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2018 年9 月24 日,我和猴哥在花蓮起了個大早,準備乘早的列車去臺北。剛開手機,赫然看見家族群里告知外婆去世的消息。
外婆后一年,家人都小心翼翼,一有風吹草動就立馬聚齊。一天晚上她犯糊涂,半夜不睡覺,一會兒把被單剪成條狀,說做拖把。一會兒又說孫兒要結(jié)婚了,給他封個大紅包。第二
天大家都來看她,她又恢復了精神。
有次病危,我們幾兄弟都從外地趕回,她意識不清認不出我,坐在病床上等我大聲自報姓名,方才一個勁兒說,這么大老遠回來看我,這么遠的。其實成都到樂山動車就一小時,她從前步行去很遠的廟子禮佛,時常一走就是幾個小時,相比下我自覺既不虔誠也無孝道。計劃出院那天,她突然吐了一大攤血,我問醫(yī)生什么原因,醫(yī)生說不清楚也懶得說?次覒崙嵢,表弟在一旁淡淡地說,她只是老了。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
這一年我的心尤其懸著,祖父母四人中她是健在的,我很清楚她若離開意味著什么。所以去臺灣前我特地問老媽外婆近怎么樣,得知她身體好些才放心出發(fā)。未料錯過她后一面。
其實我和外婆晚年沒有太多具象的情感聯(lián)結(jié),她的存在更多是精神層面上存續(xù)我不想長大的妄想。她在,意味著老家在。她是我成長中后一只錨,少了她的碇泊,我一下就漂泊起來。
小學的時候覺得日子太漫長,著急升入高年級,因為打架不會吃虧。六年級時迫切要進入初中,因為覺得到那里才能發(fā)育。到了初中盼高中,到了高中盼大學,等到大學畢業(yè),一瞬間便
覺察到自己有多傻,往前期盼根本是個錯誤的邏輯。
像很多人一樣,我開始往回需索,這不需要什么動機,在成人世界缺乏說服力的大背景下,追憶就是目的本身。
我發(fā)現(xiàn)總有些人和物忠實地守衛(wèi)著家鄉(xiāng),巷口的傻子,河堤的黃葛樹,城市盡頭的化工廠,還有留在家鄉(xiāng)發(fā)展的那些鮮活的朋友們。那些城鎮(zhèn)化遺落下的邊邊角角,曾被我用離奇的方式探索過每一個角落。比如騎車載著我的小伙伴飛馳在213國道,他舉著一臺破電扇,用風力帶動風力,為我?guī)砬鍥,結(jié)果摔得很慘,磨掉了他半邊乳頭。比如過家家時我們翻進工廠,無意間按了個啟動按鈕,整個車間瞬間啟動,導致工人們被迫在周末加了天班。那是一場小規(guī)模的流浪,隨時可以靠岸的遠航。只是還沒玩夠,伙伴們就陸續(xù)成家。中式婚禮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本期待著夫妻對拜,不料司儀話鋒一轉(zhuǎn),不論貧窮富貴,你都愿意嫁給他么。然后我發(fā)現(xiàn),倉促拼湊的成人世界,更加離奇。
年少時以為家鄉(xiāng)就是全世界,長大了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真的就是全世界。
在朋友圈,可以看到群體的心智很飄忽,像個思想渙散的小孩,給顆糖,或嚇一下,注意力就轉(zhuǎn)移了。大家在熱點事件營造的集體情緒中遷移,被時代的信息洪流裹挾。每個人抖落一些理性思考不充分的皮屑,淤積起來就是這個時代的瘴氣。只有在偶爾停電或斷網(wǎng)倒逼出的獨處中,才流露出真實可愛的一面。我時常注意到,那些老練的成人,有時礙于身份會故作姿態(tài),但就算偽裝的再好,還是會不經(jīng)意間暴露出孩童的一面,
而那一刻,他的眼神光芒萬丈。我堅信我們要的答案在于過去。于是我有個想法,用一段不成熟的文字去凝固少年時代的高光時刻,去打撈一些親愛的人們。
記得那時,為了陀螺轉(zhuǎn)得快,老爸會在底部釘一根釘子。有天我家那條街一個娃拿出自家做的陀螺,底部竟是一顆鋼珠。我們都認為對方的更稀奇,轉(zhuǎn)的更快,于是交換。后來發(fā)現(xiàn)我的確實快些,后悔了想換回來,但又舍不得這顆鋼珠,在患得患失的漫長歲月中,我終于忘了我曾有顆陀螺,更忘了曾有過選擇。
想這段序的時候我在出租車上,師傅一路大聲放著音樂。此時是一首高亢的《敖包相會》,有點影響我思考。我讓師傅切歌,結(jié)果下一首是《敖包再相會》。我不再強求,世界早已按照它的規(guī)則啟動了,我也跟著轉(zhuǎn)了起來。
如果社會追捧的成熟是以犧牲部分獨立人格為代價,那么我情愿停留在釘子打進陀螺之前。但來不及了,我的朋友,就像萬曉利唱的那樣,我們只有不停的旋轉(zhuǎn)下去。我能做的,只是選擇與妥協(xié)并行的一條路上清醒的轉(zhuǎn),直到倒下那天。所以朋友,在倒下前,讓我?guī)惴雌c一段渾噩的時光,看看自己到底活醒了沒有。