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論范疇發(fā)生史(套裝共3冊)》包括:《卷:道法自然》、《卷:得意忘言》、《卷》!毒恚旱婪ㄗ匀弧分饕獌(nèi)容簡介:老子的文藝思想對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影響巨大,特別是圍繞其最高概念“道”而形成的一系范疇如氣、象、有、無、虛、實、反、奇、味、妙、虛靜、自然等,幾乎都成為后世文藝理論中的重要范疇,在古代文藝批評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毒恚旱婪ㄗ匀弧返闹髦急闶菍Α独献印分械倪@些文論范疇展開發(fā)生學研究,通過推源溯流以厘清它們在文藝批評史中是如何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本卷從《老子》眾多文論范疇中選取了“道”、“自然”、“反”、“味”和“妙”五個關(guān)鍵詞,在研究中運用“釋名章義”、“原本表末”、“敷理舉統(tǒng)”的方法,對他們哲學內(nèi)涵的發(fā)生、文論內(nèi)涵的生成以及對后世文論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分析與闡釋,從“本體”、“創(chuàng)作”、“方法”、“批評”、“鑒賞”等方面考察了《老子》文論范疇的發(fā)生源流及其對古代文藝理論的深遠影響。本卷通過對《老子》文論范疇的整理與研究,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老子》作為中國古代問題理論元典之一的重要地位。
《卷:得意忘言》主要內(nèi)容簡介:范疇的發(fā)生與流變史體現(xiàn)著審美意識的更新和藝術(shù)追求不斷演變的軌跡。對國學經(jīng)典《莊子》作范疇學的清理與研究是“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與再生”的一次務實的嘗試。在立足于“考其原始、釋其內(nèi)涵、辨其演變”的寫作原則的基礎(chǔ)上,本卷酌情選取《莊子》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五組文論范疇或“關(guān)鍵詞”——“美”與“大”、“心齋”與“坐忘”、“游心”與“物化”、“道”與“技”、“言”與“意”,兩兩相配,互映互釋,分別從審美與藝術(shù)活動的理想、文藝創(chuàng)造主體的審美態(tài)度、心理狀態(tài)、理法技巧以及文學藝術(shù)作品的言意特征等多個方面扼要地勾勒出莊子文論思想的精髓與概貌。全卷始終堅持釋名以彰義、原始以表末、敷理以舉統(tǒng)之法,著實闡明《莊子》文論范疇的本義、衍義及其在文論發(fā)展史上的影響。
《卷》主要內(nèi)容簡介:《禮記》是先秦典章制度及儒家思想之匯編,是一部多學科性的學術(shù)史,也是一部秦漢以前的社會生活史。本卷嘗試從文學理論的角度重新解讀《禮記》,從內(nèi)容繁復的《禮記》中酌取富有代表性的四個文學理論范疇或關(guān)鍵詞——“禮”、“情”、“樂”、“和”。本卷著重研究這四個文論范疇的發(fā)生、流變、相互關(guān)系及其對后世文論的影響,并在此基礎(chǔ)上勾勒《禮記》文論思想之概貌,攝取《禮記》文論范疇之精華,歸納《禮記》以“禮”為本原,以“情”為機制,以“樂”為功用,以“和”為歸依的文論圖式,推演其發(fā)乎情、止乎禮、興乎樂、至于和的文論脈絡(luò),標舉其以禮節(jié)情、以樂發(fā)和、以和為美的審美理想。
中國古代文論在其濫觴期(周秦諸子時代)沒有獨立成體的文學理論批評專著或?qū)F,其文論思想的言說或表述主要采用“詞語寄生”的方式。也就是說,先秦文論的理論范疇或日“關(guān)鍵詞”大多寄生在各種非文論體式的文化典籍之中,如《老子》的“道”、《莊子》的“言”與“意”、《禮記》的“樂”與“和”,等等。這些非文論典籍中的文論關(guān)鍵詞,構(gòu)成了中國文論的元始和軸心,在中國文論幾千年的傳承及演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文理之根荄,文變之經(jīng)脈,文心之載體,文境之詩眼。先秦之后,歷朝歷代的文學理論批評在追根溯源之時,都別無選擇地要回到先秦典籍的文論關(guān)鍵詞。因此,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文論研究要清理本土資源,要實現(xiàn)文論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更加需要返回自己的元始和軸心。然而,中國文論有自己的關(guān)鍵詞,但中國文論對自己的關(guān)鍵詞缺少溯源尋根式的整理和固本舉要式的研究。“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guān)鍵將塞,則神有遁心!北咎住吨袊糯恼摲懂牥l(fā)生史》,以發(fā)生學之方法研究先秦典籍中的文論關(guān)鍵詞,旨在開啟中國文論之樞機,進而真實而深刻地把握中國文論異于西方文論的獨有之“神”與“貌”。
高文強,男,1969年3月生,湖北孝感人。1987年6月畢業(yè)于鄭州鐵路師范學校,同年進入武漢鐵路分局鐵山鐵中工作。1997年6月在職于湖北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2000年6月于中南民族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6月于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武漢大學文學院工作,2007年7月進入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F(xiàn)為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兼任韓國嶺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部助教授。
