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國際實習教學指導書》從板塊構造基本知識入手,簡要介紹了板塊劃分、板塊邊界類型和造山帶類型及特征;以板塊構造理論為指導,總結了西阿爾卑斯造山帶的地質背景及構造分帶,在此基礎上,對不同構造帶的物質組成、變形特征和深部結構進行了描述,突出了阿爾卑斯地區(qū)中—新生代的高壓變質作用、大陸深俯沖和構造演化過程。《阿爾卑斯國際實習教學指導書》展示了從法國境內的歐洲板塊出發(fā),一路向東,縱覽沉積作用、推覆構造、變形變質作用和巖漿作用留下的印記;追溯洋殼拉張、擠壓,洋殼物質俯沖、折返的歷史;之后直抵意大利境內的非洲板塊,找尋罕見的出露于地表的下地殼麻粒巖與上地幔巖石;*后從北部折返回歐洲板塊,完成對西阿爾卑斯山地質、地理、氣候和環(huán)境的整體觀測。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第1章 板塊劃分及板塊邊界類型 1
1.1 全球板塊劃分 1
1.2 板塊邊界類型 3
1.2.1 離散型板塊邊界 4
1.2.2 匯聚型板塊邊界 6
1.2.3 轉換型板塊邊界 7
第2章 造山帶特征及其類型劃分 10
2.1 造山帶的定義和特征 10
2.2 造山帶的類型 11
2.2.1 碰撞造山帶(collisional orogen) 12
2.2.2 增生造山帶(accretionary orogen) 14
2.2.3 陸內造山帶(intracontinental orogen) 17
第3章 西阿爾卑斯地質背景及構造分帶 22
3.1 歐洲的阿爾卑斯構造系統(tǒng) 22
3.2 西阿爾卑斯的構造分帶 25
3.2.1 杜飛-赫爾特帶 27
3.2.2 貝楊松帶 34
3.2.3 里居羅-皮埃蒙特帶:阿爾卑斯洋的遺跡 37
3.2.4 內結晶地塊(the inner crystalline massifs) 40
3.2.5 奧地利-阿爾卑斯單元(the Austro-Alpine unit) 41
3.2.6 塞西亞帶(the Sesia zone) 41
3.2.7 伊夫雷亞帶(Ivrea zone):阿普利亞單元的下地殼41
3.2.8 碧歐單元(the Bio unit):疑似縫合帶 41
3.2.9 西阿爾卑斯構造剖面 43
3.2.10 西阿爾卑斯深部構造特征 43
第4章 西阿爾卑斯變質作用及構造演化 47
4.1 西阿爾卑斯變質和變形作用 47
4.2 西阿爾卑斯的構造演化 50
第5章 典型科考路線與任務 55
參考文獻 99
術語索引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