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科學院院士、著名考古學家瑞德維拉扎教授的學術生涯回憶錄。從19世紀末開始,中亞地區(qū)有許多聞名于世的考古發(fā)現,這與享譽世界的老一輩考古學家如M. E. 馬松教授、普加琴科娃教授等杰出學者的長期努力密不可分。他們是本書作者的考古學引路人和人生導師。這部回憶錄反映出一個曾經輝煌的中亞考古大發(fā)現的時代,以及一大批優(yōu)秀的考古學家是如何在考古實踐中成長的往事。
作者的求學生涯、隨后參與或主導的一系列考古工作,以及和師友之間的交往,構成了本書的主體。作者敘事簡潔流暢,論述清晰縝密,書稿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通過本書,讀者既能深入了解北高加索和中亞重大考古項目的發(fā)展脈絡,也能走進考古學者的日常生活,了解考古工作的艱辛與趣味,更能切實體會到兩代優(yōu)秀中亞考古學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這是一部能夠激勵人們愛上讀書治學、激發(fā)對考古學的好奇與興趣的不可多得之作。
考古可不是蹲在土坑里磨洋工,馬松導師一天的行程安排會嚴格到連學霸都偷偷叫苦。
就算導師是世界聞名的考古專家,學生也會忍不住偷偷送他一個外號。
當畫了三天三夜的古城遺址平面圖被白蟻啃得七零八落時,誰都會被氣到只想在床頭痛哭。
在被導師抓到睡懶覺之前,捏著牙刷沖到考古場地需要幾分鐘?
未來的考古學家也會抱著偷摘的沙地西瓜,被騎毛驢的看瓜人一路狂追!
當天氣變得寒冷,野外的考古學家,不要猶豫,像貓一樣睡到廚房的灶臺上去吧!
以上是瑞德維拉扎教授在本書中講述的考古場地的日常生活。這絕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在這部回憶錄里,無論是作者自己,還是他崇敬的導師馬松教授,以及他的考古學同學們,都是有趣生動的人物,有著各自獨特的魅力。
這是一部能夠吸引你一直讀下去的回憶錄。書中的黑白老照片更是滿滿年代感,把讀者瞬間帶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亞考古世界。
本書屬于《新絲路藝叢》。繼《地中海城記》和《陌生人馬可》之后,讓我們跟隨中亞考古騎士,從北高加索的切格姆出發(fā),穿越土庫曼斯坦的梅爾夫古城、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干城,直抵帕米爾西部的巴克特里亞,探尋中亞考古的艱辛歲月和輝煌成就,回味兩代學者的青春芳華和趣味日常。
作者:(烏茲別克斯坦)瑞德維拉扎(Эдвард ВасильевичРтвеладзе,1942 ),考古學博士、教授,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科學院院士, 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特別顧問,考古學家、壁畫學家、錢幣學家。19862016年一直擔任烏茲別克斯坦國家考古隊隊長,參加過一百多次在中亞、高加索和塞浦路斯開展的考古考察活動,主持發(fā)掘玄奘取經拜訪過的鐵爾梅茲古城郊外的佛寺群遺址等,有木鹿古城遺址、尼薩古城帕提亞宮殿的象牙來通等著名考古成果。著有30部專著,代表性著作有《偉大的絲路》《貴霜朝大夏佛寺考古》《絲路錢幣兩千年》《從粟特到高加索:考古所見的黑貂-黑海之路》;在世界許多國家發(fā)表數百篇有關歷史、考古、錢幣、古代銘文和藝術史的科研文章。榮獲烏茲別克斯坦杰出貢獻獎章、舒赫拉特(Shuhrat)國家獎等。
譯者:陳杰軍,俄語翻譯、自由撰稿人。曾于1995年至1999年在中國駐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做經濟外交工作。翻譯出版的譯著有吉爾吉斯斯坦歷史人物傳記《山國女王庫爾曼江和她的時代》(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