《卷:道法自然》目錄:
導言
第一章 道
第一節(jié) “道者,理也”:“道”之哲學義生成
一、“道”的哲學內(nèi)涵
二、“道”的行上淵源
三、“道”的接受流變
第二節(jié)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道”之文論義生成
一、“道”的文論內(nèi)涵之一:文之原
二、“道”的文論內(nèi)涵之二:言之極
三、“道”的文論內(nèi)涵之三:神之境
第三節(jié)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之文論史影響
一、“道”與“言不盡意”
二、“道”與“澄懷味象”
三、“道”與“氣韻生動”
四、“道”與“境生象外”
第二章 自然
第一節(jié) “自然者,無為也”:“自然”之哲學義發(fā)生
一、“自然”的詞源考察
二、“自然”的哲學內(nèi)涵
三、“自然”的接受流變
第二節(jié) “莫之命而常自然”:“自然”之文論義生成
一、“自然”的文論內(nèi)涵之一:混成之美
二、“自然”的文論內(nèi)涵之二:無為之法
三、“自然”的文論內(nèi)涵之三:樸素之辭
第三節(jié) “無為而無不為”:“自然”之文論史影響
一、“自然”與“直尋”
二、“自然”與“清空”
三、“自然”與“童心”
四、“自然”與“本色”
第三章 反
第一節(jié) “反者道之動”:“反”之哲學義發(fā)生
一、“反”的詞源考察
二、“反”的哲學內(nèi)涵
三、“反”的接受流變
第二節(jié) “正言若反”:“反”之文論義生成
一、“反”的文論內(nèi)涵之一:有無相生
二、“反”的文論內(nèi)涵之二:正言若反
三、“反”的文論內(nèi)涵之三:返樸歸真
第三節(jié) “與物反然后大順”:“反”之文論史影響
一、“反”與“虛實”論
二、“反”與“奇正”論
三、“反”與“巧拙”論
四、“反”與“動靜”論
第四章 味
第一節(jié) “味者,滋味也”:“味”之哲學義發(fā)生
一、“味”的詞源考察
二、“味”的哲學內(nèi)涵
三、“味”的接受流變
第二節(jié) “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味”之文論義生成
一、“味”的文論內(nèi)涵之一:淡乎無味
二、“味”的文論內(nèi)涵之二:味之無極
第三節(jié) “五味令人口爽”:“味”之文論史影響
一:“味”與“滋味”
二:“味”與“韻味”
第五章 妙
第一節(jié) “妙者,微之極也”:“妙”之哲學義發(fā)生
一、“妙”的詞源考察
二、“妙”的哲學內(nèi)涵
三、“妙”的接受流變
第二節(jié) “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妙”字之文論義生成
一、“妙”的文論內(nèi)涵之一:無限之境
二、“妙”的文論內(nèi)涵之二:妙不可言
第三節(jié)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妙”之文論史影響
一、“妙”與“化境”
二、“妙”與“妙悟”
參考文獻
后記
《卷:得意忘言》目錄:
前沿
第一章 “美”與“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第一節(jié) “美”之發(fā)生
一、“美”之意域及其在《莊子》中的具體意義指向
二、“美”與《莊子》的文藝思想體系
三、《莊子》之“美”:不失其“性”與“法天貴真”
第二節(jié) “美”之為“大”
一、“美”之為“大”:“化”而忘情以合于“天”
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三、比較視域中的“大美”
第三節(jié) 《莊子》之“大美”思想的影響與流變
一、“大美”思想影響下的藝術(shù)觀念與實踐
二、“大美”思想與古典美丑觀
三、《莊子》“大美”觀對后世文藝思想的影響
第二章 “心齋”與“坐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
第一節(jié) “心齋”之發(fā)生
一、“心齋”釋
二、“心齋”與“直觀”
第二節(jié) “坐忘”之發(fā)生
一、“坐忘”釋
二、“坐忘”與“迷狂”
第三節(jié) 《莊子》之“心齋”、“坐忘”思想的本質(zhì)及其流變
一、“虛靜”:“心齋”、“坐忘”的本質(zhì)
二、“無待”以“適”:“心齋”、“坐忘”的美學意味
第三章 “游心”與“物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
第一節(jié) “游心”之發(fā)生
一、“游心”釋
二、“游心”與“游戲”
第二節(jié) “物化”之發(fā)生
一、“物化”釋
二、“物化”與“移情”
第三節(jié) 《莊子》“游心”、“物化”觀對后世中國文論的影響
第四章 “道”與“技”——“道也,進乎技矣”
第一節(jié) “道”之發(fā)生
一、“道”:共享概念背后的觀念種種
二、《莊子》之“道”
三、《莊子》論“道”之所存
第二節(jié) 因“技”進“道”
一、因“技”進“道”
二、“技”之所成:去“機心”而重“神”
第三節(jié) 《莊子》“道”“技”觀之于文藝思想的意義及其影響
