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上海社科院“中國城市文學研究”團隊組織編纂的《海外亞洲漢學中的上海文學研究系列》之一。
主要收錄了18篇由日本學者撰寫的上海文學研究論著,大體上反映了近30年內日本學者對上海文學研究的狀況,其中不乏日本名家的本色當行之作,如魯迅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木山英雄、丸山昇、北岡正子均有文章收錄在內。以期較為全面地呈現域外學者的研究風格和研究范式,從而在充分借鑒的基礎上,深入認識中國本土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本質特點,并有針對性地反思不同地區(qū)探索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路徑、思想和方法。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本書主要收錄了日本著名學者撰寫的上海文學研究論文,大體上反映了近30年內日本學者對上海文學研究的狀況,有助于反思不同地區(qū)探索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路徑、思想和方法。
序
王晴
幾年前放假的時候,從日本回到國內探望親友。很難得地與昔日的朋友們小聚在一起,這些以往在一起讀書論學的朋友們如今散落在世界各地,各懷壯志地行進在求學深造之路上,唯有寒暑假方能一聚。席間,一位朋友突然問我:“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者們在做什么?”我有些摸不著問題的要領,不知道他到底想問什么。他又重復一遍:“日本的那些研究中國文學的學者,他們的共同關切在哪里?好像看不到什么整體的面貌!彼烤瓜雴柺裁,我是明白了。但是,該如何作答我卻一直思考到了現在。
很能理解這種在文學史教學的熏染下的對“整體性”的迷戀。在框架、結構、位置中確認對象的有效性和限度,仿佛是文學研究中不言自明的基本功夫。就好像,如果一個作家、作品無法被歸入到某一流派或是群體性的特征中,無法作為一種整體性的隱喻而顯露身影,仿佛就會給研究者帶來極大的焦慮,甚至會讓人懷疑其是否有被納入視野的價值。如何砍掉偏離整體性的枝節(jié),將研究對象安穩(wěn)地放入到“模具”中,或者,削減掉其“異質性”而使之轉變?yōu)椤胺(wěn)定性”,這似乎是中國文學研究的一種主流的、共識性的思考。但是,這樣一種趨向很難在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中看到。
在我看來,這也正是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的魅力之所在;\統(tǒng)地說,日本學者所做的,正是對“整體性”迷思的破解。從既有框架的定位中“解救”出作者和作品、關注無法被歸類的那一部分“溢出物”,以這樣的方式去質疑任何一種“歸類”。這就好像是,用“異質性”這個小錘子,在看似堅不可破的“整體性”的表面鑿出一個足以使整個體系坍塌的小洞,并以這種方式讓人們察覺到被“整體性”遮蔽掉的更為廣闊、生動的文學空間!笆郎媳緵]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的背后還預示出另外一個道理:被走出來的路之外其實任何土地皆可為“路”。對整體性發(fā)起公然的質疑,這種做法雖然“傷害性極大”,但是對于呈現文學的復雜性與多元性,反思學術方法論上的僵化對思考的禁錮來說,則是必要的,恐怕也是急需的。……
王光東:文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上海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袁紅濤:文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王晴:日本日僑大學博士生。
目錄
序言 王晴
《成仿吾與魯迅<野草>》 秋吉收
《離散的語言體驗:陶晶孫新論》 坂井洋史
《上海:媒介與語境——讀<子夜>》 鈴木將久
《關于<上海日報>所載須藤五百三<醫(yī)生所見的魯迅先生>》 北岡正子
《1934:作為媒介者的魯迅》 代田智明
《由<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手稿引發(fā)的思考——談晚年魯迅與馮雪峰》 丸山升
《魯迅與劉吶鷗:“戰(zhàn)間期”在上海的<獾山艷史>、<春蠶>電影論爭》 藤井省三
《<蝴蝶夫人>:從好萊塢電影到施蟄存與穆時英的小說》 中村翠
《巴金與西班牙內戰(zhàn)》 山口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