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幕間》是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吳爾夫的絕筆之作。她于一九三八年四月開始構思這部長篇小說(原定名為《波因茨宅》),一九四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完成手稿,但她對此并不滿意。她在給出版商約翰·列曼的信中說,這部小說太不足道,太粗淺,太愚蠢,太瑣碎,不能出版。她本來是準備認真修改書稿的,但還沒來得及做,便于三月二十八日投水身亡了!赌婚g》于一九四一年七月正式出版。
要理解《幕間》,首先必須了解其創(chuàng)作背景。弗吉尼亞·吳爾夫在創(chuàng)作此書期間,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開始和逐步升級的過程,包括慕尼黑危機、英法對德宣戰(zhàn)、巴黎淪陷、英國戰(zhàn)役、德軍空襲倫敦等。她曾親眼見到德軍戰(zhàn)機飛過蘇塞克斯郡田野上空去轟炸倫敦。她自己在倫敦的兩處房子都被炸成了廢墟。她認識到人類文明可能毀滅,意識到自己一生鐘愛的生活方式將會消失,因此心中充滿憂慮和痛苦,同時也對歷史和現實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另外,戰(zhàn)爭使吳爾夫聯想到死亡。她經常想起在西班牙內戰(zhàn)中陣亡的外甥朱利安·貝爾,以及其他過世的親人,包括她的哥哥、母親和同母異父的姐姐;她也常聯想起自己幼年時遭受同母異父的哥哥性侵犯的情景。她意識到,人們有一種集體意識,各人的歷史中都有一種共同的成分。這又促使她對人生進行深刻的思考。
此外,吳爾夫在一九四一年還著手寫作一部評論英國文學史的專著,只完成了章及第二章的一部分。她對于藝術與生活、藝術家與觀眾之間關系的思考也滲透到了小說《幕間》之中。
《幕間》講述的是一九三九年六月的一天發(fā)生在英格蘭中部一個有五百多年歷史的村莊里的故事,展現了鄉(xiāng)村生活的畫卷。作者使用復調小說的方法,設置了兩條敘事線索,一條主要敘述鄉(xiāng)紳巴塞羅繆·奧利弗一家的故事,另一條敘述拉特魯布女士指導村民演出露天歷史劇的故事。這兩條線索時而平行,時而交叉,構成了錯綜復雜的圖景。作者用這種方法把過去與現在、歷史與現實、藝術與人生、舞臺戲劇與人生戲劇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通過奧利弗一家及其鄰里的故事,我們了解到英國鄉(xiāng)村中產階級的生活狀況和他們的喜怒哀樂。老年人充滿懷舊情緒,留戀過去的生活和古老的傳統;中年人不滿意自己的婚姻,渴求真正的愛情;許多人對德國入侵的危險憂心忡忡。轟鳴而過的戰(zhàn)機與美麗的田園風光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村里人的生活看似恬靜平和,實際上卻充滿矛盾和缺憾。人與人之間缺乏理解,日漸疏離。例如,伊莎貝拉與丈夫關系不好,暗戀一位鄉(xiāng)紳農場主又不可能有結果,她的藝術才華也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因而感到困惑和痛苦。除了現代人的疏離這一主題外,小說還密切關注人類的暴力傾向和人類文明的倒退趨勢。小說中描寫了賈爾斯·奧利弗把一條蛇及其口中的癩蛤蟆踩得稀爛。這一情節(jié)在世界大戰(zhàn)即將爆發(fā)的背景下具有多重寓意,既象征以暴力制服弱肉強食,又暗喻人類也有使用暴力的野蠻傾向。作者似乎在向我們發(fā)出警告:人類已從大自然的保護者淪為破壞者,人類文明正在倒退。
另一方面,通過拉特魯布女士指導村民演出露天歷史劇的故事,我們看到這位藝術家對英國歷史的回顧和對英國文學史的批判性介紹,也了解到她在藝術上力圖創(chuàng)新的觀點以及失敗的苦惱。在節(jié)慶活動中表演露天歷史劇是英國民間的傳統,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仍很流行。拉特魯布女士編導的露天歷史劇采用了戲謔性模仿的手法,并綜合使用了話劇、啞劇、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全劇包括表現古英語時代的序幕、中世紀的歌曲、表現伊麗莎白一世的塑像劇、后莎士比亞時代的一個話劇中的一場、表現理性時代的塑像劇、王政復辟時期的話劇、表現維多利亞時代的戲劇(包括序幕和活報。、表現現在的場景以及結束語。這部露天歷史劇有狂歡化的特色,充滿幽默、調侃和諷刺,頗具顛覆性,其中不乏對歷史的思考和對現實的感悟。它一方面暴露人性,針砭時弊,揭示現實世界的支離破碎和現代人的疏離傾向,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善終將戰(zhàn)勝惡的真理,歌頌了青春和愛情的勝利,給憂慮和絕望的氣氛增添了些許樂觀情緒。
......
作者簡介:
弗吉尼亞·吳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
英國女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其作品摒棄傳統的小說結構,運用意識流手法,注重心理描寫,對現代文學影響深遠。
譯者簡介:
黃宜思,畢業(yè)于山西大學,退休前在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任教,碩士研究生導師。翻譯作品包括《七日談》《羅馬帝國衰亡史》《六便士之家》《澡盆故事》《羅馬史》《并購》《在路上》等多部。并著有《翻譯新思維:英漢互譯實用教程》一書及多篇論文,并曾兩度擔任中國翻譯協會主辦的全國韓素音青年翻譯獎競賽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