第五章 “言”與“意”——“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第一節(jié) 先秦的“言意之辨”:《莊子》詩學語言觀發(fā)生的哲學背景
一、問題的提出
二、先秦的“言意之辨”
第二節(jié) “言不盡意”:《莊子》詩學語言觀的基本內(nèi)涵
一、“道不可言”
二、“言不盡意”
三、“卮言曼衍”
四、“得意忘言”
第三節(jié) 《莊子》“言不盡意”觀對后世文論之影響
主要參考書目
《卷》目錄:
緒論
第一章 禮
第一節(jié) 夫禮,必本于大一
一、自然法則:禮者,天地之序也
二、天命之性:禮因人情而為之
三、人道之始: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第二節(jié) 禮者,即事之治也
一、禮之功用: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
二、禮之構(gòu)成: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
三、禮之表現(xiàn):禮也者。動于外者也
第三節(jié) 禮也者,理也
一、禮與詩:詩之所至,禮亦至焉
二、禮與情:發(fā)乎情,止乎禮義
三:禮與法: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
第二章 情
第一節(jié) 情,實也
一、范疇原始:人之陰氣有欲者
二、義項探微:情,性也
三、審美溯源: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第二節(jié) 情者,性之動
一、情之屬性:無情者,不得盡其辭
二、情之發(fā)生:應物斯感,情以物遷
三、情之升華:高下任意,情偽由己
第三節(jié) 合情飾貌者,利樂之事也
一、情與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二、情與性:利貞者,性情也
三、情與理:夫情必依于理,情得然后理真
第三章 樂
第一節(jié) 樂也者,動與內(nèi)者也
一、深層本體:樂者,天地之和也
二、現(xiàn)實來源:樂者,音之所由生也
三、表現(xiàn)形態(tài):樂由中出故靜
第二節(jié) 樂者,通倫理者也
一、樂之功用: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二、樂之機理:樂以和其聲,致樂以治心
三、樂之準則:制《雅》《頌》之聲以道之
第三節(jié) 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
一、樂與聲律: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
二、樂與通變:五帝殊時,不相沿樂
三、樂與致味:一唱而三嘆,有遺音者矣
第四章 和
第一節(jié)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一、宇宙之和:陰陽和而萬物得
二、人倫之和:禮之用,和為貴
三、審美之和: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
四、關(guān)系之和: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和之至也
第二節(jié)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一、和與同:君子和而不同
二、和與分:物相分而不失其和
三、和與諧:和者,諧也
四、和與合:保合太和乃利貞
五、和與一:審一以定和
第三節(jié) 順氣成象,而和樂至焉
一、和與文質(zhì):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二、和與情景:情景互藏其宅,合而為一
三、和與意境:意與境渾,思與境偕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在中國古代,“自然”一詞的意義,始終只停留于作為狀詞的“自然而然”、“無外力強迫”之義,而沒有出現(xiàn)名詞性的“自然界”之義。所謂“返自然”、“妙造自然”、“肇于自然”、“自然英旨”等都是說要回到、達到或追求不假人為或不受社會文化束縛的心靈、藝術(shù)或?qū)徝谰辰,追求自然或崇尚自然并不是追求崇尚自然物、自然界,而是追求自然而然的心境或行為。中國古代并非沒有對“自然界”的稱謂,只是不被稱為“自然”,而稱為“天”,或“天地”而已!白匀弧钡拿~性內(nèi)涵是到了近代以后才開始出現(xiàn)的②。對這一觀點學術(shù)界曾有不同認識。阮籍《達莊論》曾曰:“天地生于自然,萬物生于天地。自然者無外,故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內(nèi),故萬物生焉。當其無外,誰謂異乎?當其有內(nèi),誰謂殊乎?”張岱年先生認為:“自然是至大無外的整體,天地萬物俱在自然之中。阮籍以‘自然’表現(xiàn)天地萬物的整體,可以說賦予‘自然’以新的含義。近代漢語中所謂‘自然’表現(xiàn)廣大的客觀世界,‘自然’的此一意義可謂開始于阮籍!雹蹖θ罴^“自然”是指“客觀世界”的觀點,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指出張先生的觀點“恐怕是一個失誤”④,他們認為:“阮籍此處所謂‘自然’,仍為一狀詞,而非名詞。‘天地生于自然’,其意即天地是自然產(chǎn)生的,因其自然產(chǎn)生,無有外在的力量,所以謂‘自然者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