紀澤,同治四年十一月初六日) 91
將才有志氣,即可予以美名而獎成之(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九月初九日) 93
讀書篇
看《漢書》兩種難處:小學訓詁、古文辭章(諭紀澤,咸豐六年十一月初五日) 96
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諭紀澤,咸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99
讀書宜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諭紀澤,咸豐八年八月初三日) 104
經(jīng)書之外,將十一種書尋究一番(諭紀澤,咸豐八年九月二十八日) 107
讀《詩經(jīng)》法、作賦法以及習字法(諭紀澤,咸豐八年十月廿五日) 109
看天文、認星座之指南,三河大敗之感嘆(諭紀澤,咸豐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113
指示讀書次序,以及指點作文、寫字(諭紀澤,咸豐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116
買書不可不多,看書不可不知所擇(諭紀澤,咸豐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118
今古文《尚書》源流,讀書宜求個明白(諭紀澤,咸豐九年六月十四日) 121
評《十三經(jīng)注疏》以及寫字換筆法(諭紀澤,咸豐九年八月十二日) 124
告知近日軍情,古人解經(jīng)有內(nèi)傳有外傳(諭紀澤,咸豐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 128
鈔《說文》閱《通鑒》,看讀寫作之安排(諭紀澤,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131
目錄分類之法,以《爾雅》為古(諭紀澤,咸豐十一年九月初四日) 133
古雅與雄駿,《十八家詩鈔》之選讀(諭紀澤,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 137
小學三大宗:字形、訓詁、音韻(諭紀澤,同治元年十月十四日) 139
韓愈四言詩,奇崛之中迸出聲光(諭紀澤,同治元年十一月初四日) 142
韓愈五言詩領(lǐng)會怪奇可駭處、詼諧可笑處(諭紀澤,同治元年十二月十四日) 144
好文字氣勢、識度、情韻、趣味必有一長(諭紀澤紀鴻,同治四年六月初一日) 146
曾國荃的授職以及取閱之書單(諭紀澤,同治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149
少壯時讀書,從有恒二字痛下工夫(諭紀澤,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 151
《船山遺書》刊刻,備寄軍營之書(諭紀澤,同治四年八月十九日) 153
讀史須作史論詠史詩,婦女須作小菜(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八月初三日) 155
讀古文古詩,先認其貌后觀其神(諭紀澤,同治五年十月十一日) 157
告知書箱式樣,讀書乃寒士本業(yè)(諭紀澤,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160
詩文趣味二種:詼詭之趣、閑適之趣(諭紀澤,同治六年三月二十二日) 162
寫字篇
寫字、作文宜摹仿古人間架(諭紀澤,咸豐九年三月初三日) 165
論趙體書法之南北兩派源流(諭紀澤,咸豐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168
寫字,要養(yǎng)得胸次博大活潑(諭紀澤,咸豐九年五月初四日) 171
學書須尋歐、虞、顏、柳四人門徑(諭紀澤,咸豐九年七月十四日) 172
筆力太弱即常摹柳帖,詩文短處從痛下功夫(諭紀澤,咸豐十一年正月十四日) 174
習字不可求名求效,極困極難之時要打得通(諭紀鴻,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 176
學顏、柳秀而能雄,學趙、董秀而失之弱(諭紀鴻,同治五年二月十八日) 179
作文篇
作詩宜講究聲調(diào),克家之子當思雪父之恥(諭紀澤,咸豐八年八月二十日) 180
文人皆有手鈔詞藻小本(諭紀澤,咸豐九年五月初四日) 184
解說文字以及當盡心于訓詁、詞章(諭紀澤,咸豐十年四月初四日) 186
作文寫字,講究珠圓玉潤四字(諭紀澤,咸豐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189
文章雄奇在于行氣造句選字(諭紀澤,咸豐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191
肆力《文選》,細讀、抄記、模仿皆不可少(諭紀澤,同治元年五月十四日) 193
告知軍中疫情等事,行氣為文章義(諭紀澤,同治元年八月初四日) 196
以精確之訓詁,作古茂之文章(諭紀澤,同治二年三月初四日) 198
陶詩之胸襟寄托,少年文字貴氣象崢蠑(諭紀澤紀鴻,同治四年七月初三日) 202
認真講求八股試帖,求試卷不為人譏笑(諭紀鴻,同治五年正月二十四日) 205
家眷留在湖北過暑,紀鴻專攻八股試帖(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五月十一日) 206
天下之事也得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 209
紀鴻不擅作文卻志趣不庸鄙,將來終有成就(諭紀澤,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五日) 211
治家篇
愛敬長輩作后輩榜樣,精通小學仿高郵王氏(諭紀澤,咸豐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215
老境侵尋,頗思兒女婚嫁早早料理(諭紀澤,咸豐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217
治家八事早掃考寶書蔬魚豬,看《文選》法(諭紀澤,咸豐十年閏三月初四日) 219
囑咐屋后山內(nèi)栽竹,恢復曾父在日舊觀(諭紀澤紀鴻,咸豐十一年二月十四日) 222
告知軍情及囑咐雇人種蔬菜(諭紀澤,咸豐十一年四月初四日) 223
開菜園之法,寫篆字之法(諭紀澤,咸豐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225
居家之道,惟崇儉可以長久(諭紀澤,咸豐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229
紀澤習作請莫友芝批訂,紀靜嫁妝不可奢侈(諭紀澤,咸豐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 231
寄銀為二女奩資,并議接家眷來見(諭紀澤,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232
家�,嵤卤甲邿﹦�,猶遠勝于寒士困苦(諭紀澤,同治元年三月十四日) 234
教誡女婿,小心謹慎(諭紀澤,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四日) 236
哦詩作字陶寫性情,感謝四叔照料家事(諭紀澤,同治元年七月十四日) 238
曾國葆病逝,迎櫬安葬應當必恭必愨(諭紀澤,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240
諄勸女兒們耐勞忍氣(諭紀澤,同治二年正月二十四日) 241
已嫁之女,不應戀母家富貴(諭紀鴻,同治二年八月初四日) 243
議定四女成婚的地點等事(諭紀澤紀鴻,同治四年八月初三日) 245
交代家眷回湘以及造屋之事(諭紀澤紀鴻,同治四年八月二十一日) 249
家眷回湘可少停湖北,金陵木器稍佳者送人(諭紀澤,同治五年三月初五日) 251
袁婿行事日益荒唐,不許再入曾家公館(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三月十九日) 252
家眷直接回籍,紀鴻留武昌用功備考(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254
居家則男子講求耕讀,婦女講求紡績酒食(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六日) 256
紀鴻生子之喜,囑咐買得《通鑒綱目》(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八月二十二日) 258
家中講求蒔蔬、曬小菜,以驗人家興衰(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九月十七日) 260
家中興衰系乎內(nèi)政,做官時作罷官之想(諭紀澤,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三日) 261
不可敬遠親而慢近鄰(諭紀澤,同治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263
富圫修屋花錢太多,將來必將寄還(諭紀澤,同治六年二月十三日) 265
兒女不可過于嬌貴,愛之反而害之(諭紀澤,同治八年二月十八日) 268
簿書之中蕭然寡歡,想買一妾服侍起居(諭紀澤,同治八年三月初三日) 270
經(jīng)世篇
圣眷太隆,責任太重,只好刻刻謹慎(諭紀澤,同治元年二月十四日) 274
告知軍中士卒多病等近狀(諭紀澤,同治元年閏八月二十四日) 276
安危之機關(guān)系太大,故內(nèi)心憂灼(諭紀澤,同治元年九月十四日) 277
各路警報聲中,為兒子抗心希古而欣慰(諭紀澤,同治二年三月十四日) 279
曾國藩抵達金陵,曾紀澤等代管安慶大營(諭紀澤,同治三年六月二十六日) 281
看李秀成親供如校書,查江西一案畏繁難(諭紀澤,同治三年七月初七日) 282
封爵是否公平,命查對三藩、平準之役(諭紀澤,同治三年七月初九日) 284
接到恩封一等侯爵諭旨(諭紀澤,同治三年七月初十日) 285
畏熱而多事耽擱,請紀澤繕寫《輪船行江說》(諭紀澤,同治三年七月十三日) 287
登舟回皖,計劃在船上清理積擱之事(諭紀澤,同治三年七月十八日) 288
奉旨諸路將帥督撫均免造冊造報銷(諭紀澤,同治三年七月二十日) 289
捻軍聚集且安之若素,論曾國荃及姻親聲望(諭紀澤,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二日) 291
湘、淮二軍平捻部署,叮囑常讀《聰訓齋語》(諭紀澤紀鴻,同治四年十月十七日) 292
核改《水師章程》,囑咐翻查《會典》(諭紀澤紀鴻,同治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294
《水師章程》再查,來徐州應備棉衣(諭紀澤,同治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297
請開各缺以散員留軍營,兄弟輪流侍奉(諭紀澤,同治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299
因平捻與劉蓉失和,紀鴻閑適之后開課作文(諭紀澤,同治五年十一月十八日) 302
公私種種念頭縈懷,故而不勝焦灼(諭紀澤,同治八年四月初三日) 304
天津教案,內(nèi)負疚于神明,外得罪于清議(諭紀澤,同治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306
附錄
吾家累世以來,孝弟勤儉(諭紀瑞,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309
立志作好人:敦倫、濟世、勤苦、敬慎(諭紀壽,同治九年正月初八日) 311
辦捻無功回任江督,望夫人為子孫作榜樣(致歐陽夫人,同治五年十二月初一日) 315
常常作家中無官之想,時時有謙恭省儉之意(致歐陽夫人,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316
報圣主之厚恩,惜祖宗之余澤(致丹閣十叔,同治二年七月十二日)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